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睡眠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其中以失眠症最为常见。睡眠障碍者中有55.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障碍。因此,特邀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杨涛教授探讨如何有效干预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普遍性及发生率差异如何?
杨涛教授:睡眠障碍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生理状态下的人群。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人口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在睡眠障碍方面。疫情之后,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问题的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在疫情之前,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已经使得睡眠障碍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但疫情显然加剧了这一现象。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面临着各自特有的睡眠障碍问题。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和教育制度的挑战,特别是高中生,睡眠问题尤为严重。中青年人刚步入社会,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这同样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老年人虽然退休,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享受退休生活,而是忙于照顾家庭和孩子,处理婆媳关系等,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也给老年人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这些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睡眠。
据估计,10%至40%的人群经历过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在医院的神经内科中,睡眠障碍的发病率达到15%至50%。因此,睡眠障碍不仅是个体健康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社会广泛关注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是什么?睡眠障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杨涛教授:诊断睡眠障碍,要求患者首先有主观上的睡眠不满,例如患者自述“我睡不着”或“我睡得不好”。患者必须经历每周至少三次的睡眠问题,并持续一个月以上,方才符合睡眠障碍的诊断条件。这种持续性是区分偶尔的失眠(如时差反应引起的短期睡眠问题)和真正的睡眠障碍的关键因素。
目前,无论是中国的诊断标准,还是国际上,如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国际疾病分类(ICD)的标准,都普遍要求症状的频次和持续时间达到上述标准,即每周至少发作三次,持续一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睡眠障碍。
此外,如果患者报告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觉醒两次以上,或者白天出现嗜睡、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些也可以作为诊断睡眠障碍的依据。只有当患者的症状符合这些条件时,医生才会考虑并诊断为睡眠障碍,从而开展相应的治疗。
为了使诊断更加客观,我们会使用睡眠监测技术,如多导睡眠监测(PSG)。PSG是一种在睡眠实验室中进行的全面睡眠监测,可以记录脑电波、心电图、呼吸功能等指标。通过PSG,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的睡眠结构,包括各个睡眠阶段的持续时间,从而判断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深度,以及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障碍等问题。
此外,睡眠监测还包括对患者睡眠行为的观察,比如是否有梦游、夜惊或夜间异常行为等。有些人可能表面上看似睡得很沉,甚至整夜打鼾,但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通过客观的睡眠监测,我们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睡眠状况。
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如何平衡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杨涛教授:在制定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案时,医生首先会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如果患者对药物治疗有顾虑,尤其是轻度或短期的睡眠障碍患者,医生可能会首选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它通过改善睡眠卫生习惯和睡眠行为,帮助患者提高睡眠质量,这种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推荐。物理治疗,尤其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是它需要患者每天到医院接受治疗,并且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人偏好来选择中药或西药。西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但需要注意其潜在的依赖性和不良反应。对于抵触西药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中成药,如归脾胶囊来调节睡眠。
此外,还会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加强运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还能增加体内的促进睡眠的因子,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如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杨涛教授:在制定睡眠障碍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个人需求。例如,对于青少年患者,我们会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认知发展的苯二氮䓬类药物,而倾向于使用中成药以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如果青少年的睡眠障碍较为严重,可能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短期内使用西药。对于中年患者,由于睡眠障碍可能对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可能会考虑使用西药快速缓解症状,并针对可能伴随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加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而对于老年患者,我们同样会避免使用安定类药物,转而采用中成药和具有改善睡眠作用的药物,以促进更好的睡眠质量。
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健康状况和药物耐受性,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其他更适合的药物。此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睡眠卫生教育和刺激控制疗法,对所有年龄段的患者都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
鼓励所有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以及学习管理压力和焦虑的技巧,这些都是促进整体健康和改善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
杨涛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内科副主任,精神卫生科主任,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4项,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在研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及多模态功能神经影像。
社会任职:
中华中医药协会神经 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睡眠学会睡眠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心理协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理事
荆州市精神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
荆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