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事故起火致3人不幸遇难,中国汽车安全该何去何从?

狮座谈車啊 2024-04-29 17:10:54

4月26日,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撞上养护车后起火,疑似事故家属在网上发布视频称,车上三人分别是她的丈夫、弟弟和儿子,均不幸遇难。

该事件在网络迅速发酵并引发热议,4月28日,问界M7起火的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AITO汽车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针对2024年4月26日16时34分左右在山西运城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对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深感痛心,并对逝者表示沉痛的哀悼。

一、事故现场直击:问界M7车门锁死,汽车着火

事故发生在山西运城的一个清晨,一辆华为问界M7在追尾一辆洒水车后瞬间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全车,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但遗憾的是,由于问界M7的车门紧闭,车窗紧锁,救援人员不得不砸碎车窗进行营救。车内乘员已无法逃脱,最终三人在火灾中不幸遇难。这一悲惨的场景让人不禁对问界M7的安全性能产生质疑。

二、问界M7安全性能遭质疑:隐藏式车门把手未弹出

从事故现场的视频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问界M7在撞击瞬间车门紧闭,车窗紧锁。而隐藏式车门把手也未能自动弹出,导致救援人员无法迅速打开车门进行营救。这一细节不仅让人对问界M7的安全性能产生质疑,也让人对车内乘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能力感到担忧。作为一款新型智能汽车,问界M7在安全性能上本应具备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此次事故却暴露出其在关键时刻的种种不足。

三、事故背后:问界M7安全性能全面剖析

据了解,这款问界M7 Plus 五座版本并非智驾版本,从外观上可以明显看出,车辆侧方没有智驾版本所特有的银色摄像头。车主的网络信息也显示,该车购于今年一月初,购买时间不过三个月。作为一款新型智能汽车,问界M7在安全性能上本应具备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事故现场的情况来看,问界M7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

问界M7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事故发生时并未生效,导致汽车未能进行主动刹车。这一系统的失效使得车辆在面临潜在危险时无法及时作出反应,从而加剧了事故的严重性。

问界M7的气囊在撞击时未能弹出。一般来说,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气囊的弹出是保护乘员安全的重要措施。在这起事故中,问界M7的气囊却未能发挥作用,这无疑加大了对车内乘员的伤害。

问界M7的车身结构也在事故中暴露出了问题。从现场图片来看,问界M7的A柱变形非常明显。A柱作为支撑车身前部的重要结构,其变形程度直接关系到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问界M7在A柱设计上的不足,使得乘员在事故中面临更大的风险。

四、华为问界系列车型安全性能深度解析

值得注意的是,问界M5和M7两款车型在本质上还是基于东风小康的老架构进行逆向研发的产品。这种研发方式虽然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时间,但往往难以保证车辆在安全性能方面的表现。华为在智能化方面的赋能确实提升了这两款车型的溢价能力,使得售价达到了二三十万级别。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这两款车与售价并不完全对等。消费者在购买时,除了关注智能化配置外,更应关注车辆的基础安全性能。

新款问界M9作为全新设计的车型,在安全性能上自然有了大幅提升。目前问界销售的主力产品仍然是M5和M7。M9虽然已经开始交付,但保有量还不及M5和M7。新款问界M5虽然刚刚发布,但本质上仍然是老架构与新智驾的组合方式,因此在安全性能上相对较低。华为将智驾作为卖点,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在追求智能化的车辆的基础安全性能不容忽视。

华为问界M7购车仅三个月便遭遇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令人痛心疾首。这起事故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深重的悲痛,更引发了我们对智能汽车安全性能的深刻反思。作为消费者,我们在选择汽车时不仅要关注其智能化配置和性能表现,更要关注车辆的基础安全性能。汽车厂商也应在追求技术创新的更加注重车辆的安全性能设计,确保乘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

华为问界系列车型的安全性能问题不仅仅是一起个案,更是对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警示。我们期待汽车厂商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事故,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为何碰撞未自动解锁?问界M7车主手册明确:车辆碰撞后自动解锁

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只能砸窗救人。问界M7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引发公众质疑。

AITO问界客服回应称,目前大部分车辆无自动解锁功能,这起事故中司乘已失去意识,无法从车内打开车门。不管是否是隐形门把手,外部施救只能砸车窗。

不过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问界M7车主手册里清楚地写着碰撞后自动解锁。

问界M7车主手册里写着碰撞后自动解锁

2024年1月底,工信部就《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等四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在碰撞试验过程中,车门(不包括尾门)不应该开启,车门应处于解锁状态。同时对于每排座椅的车门必须保证其中一个可以打开,如果没有车门则需要保证座椅可移动、或可以改变座椅靠背位置以保证所有乘员均可撤离。

某车企工程师告诉红星资本局,法律层面上对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功能,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不过这个功能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了,现在大部分知名品牌都有这个功能,它并非高端车专属,甚至10万元以下的车上也会搭载。

上述工程师表示,碰撞后解锁功能属于被动安全,解锁的过程其实就是监测到碰撞信号、碰撞信号发出到控制器、控制器收到碰撞信号后发出解锁信号、门锁收到解锁信号自动解锁,中间不需要用户做任何设置。

各家车企大多只是逻辑上存在差异,比如有的是依据碰撞速度、挡位、车身的翻转情况,或是以安全气囊弹起为前提。

针对该问题,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旭告诉红星资本局,“有一个国标要求车辆碰撞后需要能够从内外打开,它定义的是结果,依我之见,应该算是对碰撞后自动解锁的强制规定。”

但张旭也提到,线路在事故中损坏、车体框架在事故中变形等都有可能让这个救命功能失效。

隐藏式门把手是否阻碍救援?隐藏门把手是否有安全隐患?是否影响事故安全救援。

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开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在车辆处于落锁状态时,门把手会自动缩进车门里面,让车身变成平整的面。大家都知道,这种设计的槽点极多,作动机构复杂,容易出故障;软件系统的BUG也会导致把手弹不出来或者收不回去;冬天的时候,把手还容易被冰给冻住……

但这不算大事,隐藏式把手最大的争议在于,很多人害怕它在事故时无法弹出。配备隐藏把手的车型,相关新闻并不少,比如说林志颖车祸那个例子,当时车辆撞击后很快起火燃烧,热心路人几番尝试打开主驾车门都失败了,此后似乎是副驾乘客打开了车门,路人才得以将他从副驾拖了出来,营救成功几秒后车辆就爆燃了,晚几秒钟,后果不堪设想。诸如此类的事故,还有很多很多,难免让人害怕自己在车祸后会被关在燃烧的车内。

车辆发生事故后车门锁死,导致车外人员无法救援,这才是真正的致命凶手

真正影响逃生速度的,其实并非把手的设计方式,而在于车辆有没有内置碰撞自动解锁功能,以及这个功能是否正常生效。如果没有事故自动解锁,那就算是传统把手,也照样拉不开,路人照样需要砸窗才能救人。

简单来说,碰撞自动解锁这一功能的原理是,在重大事故发生的瞬间,ACU,也就是所谓气囊控制模块从传感器中接收到了撞击信号,立即命令气囊弹开,与此同时再传输信号给BCM,即车身控制模块,BCM处理分析之后控制门锁电动机进行解锁,整个过程可以在碰撞的瞬间完成,也就是零点几秒的时间。

除了特别廉价的款式之外,现如今大部分车型都在纸面上装备了这一功能,看起来是比较靠谱的。但实际发生事故时,就变成罗生门了,近两年最出名的事故,就是某日系高端MPV在高速上碰撞起火,车门没有自动解锁,造成乘客遇难。网友翻阅这款车的说明书,上面明确写着配备碰撞自动解锁功能,但是又写了,自动解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效,被网友讽刺为“自己扇自己耳光”。

但我们客观地说,自动解锁确实存在很多变数,这是碰撞测试都无法准确测出来的。比如车辆的系统主要依靠12V电池供电,大部分前驱车都是将12V蓄电池布置在前机舱内,机舱一旦受碰撞就会溃缩吸能,被挤压的12V电池自然也失效了,没有电的话,车锁机构就失去了能量来源,还怎么解锁呢?有些车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ACU和BCM内部安装了大容量储能电容器,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替代12V电池,短暂提供几秒钟的电力,虽然短,也足够车门解锁了。

根据汽车的安全逻辑,如果车辆发生事故,所有车门的门锁必须强制自动解锁,这样有助于外部人员能快速救援。

如果事故中的车辆门锁全部无法打开,一方面会对救援增加阻碍,更严重的是会导致车内人员无法及时逃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