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儒家有三圣,孔子之下便是孟子与荀子。在历史上宋明理学崛起之前,荀子的地位一直高过孟子,但宋明理学崛起后孟子的地位则压了荀子个头。
且不论孟子与荀子的地位谁高谁低,有意思的是同为孔子的传人,在历史上孟子与荀子却俨然死对头。本以为战国时期孟子战力足以舌战百家,但荀子崛起后战力更猛,不但怒批十二子,甚至将孔子之后的群儒骂了个遍,尤其是针对孟子,可谓是火力全开。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了,同为儒家传人,为何这二位老前辈却势如水火呢?
以冯友兰的观点是二老个性相悖,自然观点也相左。冯友兰引詹姆士的说法,认为哲学家依照气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唯心倾向的软心派和唯物倾向的硬心派。孟子谈尽性而知天,属性善论,主张以仁义教化来治理天下,手段偏软,因此是软心派。而荀子主张性恶论,主张以法治赏罚治理天下,手段强硬,因此属于硬心派。
但对于小君来说,孟子与荀子之间理念的差异,最主要还是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对人性和治理方针的看法不同罢了。
孟子与孔子的时代更接近,且所处的时代格局相对来说更接近。孟子所处战国中期,旧的社会格局早已瓦解,其实群强崛起,诸侯间矛盾加剧,战乱不断,且战争比起春秋时期越发残酷。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人民的生活充满了困顿与苦难。因此,相对来说孟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主张性善论,强调的良知的重要性,视仁义为人的核心价值,认为唯有推行王道仁政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然而随着各国竞争越发激烈,纷纷以变法谋求生存空间,孟子的理论早已沦为空谈,相对来说更为实用的黄老与法家逐渐成为当时主流。而秦国更是在商鞅变法后,以法家理念治国,并迅速崛起。此时,儒家的思想便越发的式微了,并受到了墨家和老庄的猛烈批评。法家甚至将儒家的诗书礼乐,仁善观念视为祸国邪说,写入《商君书》,并对破坏法制的儒家学说主张加以禁绝。
荀子正是在儒家这般危境中扛起了儒家的大旗。他敏锐的发现包括孟子在内的儒家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不合适宜,因此转头便将以孟子为首孔子之后的战国群儒骂了个遍。而这,便是荀子攻击孟子时代背景。
毕竟,孟子认为人心本善,何须严刑峻法,只需以王道行认证教化万民,便可发挥儒家之所长。但在荀子的时代,秦国的崛起势不可挡,时代正向着秦国一国独大的趋势发展,中央集权或将成大势。此时再说,什么淡化组织政权,鼓吹退回井田制,无异于空想主义了。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毕竟人天性无法抵抗利益的诱惑,因此才需要法度来对人性加以限制。但法家崇尚的法度却唯有手段而没有目标,而儒家却空谈理想而没有有效的手段在论史中完成社会的组织动员。
因此,荀子认为唯有儒法兼得,才是适合当下时代环境的新路线。
毕竟,在荀子之前,孔子长于教学而孟子精于辩论,有如今的说法便是孔孟的理念,在政治上本就难以落地实操,就更不要说推广执行了。唯有荀子的理念才是吸收了当时黄老思想,并兼得法家优势的,有过优化武装的儒家集大成者。
几个骗子狗咬狗而已,没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