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年产量超过2亿吨。中国水稻的连年丰收,除了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外,离不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推广普及。现在,全国每年种植的杂交水稻面积超过2.5亿亩,全国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
作为交杂水稻之父,已故的袁隆平老爷子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躺在水稻下可以乘凉。
这看起来像天方夜谭,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由广东梅州农艺师钟章美培育“竹稻”,高达两米,亩产量高达2000斤,一斤卖到20元,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认知,不愧被称作是东方魔稻。
钟章美与他培育的水稻
魔稻诞生记
上世纪70年代,海丰一带大旱,大片竹子枯萎死去。钟章美看着成片枯死的竹子,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竹子根系发达、不怕水浸,如果让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会不会培育出一种新的水稻品种呢?
当时在我国南方已经广为种植的矮秆水稻平均亩产刚突破200多公斤,远不能跟现在相比。1971年,钟章美开始做起了实验,在水稻即将抽穗扬花前,采取对竹林断水、减肥、增肥的方法,经过反复的试验,成功解决了竹子开花与水稻开花的时差,得到了3粒以科程稻为母本用青竹花粉授粉的水稻种子。
又经历两年多的艰苦试验,当初的3粒种子已经培育出了竹稻第二代136粒种子。这时的禾苗茎叶形态像竹子,根系发达,茎秆坚硬,株高在一米五左右。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钟章美在缺乏研经费的情况下,钟章美一家六口过着节俭生活,靠着三个女儿和儿子钟献铭外出打工,维持竹稻研究。到了1993年,他的竹稻品种已培育到了13代,生长时长也由第一代的700多天缩短到100多天,已经达到正常的水稻生长周期了。
2000年后,钟章美培育的水稻得到了梅州市科技局的大力扶持,在蕉岭县、梅县的部分乡镇试种竹稻1.2万多亩,试种结果收获喜人,亩产量都在500公斤至600公斤之间,部分地方达到800公斤。
2006年,经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检索,证实水稻与竹子杂交育种技术属全国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最新品种的竹稻产量已经实现亩产超1100公斤,一点不比超级杂交水稻低。
相比较于传统的水稻,竹稻具有根系发达、苗高、抗倒伏性强、耐干旱、抗病能力强等特点。但是,这样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何无法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种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好管理收割
竹稻的一个特点就是长得太高了,有2米多,最高甚至达到了2.2米,这个高度比篮球运动员的身高还高。压根没有办法像管理普通水稻那样进行授粉、打农药。且竹稻还存在一定的不育机率,产量虽高,风险也有。
即便克服了在种植过程中水稻过高的问题,但是到了收割的季节,又不方便水稻收割机去收割,必须要对水稻收割机进行针对性的改良,比如配置更锋利、切割力更强的刀片。
2、稻秆比麦秆更难处理
相比较于麦秆或矮稻,竹稻的秆子更粗壮、叶子也更多,茎杆上还长着节,组织厚度也比较高。收割后,碎落的稻秆与稻叶比较麻烦,很长时间都难以腐烂,影响后续的播种。当秸秆开始腐烂分解时,排出的黄毒水又会污染了周围的土地和水源。
3、根系发达耗水量大
竹稻“身材高大”,根系发达,深入土壤,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加上叶面积大,耗水量大。如果干旱持续不浇水,很容易长成畸形,造成减产。收割后,如果没有清理好土壤里的须根,会影响下季作物的生长。
4、口感不稳定
研究表明,每千克竹稻米中所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普通大米几倍到几十倍,竹稻米所独有的“竹叶黄酮”,具有极佳抗氧化能力。但是,竹稻的口感极不稳定,好吃的时候散发出竹子的清香,不比泰国香米差。但是,有的地里种出的竹稻,煮的饭和米糠一样,让人难以下咽。
可见,竹稻是一种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的水稻品种,如果能最大程度化解不利因素,那么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