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两个乡野溶洞,追寻知青住土地庙岁月,遇见一座廖氏祠堂

黔程历史 2024-11-02 12:50:48

贵阳修文一个溶洞,因洞内有溪流而得名藏溪洞,清末时期,当地名士筹资培修,成为贵州最早开发的溶洞之一,游人如织,终城胜地。

一路上,黔程独自一人涉险进入藏溪洞及与之相邻的赵家洞,终因洞道复杂深邃而不敢过于深入;然后去寻访一个知青旧居和一座廖氏宗祠。

一、藏溪洞

藏溪洞位于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永杨村。

元朝时,永杨村属于顺元路葛蛮雍真等处长官司管辖。

明朝时,永杨村为水东宋氏土司管辖,但修文地界却属于水西土司安氏的水外六目。

因此,修文等地为水西安氏在水东的飞地(以鸭池河为界),而永杨村又属于水东土司宋氏在水外六目的飞地。

明末时改土归流,水东宋氏直辖十二马头置开州,水西安氏水外六目置敷勇卫。永杨村属开州。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廷裁敷勇卫,置修文等县。

民国三年(1914),废开州置紫江县;民国十九年(1930),改名开阳县。为解决插花问题,将永杨村由开阳县划归修文县管辖。

如今的永杨村实际是两个村合并而来,即永兴村和杨柳村,两村各取一字,合并时间为2013年。

由此,杨柳村改为杨柳组,藏溪洞就在永杨村杨柳三组(原名“坝子头”)。

藏溪洞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旱洞,下层为水洞;洞道复杂,纵横交错,钟乳石密布,异常漂亮;洞中有一溪流,从溶洞喷涌而出,灌溉万亩稻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地名士宴仿梅、罗廷栋等人筹资,对藏溪洞进行培修,后又建阁楼,最终游人如织,成为一方自然人文胜地。

杨柳组各自然村寨围绕坝子而居,此地虽无明河,但藏溪洞中暗河却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水源,真是天造地设一般。

“坝子头”,车停三岔路口

由三岔路口往右边公路前行不远,可见公路左侧有一条人工沟渠。

因坝子上无明河,我由此判断,这条沟渠的尽头就是藏溪洞出水洞口;走到尽头,沟渠为灌木掩映难以前行,于是转向右侧往高大树木处前行,原因很简单,既然藏溪洞清末时建为游览胜地,多半洞口会有当年种植的大树。

人工沟渠,接近尽头后右转

果然和我的判断分毫未差,不过两百米左右就走到了藏溪洞洞口。

我一人野外游玩探险,询问当地人获知大致位置或方向后,就多得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了,有时甚至是依靠第六感。

走到洞前,发现洞口已经被人为封闭;洞口外侧,有“杨柳村藏溪洞遗址”文保牌;另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的是宗教管理方面内容。

藏溪洞洞口

由文保牌结合溶洞、坝子,可以推测,这个地方可能是石器时代遗址,但未有更多资料,我也不敢确定;由宗教管理方面内容来看,可能这儿之前被修建为寺院吧。

看来只好从人工沟渠处的溶洞出洞口进入洞内了。

但我游玩时比较执着,如果时间允许,喜欢细玩,于是翻过前面的矮墙,进入洞口处,结果发现围墙左侧居然有一个小洞,于是入内。

围墙左侧小洞口

进入洞内,洞厅高大,建筑材料散落一地,清晰可见房屋屋基,这个必然就是被人为拆掉的新建寺院建筑了。

进入洞厅

沿着洞道前行,不远来到岔路,右侧有一排修建完好的台阶,我的心一下就放松起来,我是一人探洞,又缺乏专业能力,见到人为修建的道路设施,安全感自然大增。

这个台阶不用想,就是新建寺院时所修,如果进入洞厅所见房屋为大雄宝殿的话,那么沿台阶而上的洞厅,多半会修成观音殿之类的。

洞道右侧台阶

拾阶而上,发现上面并没有建筑痕迹,看来是还未来到及修就被叫停了。

溶洞内有很多钟乳石,我的手电筒灯光不行,实际的钟乳石比我的照片漂亮得多,大家将就看吧。

前行途中,路过一座自然形成的“桥梁”,桥的下层是一个宽约1米左右的小洞道,与桥呈现十字形,洞道里为黄色泥层,看来雨季时应该有暗河流过,我没敢下行。

继续前行,来到一片密集的石柱处,我回头看了看来路,记下路径,然后从石柱中间穿过,继续探索。

第一片石柱

由石柱间穿过直行

穿过这片石柱后,洞厅后面居然又是一大片石柱;石柱左侧洞道还可前行,但我感觉自己走得有点远,且洞道复杂,就没有继续前行,而是折返。

第二片石柱

往回走才发现,我走了不过数百米远吧,之前觉得走得够远,其实更多的是心里感受罢了,人在进入封闭的空间时失去方向和距离感,也很正常。

回来后,我整理照片,发现在此处无意中动到手机,居然照出了一张非常奇怪的照片,形成了一道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带。

我学的是理工科,知道白光会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让我倍感疑惑的是,这是一个几乎封闭的漆黑幽暗空间,这个光源究竟是从何而来?

让人疑惑的照片

回到台阶处,继续往左边前行,约100多米后又到了一个岔路口,我先往右边前行,洞道中也有漂亮的钟乳石。

前行约100米后,洞道底部变得潮湿,我知道已经走到了暗河涨水时最高水位处,我之前在“桥梁”处所遇见的下层小洞道,估计就是由此处涨水流往彼处的。

由此,我可以判断,藏溪洞几个洞道之间实际上是相通的,是纵横交错的立体洞穴,于是不再探险暗河。

回到岔路口,沿左边继续前行,在一根石柱的左边,发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钟乳石,钟乳石的下部形成了一串“冰糖葫芦”。

第一串“冰糖葫芦”

继续往左边前行,发现一根石笋,石笋右边为洞道,我估计是通往暗河连通刚才暗河最高水位处,石笋左边为暗河下游,估计流往出洞口,即人工沟渠处。

不再前行处

不过,我却不想再继续探险了,毕竟是一人游玩。

二、赵家洞

回到停车处,遇见一位老人,向他询问赵家洞,得知赵家洞就在三岔路的另一边的公路边上,离我停车处不过数百米远。

赵家洞在玉米地后面

具体位置就在竹子后面

从竹子处拨开灌木,沿隐约可辨的小道上行,不过数十米,就来到了赵家洞洞口,洞口石墙石门保存完好,看来是一个躲匪洞。

赵家洞洞口

进入洞后,发现里面有数根从地下暗河抽水的水管,不由得安全感爆满,沿着水管走就行,起码不会迷路。

回望洞口

洞道不宽,是一个狭长形洞道,里面有很多钟乳石。

其中一个悬在洞道的钟乳石,先形成褐色的主体,而后又从上面流出乳白色的材质,形成了一串小巧的“糖葫芦”,我不由得想起刚才在藏溪洞所见的“冰糖葫芦”。

第二串“冰糖葫芦”

继续前行,就走到了水管抽水处,为一个竖井,人们搭建钢筋梯子下行,深不可测,水源为地下暗河,我不敢通过梯子到达暗河处。

抽水的竖井

其实从一进洞开始,我就发现:踩在洞道上,下面传来回声,我用游玩时的木杖敲击地面,更是传来很大的回响。

由此可见,这条洞道的下方就是暗河,从形成原因来看,很久以前这条暗河其实是从我现在所走的洞道中流过,换言之,现在的洞道是一个冲积洞,只是后来这条暗河再次击穿河床,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暗河河道。

看到深不可测的竖井,我从刚入洞时的安全感爆满改为小心翼翼,因为不知道前面是否还有竖井,千万别掉下去!

还好,一路上有些地方凹陷,但没有形成竖井;也遇到一个小竖井,绕开就行。

洞道中也有很多钟乳石。

前行一段距离后(我心思放在注意竖井上,就对距离无感了),又看到了一串“冰糖葫芦”,今天我算是跟糖葫芦有缘了。

我心里想,回贵阳后遇到卖冰糖葫芦的,一定得买上一串,不,三串!内子一串,小孩一串,我一串。

第三串“冰糖葫芦”

继续前行,石柱开始变得密集起来,犹如刚才在藏溪洞所见一般;其中有一个纤细石柱,与那些粗大的石柱相比,显得特别小巧、可爱。

及至一片石柱处,前行其实还有路,不过需要弯腰才能进入。

一片石柱

虽然这是一条道走到底的洞道型溶洞,不存在迷路的危险,但我想到手电筒已在藏溪洞用过一段时间,担心会没电,又想到返程时还会经过两个竖井,于是不再前行。

我野外探险游玩时,只要心中感觉到应该回了,就会折回,也不去想什么理由,就是一种第六感!

人世间有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相信自己的直觉,应该作为安全思维的底座。不勉强,不逞强!不执着,不入魔!

三、知青旧居

出赵家洞后,我驱车前往永杨村杨柳二组(原名“砂锅寨”)。

我前往砂锅寨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小寨子是叶辛下乡插队的地方。

叶辛原名叶承熹,1949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后到贵州当知青。

叶辛与三十几个知青到永杨村插队,分散到各个自然村,叶辛的插队点在砂锅寨。

叶辛等人刚到砂锅寨时,先居住在村里的水碾房,后来就搬进了木楼,中途有一小段时间居住在砂锅寨的土地庙中。

叶辛旧居——木楼

叶辛居住的木楼为两层,是一栋保存至今的古民居。

如今古居已适当修葺,从外面来看,木板经过了替换,但屋柱却是原来的无疑;二楼里被烟火熏得发黑的木构,也是木楼的原物了。

二楼内部结构

当知青的前三年,叶辛干过挖煤、挑粪、放牛、修铁路等工作。

1972年,因为是初中毕业,叶辛得以进入砂锅寨小学任教师,由此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晚上一个人在木楼里,点着昏暗的煤油灯,奋笔疾书,充实了自己的知青生涯并由此改变了一生。

1977年,叶辛的第一篇小说《高高的苗岭》发表,这是一篇中篇儿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苗族小孩的故事。

1979年,叶辛调入贵州省作协。

1982年,代表作《蹉跎岁月》正式出版,讲的就是那一代知青生活、爱情和奋斗的故事,是叶辛第一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叶辛由此闻名。

有一段时间,叶辛居住在砂锅寨中的土地庙中,不过时间不长,属于临时暂住的那种。

特殊年代时,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被移出土地庙;村民在庙中支起一个简陋的木板床,叶辛就住在庙里。

土地庙

其实我对现代的建筑或者人物并没有太大兴趣,我之所以来砂锅寨游玩,更多是想来看看这个土地庙。

因为这个土地庙用料巨大,古朴十足,是很难得的遗存庙宇。

叶辛在砂锅寨任教的学校,就在村前一座小山上,以前是一个寺院,被改为了小学;村民告诉我:如今上山之路已被灌木掩盖,不一定走得上去。

天色渐晚,我就懒得上山探寻了。

1990年,叶辛回到上海,在贵州一共生活了21年。

2005年,叶辛组织一些企业家捐建春晖小学(也称叶辛小学),就在叶辛曾经任教的小学下面,又牵头请上海支援修建了砂锅寨进村水泥公路。

那一段在砂锅寨当知青的岁月,几乎决定了叶辛一生的轨迹;叶辛后来反哺乡亲,是一段温情脉脉的历史往事。

我老家村中当年也有知青插队,他们与居住的农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返城后还作为亲戚一样走动。

四、廖家宗祠

从砂锅寨出来后,在返回贵阳的路上,虽然已是傍晚,我还是决定在杨柳四组稍作停留,看一下廖家宗祠。

杨柳四组原名“杨柳井”,杨柳井廖家祖籍为江西瑞洲府人,黔程不知廖氏先祖是何时、因何原因迁入的贵州。

明崇祯十六年(1643),修文廖氏始祖廖世星在贵阳大十字一代开铺子做生意,挣到钱后与人合伙,到开阳白马乡去开采水银,最终生意没有做成,于是就在杨柳井定居下来,繁衍至今。

廖家宗祠为三合院结构,一主两厢,因为大门紧锁无法入内,我只能透过铁门往里面观察。

廖家宗祠

我感觉这个祠堂是在遗址上重建的,因为材质较新;由于距离较远,我视力也不大好,也无法判断柱础是否是遗存。

不过祠堂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应该以前的样子,也算修旧如旧,还是难得。

我和祠堂边上一位大嫂聊天,结果大嫂家并非姓廖,所以没有了解到更多的杨柳井廖氏历史。

一位小学生见我在祠堂前观望,过来和我打招呼。

我问小孩:你姓什么?小孩说:我姓廖。

我问:那你们村里是什么民族?小孩说:我爸爸是汉族,我是布依族。

我再问:你成绩好吗?小孩说:嗯。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努力读书的岁月,于是鼓励小孩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小孩也答应了。

我没跟小孩说的是:如果是古代,考取功名的话,就可以在祠堂门前立一根桅杆,光宗耀祖!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说教的人,之所以对小孩说这些话,是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岁月。

如今,努力读书未必是为了光宗耀祖,也不会如古时那般取得功名后就可享受各种优惠;不过,努力读书改变命运,一定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后记:

永兴村和杨柳村合并为永杨村后,杨柳村就变成了杨柳组,杨柳井改为杨柳四组,坝子头改为杨柳三组,砂锅寨改为杨柳二组。

曾经很有来历或寓意的名字,如今却用数字来代替,改得可真失败!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藏溪洞: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永杨村杨柳三组(坝子头);未定级文物(藏溪洞遗址)。

02.赵家洞: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永杨村杨柳三组(坝子头)。

03.叶辛故居: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永杨村杨柳二组(砂锅寨)。

04.廖家宗祠: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永杨村杨柳四组(杨柳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