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斯败北真相!误判矛盾、失守基本盘是主因?

莳鱼快娱 2024-11-07 23:22:04

文:雷聲

编辑:雷聲

卡马拉·哈里斯原本有机会创造历史,成为美国首位女总统。然而,在一场充满悬念和不安的选举夜,她败下阵来。即便有众多社会影响力人物的支持,甚至2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背书,60岁的哈里斯依然没能成功。美国民众似乎还没准备好迎接一位女总统。

当晚,哈里斯原计划在母校华盛顿霍华德大学的活动中守夜,并准备了胜选后的庆祝。然而,随着计票结果逐渐失望,现场的气氛也急转直下。最终,她选择取消活动,直到第二天才现身,接受败选结果并鼓励支持者放眼未来。

这次的败选不仅仅因为哈里斯个人,而是因为深刻的社会鸿沟。特朗普的支持基础更为坚实,尤其是在年轻男性中的支持率大大增加。少数族裔的票仓也逐渐向保守阵营倾斜,让民主党的传统支持群体面临分裂。美国社会的极化似乎更为严重,“两个美国”的分歧变得愈加不可调和。

特朗普的胜利反映出美国部分选民对拜登政府在种族、性别、移民问题上的不满。尤其是在边境危机处理不力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哈里斯未能提出有效的政策亮点。她的竞选口号主要聚焦于“自由”和“女性堕胎权”,这些话题虽能引起城市中产的共鸣,但对更广大的选民群体来说缺乏吸引力,没法击中痛点。

哈里斯的个性也常成为网友议论的话题。在公众场合,她惯常的哈哈大笑被不少人认为过于轻浮,难以承载总统职位的严肃。尽管她试图通过分享成长经历来展示自己乐观的个性,但对于部分选民来说,这种形象似乎难以增加他们的信任。

哈里斯从基层一路走来,成就了许多“首位”身份:加州首位女性总检察长、首位非洲裔女性总检察长。但即便拥有如此丰富的履历,她在政坛上的存在感依然不强。她的政策和形象似乎难以让美国选民产生深刻的认同,尤其是面对特朗普这样风格鲜明的对手时更是如此。

选举过程中,哈里斯的表现一度令人期待。她塑造自己为“新一代领导者”,试图跨越党派对立,解决民众关心的生活成本和住房问题。但在与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对抗中,她渐渐失去方向,反而陷入了和对手的无休止争论中。特别是拜登的公开表态,更让她的竞选之路雪上加霜。

这场选举再次揭示了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特朗普和哈里斯在性别上展现出明显的支持差异。根据民调数据显示,哈里斯在女性选民中支持率较高,而特朗普则在男性中领先。即便有女性投票比例高于男性的趋势,但这种性别分化反映出两党在性别议题上的严重对立。

少数族裔本是民主党的支持基础,然而本次选举却暴露出该群体的流失。数据显示,特朗普在拉美裔和部分非洲裔男性中的吸引力不亚于哈里斯。曾经的“民主党铁票仓”摇摆不定,这或许是美国政治版图重新洗牌的一个信号。

哈里斯的失败还提醒我们,政治不只是符号化和口号的比拼,选民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实际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失业、移民问题,美国的蓝领阶层渴望能看到具体的改善措施。那些被忽视的利益群体逐渐转向保守派,形成新的政治力量。

虽然她的竞选团队试图用“自由”“堕胎权”等女性议题激发共鸣,但美国广大的中下层阶级似乎对这些议题并不关心,或者说并不将其视为投票的决定性因素。波士顿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格雷厄姆·威尔逊指出,民主党过度依赖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忽视了对经济问题的解决,这才是其选票流失的根本原因。

从某种角度看,哈里斯的失败像极了当年希拉里的败北。她们都试图通过抨击对手的不当言行来获取选民支持,但却缺乏令人信服的政策纲领。哈里斯的竞选最终变成了拜登政策的延续,让选民觉得她只是个“备胎”。当选民对现有执政团队的表现不满时,备胎又如何能让人信任呢?

哈里斯的竞选失利再次揭示了美国选民的心理。美国人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选择。尽管女性在各领域不断取得进展,但政治上依然面临重重阻力。哈里斯没能实现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女性总统之路就此堵死。

如果说,哈里斯的失败是一种挫折,不如说是美国社会性别与种族问题的冰山一角。选民们的选择,或许不是对哈里斯个人的否定,而是对目前民主党政策的失望。那么,下次是否会有另一位女性政治家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美国首位女总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