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奥运会的一段渊源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7-30 14:19:01

作者:金永健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简介

金永健 1934年9月出生江苏昆山;1950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1954年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先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工作,后从事多年对非工作;1977年奉调前往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等秘书;1996-2001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是中国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第五位副秘书长。

2001年7月13日是令全中国人民激动和骄傲的日子,北京时间22时10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中国人的世纪奥运梦终于实现了!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图为萨马兰奇主席宣布投票结果。

远在大洋彼岸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里,中国职员得知这一喜讯后激动万分。他们奔走相告,在电话里互相祝贺。

作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期间的工作照

我时任联合国主管大会事务的副秘书长,一上班就被这浓浓的喜庆气氛所包围(北京与纽约时差12小时,申办成功时正是纽约早上上班时间),电话铃响个不停,各国官员纷纷来到我的办公室表示祝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官员,他们激动地和我拥抱、握手,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欣慰和赞叹。

一位和我交往甚多的非洲国家的官员兴奋地对我说:“这是历史的选择。我们亚非拉国家在奥林匹克舞台上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激动的心情稍微平复,我的思绪不觉回到了8年前。1993年5月3日傍晚,我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在参赞顾克萍同志的陪同下,赴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拜会萨马兰奇先生。

洛桑为瑞士西南部的城市,是瑞士沃州的首府。

洛桑依山傍湖,风景如画,以“国际文化城”和“奥林匹克城”闻名于世。

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借助其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日内瓦湖畔公园的美景。

奥林匹克总部是一座三层小楼,占地不大,但是古朴典雅、树木葱茏、鲜花掩映,与自然和谐一体。

1993年5月,作者赴瑞士洛桑拜会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步入办公室,萨马兰奇先生热情地迎接我们,寒暄几句之后,进入正题。那次我肩负重任,专门和国际奥委会主席交谈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大事。

我简单介绍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并取得发展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1979年才得以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在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心愿。

接着,我重申了我国政府对奥林匹克运动一贯支持的立场,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在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与团结、促进世界和平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正在积极申办2000年奥运会,希望获得国际奥委会和萨马兰奇先生本人的支持。

萨马兰奇先生说,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奥林匹克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特别高兴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弘扬。他希望中国继续支持奥林匹克事业并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后,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祝愿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成功。”

想不到从那次会晤以后,历来很少关心或问津奥林匹克运动的我,开始对奥林匹克的大小事务倾注了特别的热情和兴趣。

1993年,中国首次申办奥运会的梦想破灭了。图为失落的中国代表团。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北京的第一次申办之路走得并不顺利。1993年9月24日,北京以两票之差落选,悉尼成为2000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我们失去了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可是,我们并不气馁。

我清楚地记得,在悉尼奥运会召开的第一天,江泽民主席致函萨马兰奇,明确重申中国支持奥林匹克精神,呼吁全世界有冲突的各方支持萨马兰奇奥林匹克神圣休战的倡议,体现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在这以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泱泱大国的实力,走上了再次申奥的征程。尽管面对强大的挑战,最终我们还是以高水平的申办工作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

申奥成功后,北京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一起,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奥运之情,以巨大热情迎接那庄严神圣欢快热烈的北京奥运的到来。奥运会的各项筹办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我身为北京市民的一员,有多年外交工作的经历,对此更是感触良深。我向北京奥组委表示,在志愿者的业务和素质培训方面、在介绍国际知识方面,愿承担讲课任务,为2008奥运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为当年在洛桑向萨翁表述的申办奥运情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出处:《见证奥林匹克》(2007年出版)

作者:金永健

编辑:《外交官说事儿》凤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