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27行动中,同盟军在战场的表现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缅军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在老街投降后,兵力缩到腊戍。
腊戍是通往缅北的门户,有飞机场和火车站,交通便利,华人众多。更关键的是,当年罗星汉从果敢败退时,带着许多果敢人搬迁到了腊戍。这座城市对同盟军意义非凡。
果敢战事结束之后,同盟军和德昂军陆续陈兵腊戍周边,将之三面包围,网上天天在传三兄弟联盟要打腊戍,弄得腊戍老百姓人心惶惶。
但直到目前,同盟军和德昂军都没有动腊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原因可以从政治和军事两个层面来分析,今天笔者主要从军事角度探讨。
其实早在54年前,腊戍周边就爆发过一场激战。缅共人民军南下攻打腊戍,然而这场战役也让人民军开始走下坡路,成了其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
当年的腊戍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与今天的同盟军又有何关联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54年前,缅共那场转折之战的始末。据笔者观察,网络上还没有详细描写腊戍之战的文章。
南下1970年初,缅共中央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以东北军区主力南下腊戍,将革命势头向下缅甸发展。计划出炉有几个重要背景:
一是缅共自1967年底重返边境以来取得了一些小规模胜利,缅共领导人认为总在边境线的山区小打小闹搞不出什么名堂,应该去攻打大城市,扩大革命影响力。
二是1970年3月,缅共东北军区相继取得勐波和棒赛大捷,歼敌300多人,俘虏300多人,占领了大片领土。别看人数不多,毕竟当年缅甸陆军总共也才13万人。这次空前的胜利无疑增加了缅共领导人夺取大城市的信心。
三是当时缅共在下缅甸的勃固地区还有一片根据地叫中央根据地,遭到缅军的围剿非常困难。缅共领导人的最初计划是,南下作战牵制缅军兵力,找机会把中央根据地的人员接应出来,在腊戍东南部开辟新根据地。
此时东北军区的司令员是克钦人罗相,下辖10个营,其中一个营留守萨尔温江以东的果敢地区。缅共计划集中东北军区最精锐的6个营分东西两路纵队南下:
西路纵队由3031营加3035营1连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去攻打腊戍机场,再向南穿插40公里,炸毁曼德勒到腊戌的铁路桥,迟缓缅军增援。
腊戍机场修建于二战时期,位于腊戍西面,周边多为山区,方便进退。人民军以少量兵力攻打机场,其实是要声东击西,制造攻打腊戍的假象,吸引缅军回援,为东路纵队后续行动制造空间。
东路纵队由3033、3035(欠1连)、4045、4047、4048等五个营组成。他们的任务是从木邦一带南下,先将木邦大桥炸毁,迟缓缅军增援。随后攻打腊戍东北方向的勐尧,再取勐杰地区,接应北上的中央根据地兵力,在此附近开辟新根据地。
1970年5月12日,东路纵队率先出发,经过5天5夜的隐蔽行军,抵达距离腊戍约5公里的一个小山谷。
为了摸清敌情,纵队指挥员派副连长林明贤(没错就是现在勐拉领导人)带着两个排级干部进城侦察。林明贤虽然是华侨后代,但小时候是在腊戍上学的,对该地非常熟悉。
按照人民军事先掌握的情报,腊戍机场每天晚上会停四五架飞机,只有一个连的守备兵力。东路纵队的兵力攻打机场绰绰有余。
但林明贤进城侦察后发现情况有变,机场守备兵力增加到5个连,而且飞机一大清早就全飞走了。很可能是人民军的行动已经暴露(前一天东路纵队已经炸毁木邦大桥),缅军提前进行了防备。
敌情变化,考验指挥员的应变能力。既然西路纵队的任务是要吸引缅军,飞机场打不成那就打火车站。火车站只有一个警察局,大约有20多名警察。
纵队计划以一个连攻占警察局,随后炸毁停留在车站内的火车。另以一个连打阻击,堵住缅军援兵,剩余两个连留作预备队。
5月20日晚上战斗打响,人民军战士很快就解决了警察局内的6名警察,其他人见状一哄而散。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听到枪声也乱作一团。
人民军准备把停在车库里的两个火车头炸掉,但由于导火索在途中受潮,怎么也点不着。无奈之下只能用火箭筒射击,一个经验不足的知青兵近距离射击,不料被弹回来的弹片击中颈动脉,当场阵亡。
炸毁火车站设备后,人民军快速撤离,行动总体上比较顺利。他们在一个小山寨中住了一晚,第二天准备去炸毁距离腊戍40公里的连接曼德勒的一座铁路桥,以迟滞缅军增援。
然而由于走错了路,他们炸了距离腊戍仅20公里的一座大桥。这个失误使得缅军增援的速度快于人民军预计,也为接下来的恶战埋下伏笔。
此后西路纵队前往预定地点与东路纵队会师。途中他们在一个克钦族的寨子中住了一晚,第二天出发走了一个多小时,3031营政委才发现自己的手枪落在寨子里忘记拿了。于是下令原地休息,派一个班返回去拿。
政委看起来粗心,实则救了部队一命。事后他们才知道,缅军早已经在他们必经之路上埋下伏兵。但由于枪落下了,西路纵队停留了很久,缅军以为自己的计划败露人民军改道了,所以也撤走了伏击部队。缅军前脚刚撤走,西路纵队后脚便赶到,运气好到爆棚。
人民军战士
遭遇再来看东路纵队的行动,他们比西路纵队晚出发两天,一开始行动也算顺利。
5月17日凌晨,3033营淌水渡过木邦河接近缅军据点发动突袭,战斗打了大概两个半小时便攻占缅军据点,还俘虏了30多人。随后他们成功炸毁了木邦大桥,接下来他们的任务是阻击从木姐方向增援腊戍的缅军。
5月27日,东路纵队的主力抵达腊戍东北方向9公里左右的派当,但在这里停留了两天。主要原因是缅共中央突然改变计划,不同意勃固中央根据地北上会师,迁往缅北边境的方案。而要他们在中部军区创建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
计划改变,南下部队也因此而产生了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继续留在腊戍东面活动,而且勐尧有缅军一个孤立的炮兵营,可以趁乱将其吃掉。
而另一种意见认为,行动已经暴露,为避开缅军锋芒,应该调头打木邦和南渣拉一线,这样便能与木邦以北的根据地连成一片,相互呼应。
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只好请示上级裁决。29日中午,正在前指召集营级干部开会时,突然收到情报,缅军一个搜索营正在附近活动。
前指决定吃掉这股送上门来的缅军,当即命令4048营占据南侧高地。该营咬住缅军后,4047营立即前往增援与兄弟部队南北夹击缅军。4045营和3033营负责监视腊戍方向的缅军,3035营则负责警卫前指。
战斗打得火热,赶来会师的西路纵队3031营也在附近,听到枪炮声后快马加鞭地往派当赶来。他们到达战场附近,看到4048营正在与一股缅军激战,而另一股缅军正在向人民军总部机关方向迂回。
情况紧急,营长来不及请示,当即命令一个连朝迂回的缅军扑过去,另派一个连去增援4048营,营部和炮连则留在原地。不料派出去的两个连刚与敌人交火,又来了一股缅军从背后包抄,把他们夹在中间。
这下包围圈夹了三层,彻底打成乱战。而且缅军越打越多,正在逐步收拢包围圈。事实上,总部机关早已察觉缅军包抄过来,认为敌众我寡正准备撤退。而3031营的加入彻底打乱了总部的计划,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完全陷入被动。
此时北面的木邦方向缅军两个营与3033营交火,而南面的腊戌方向缅军第一批增援部队乘坐12辆卡车也朝派当赶来。总部立即命令3035营前去阻击,南下部队的主力全被缅军咬住。好在3035营无比英勇,接连打退了缅军4波攻击。
一直到了黄昏,人民军决定利用夜色突围。各部相继脱离接触,但3031营的两个连,被缅军炮火封住了退路,无法撤离。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他们,深夜突然下起了大暴雨,缅军收缩防线这两个连才得以突围。
这场恶战,彭家声的爱将、南下作战前线指挥员杨再应中弹牺牲。
3035营一名副营长牺牲,而他的日记本中记录着人民军南下作战的意图、建制、兵力、行军路线以及干部名单等重要情报。还有东北军区后勤部一名副部长的马在战斗中受了惊吓,跑到老缅那边,而这匹马驮的背包里有南下部队的供给名单。
这些资料将人民军的所有信息全部暴露,缅军看完后恍然大悟,一开始他们以为人民军南下部队有5000多人,所以束手束脚不敢贸然出击。得到这些情报后,缅军几乎倾巢而出,派出仅有的3个野战师,加上地方民团,总人数25000多人。企图将人民军围困在南渣拉以南以及萨尔温江以西地区,全数歼灭。
缅共领导人
突围这时缅共中央也收到了缅军动向的情报,命令南下部队立即摆脱缅军,返回根据地。突围只有两条路:
一是一路向北硬闯南渣拉-纳迪公路,但此时他们身后有缅军9个营的追兵,而南渣拉公路一线缅军99师也部署了6个营。敌我实力悬殊,硬闯毫无把握,即便能突围部队也会有较大伤亡。
二是向东直插莱莫山区,这里是坤沙武装的地盘,与人民军有统战关系,可以向他们借粮借道。随后东渡萨尔温江,进入缅军薄弱的佤邦地区。但这样一来,萨尔温江以西地区大片土地将被缅军占据,产生恶劣影响。
前线指挥部认为,如果强行向北突围,部队受损后,地盘照样会丢掉,还不如直接向东。于是下令3033营前去抢占萨尔温江西岸的赛梭渡口。
3033营急行军一天一夜,于6月2日下午抢占了渡口,但营部和一个连刚渡江控制东岸高地,便收到中央来电:“不准渡江,南下部队必须向北返回勐几根据地。”
缅共领导人认为丢失江西地区,造成的政治影响太大,不利于革命。而且当时佤邦形势复杂,还不是人民军的地盘,就连国民党残军也在佤邦站不住脚,人民军如果贸然进去,也很可能引发新的冲突。
南下部队只能硬着头皮从南渣拉公路一线突围,他们与坤沙武装和克钦独立军商量,请他们帮忙安置伤员收容失散人员。
指挥员下令全员轻装,左臂扎上白色毛巾,这也意味着,生死在此一战。由3035营担任突击,撕开缅军防线。4048营堵住西面南渣拉方向敌军,4047营堵住东面滚弄方向敌军。3031营护送总部穿过公路,4045营机动,3033营负责断后。
就在部队准备行动时,侦察人员回来报告,南渣拉街旁边竟然没有敌人。
原来缅军判断人民军可能从两个方向突围,一是向东攻下滚弄撤回果敢,二是走小路越过南渣拉公路向北突围。便把兵力重点部署在这两个方向。
缅军是英军一手训练出来的,他们的战术思维是不要把敌人堵得太死,以免敌军作困兽之斗,每次都习惯打成击溃战,而不是围歼战。
缅共高层
加上99师撒在漫长的南渣拉公路上,兵力稍显不足。他们判断人民军肯定会走小路,所以把兵力重点部署在小路上,抱团守点,而没有全线设防。而南渣拉街则交给当地民团警戒。
东北军区司令员罗相写信给南渣拉民团负责人,警告他不要阻挡人民军,否则以后对他绝不手软。这个民团领导不敢得罪人民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次日凌晨南下部队分三路纵队,大摇大摆地穿过了南渣拉公路。一枪未放,一人未伤便顺利突围。整个过程有惊无险。
缅军以优势兵力围堵人民军,原本胜券在握,但因为99师的疏忽,让人民军得以突围。事后,缅军领导人奈温震怒,下令撤换了30多名指挥员。
人民军南下腊戍作战,历时27天,关于伤亡数字并没有准确的记载。当年的知青老兵后来根据当事人口述回忆统计,大概伤亡300多人。
人数并不算多,但经历却非常凶险,若不是运气好,他们极有可能会全军覆没。南下的战斗历程中,几乎每日都在行军,战士们终日神经紧绷。
尤其是最后突围阶段,他们为了躲避缅军飞机的轰炸,抬着伤兵昼伏夜出。有时候一停下来,缅军马上就追过来。密林之中,山多人少,有时候部队几天吃不上一口热饭。
而且伤亡的大多是知青和华侨兵,这些热血青年,原本是抱着一腔热情来到丛林中参加革命,他们根本没有想象过环境会如此恶劣。
失败情绪笼罩全军,官兵情绪低落,开始出现逃兵。半个月内,每个营平均逃兵有四五十人。他们跑回去讲了这边情况后,吓得很多原本想来参军的都不敢来了。
从此缅共开始走下坡路,可谓一蹶不振。次年底,人民军集结三四千人发动滚弄战役。这已是强弩之末,激战40多天无果,无奈撤军。后来棒赛被缅军收复,人民军彻底陷入被动。
再往后,国际形势突变,缅共失去外部援助,陷入生存危机,已经掀不起什么大风浪。直到80年代末,彭家声反戈一击,宣布脱离缅共。随后,缅共在几个月内便土崩瓦解。
缅军
尾声:一名缅共领导人评价这支部队“只能吃补药,不宜服泻药,泄了气就很难补起来,因此他们只能打胜仗,输不起。”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同盟军为什么不打腊戌?
其实与人民军有相似之处,1027行动之前同盟军已经很久没打过仗了,许多士兵都是强行抓来的壮丁,并没有实战经验。战争打响后,又强行征募了很多壮丁。
这些人不可能有什么革命信仰,大部分人也是被胜利打了鸡血。假设他们经历一次大的失败,很可能步人民军的后尘,而同盟军承受不起这样的结果。所以对腊戍之战必须慎之又慎。
从军事角度看,虽然三兄弟联盟连战连捷。但腊戌毕竟是个大城市,交通便利,便于下缅甸的缅军增援。而且腊戌周边地形开阔平坦,远离边境线。有利于缅军的机械化装备以及空军和重火炮运用。
要攻下腊戌,并不会像其他城市那么容易。当年的缅共不论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乃至后勤补给都强过如今的三兄弟联盟,然而他们并没有打下腊戍。
从政治上看,中缅贸易停滞对双方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同盟军已经收复果敢的情况下,缅北地区不允许再出现动乱,这是同盟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实想想到目前为止,老街还未恢复供电就明白了。
缅共通过阻援强攻,但实力不济,且未能切断援兵,导致被优势缅军夹击而失败,是主要败因。腊戌周边地势平坦,方便装甲部队强攻,火炮打击,缺乏重装备而强攻必败。通过围点打援,吸引歼灭机动兵力,再攻之为宜。
缅共那个时代是什么通讯工具?步话机隐蔽差,电报速度慢,而且大多时候都是靠书信指令,人员流动传达指令,攻方很难形成协同作战,防守方踞有利位置,以静制动,战场占大优势。
从这也可以看出在1027行动时,我国网络上那些打鸡血似的认为同盟军可以乘胜追击、打通出海口甚至于一统缅甸的言论的幼稚!
抓紧在果敢建风光发电、小水力发电、江流发电
打脸了吧?[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给打脸了吧
胃口太大啦!
现在已经攻占了
打完了
这些人后来变成什么人?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