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安徽这里有个“博士镇”!

安徽商报 2020-10-28 07:21:07

在安徽省太湖县

有个百里镇

这座毫不起眼的小镇

却人才辈出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有几千人考取大专院校,考入名牌学府的更是比比皆是。莘莘学子中包括 博士50多人,硕士150多人,学士2000多人,百里镇因此被誉为“博士镇”。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 唯一途径

打开记忆的阀门,故乡漫山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参差不齐的砖瓦房,每到傍晚,缕缕炊烟环绕在屋顶,一片安静的山村景象。“村里的小学离家大概2公里,每天去学校上学是最开心的事情。”回忆幼时时光,“70”后的姚槐应对故乡充满了向往。

由于经济条件受限,村里没有游乐设施,没有超市,更没有补习班。 “那时候学习全靠自觉!” 因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姚槐应和妹妹没有浓厚的学习环境,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遇到不懂的题目,我们就互相讨论。”对于小镇的孩子们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我们上初中后就开始住校了!”姚槐应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初中学校离家很远,除了要认真学习之外,还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那时候并不觉得苦,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求学的。”1987年,姚槐应考入太湖县弥陀高中,“当时只有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每个班有50多人。 ”

没有补习班、没有兴趣班,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认真学习,“我记得学校的学风特别好,大家相互比着学,老师也特别认真负责。”1990年,姚槐应所在的班级除了一名同学没有考入大学之外,其余全部被各大高校录取。1994年,姚槐应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获得浙江大学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姚槐应的妹妹也考取了硕士学位。

“特殊档案”记录“博士村”人才信息

太湖县百里镇共和村的档案柜里,收藏着一份特殊的“档案”,里面详细记载着共和村多年来大学录取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这里就开始出博士了,还有博士后呢!”太湖县百里镇共和村党总支书记朱声涛说道,这本档案一直收藏在村里,每一年考上高等学府的学生都会被记录在册。

记者从这本珍贵的档案中看到, “ 1977年,詹长智成为我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本科大学生, 后考取北京大学博士后学位, 现任海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1982年,和平组汪昌云考取博士学位,现任人民大学教授;2000年9月,蛇形组陈安考取博士学位,现任上海镇北中学校长……”

“我们共和村共34个村民组,2851个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学习氛围特别浓。”朱声涛介绍说,截至到2016年,共和村先后有373名考生考入大学,其中有1个博士后、11个博士。朱声涛告诉记者,共和村一共有近八百户居民, 村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坚持供孩子上学。 在生活方面大家并不互相攀比,大家比学习。“我们村詹春来家子女中,就出了3个博士,可谓是‘博士专业户’。”朱声涛告诉记者,詹春来的两个孩子詹长智和詹长安都考取了博士后学位,詹长安目前定居加拿大。渐渐地,浓厚的学习氛围成为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在“榜样”的力量下,很多家庭在一起都会谈论学习技巧,大家相互带动。

探秘“博士镇”成功奥秘

“博士镇有没有什么秘诀呢?”百里镇党委副书记王淦表示, “什么秘诀也没有,这些孩子靠上课认真听讲,大家都比着学习,吃穿从来不比。” 良好的基础教育也是博士镇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我们尊师重教,教师队伍非常稳定。”一代又一代勤奋好学的学生在这里求学,“博士村”的秘密或许就在这里。

据了解,百里镇地处太湖县西北边陲,太岳交界,因沿长河古道到县城一百华里而得名“百里”。王淦介绍说,从百里镇走出去的大学生,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他们之中有政界高干、教科领域高知、企业高管、商界精英,他们报国荣乡,使百里成为人才大镇。

审核:马翔宇 编辑:张雪子 校对:解明傲

看安徽商报融媒版
0 阅读: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