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QEYZCloud气动辅助动圈入耳式耳机体验-TDSREVIEW

我是音频数码怪 2024-06-02 03:22:29

BQEYZ Cloud Air-Assist Diaphram Dynamic IEM - TDS REVIEW

ビーキューアイズ Cloud エアーアシスト振動板ダイナミック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进行。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3194111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BQEYZ Cloud: V (Excellent)

这是先超声学 BQEYZ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一个产品。

BQEYZ 之前出现在新闻节目中,通常都是以“怎么又一家怪名字厂商”的形象出现的。去年下半年深圳展之后,包总提到自己买了一条 Wind,于是出于对“居然能让包总当场下单的耳机有多好”的好奇,我借来听了一段时间。不得不说 Wind 作为一条包含骨传导单元的塞子,确实引入了非常明显的声音变化,整体的完成度也相对较高。虽然出于一些原因(被套抄了)我没有写一篇完整的 TDS REVIEW,但是确实这个品牌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而本文的 Cloud,就是与 Wind 同属于“气象系列”的新品。关于在上海展上最初听到这条塞子的经历,我们之后介绍 Winter Ultra 时再细说,先把主要篇幅放在产品本身上吧。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Cloud 的包装是一个横向的长条儿,通体为非常浅的蓝色,像是薄薄一层云在空中飘着的状态。包装整体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元素,非常干净。

内部配件包含七对耳套、一个清洁刷和一个皮质拉链收纳包。收纳包表面的皮质手感相当不错,内部也有植绒,空间大概可以放下耳机本体和一条中等大小的小尾巴(Space、BHD Pro、DTC480 或 HC2 等)。

耳套的配置是一对单独收纳的海绵套、三对“气氛”(Atmosphere)、三对“逼真”(Reference),共七对。气氛耳套是相对比较常见的灰色子弹头形状,开口适中;逼真耳套的开口明显要大不少。六对硅胶耳套有专门的收纳用金属板固定。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腔体为铝合金 CNC 工艺制造,表面经过阳极氧化上色。Cloud 有两种配色可选,黑色以及本文的蓝绿色。这个“绿色”的实际观感是介于初音绿和浅蓝色之间的一个状态,看上去没有很高的饱和度。表面磨砂处理的细腻程度较高,前后腔体之间的接缝也非常细且均匀,一般来说现在 CNC 腔体的精度都足够高了。

腔体体积不算很大,比起 Wind 那个更加贴近于常规类定制公模的腔体来说显得明显要小一圈。除非是特别小的耳廓,它都很难顶到耳廓边缘。跟很多类定制腔体比起来,Cloud 看上去都要更加“瘦长”一些。面板上有两道下沉的纹路,可以与自家其他型号做出明显区分,四周的高亮倒角处理非常细致。

由于体积不大,腔体也就没有针对性地特意做复杂的贴合结构,总体是一个比较平整的状态。对于我自己的耳朵来说,它的曲面是能够刚好契合耳甲腔的,上边缘没有顶到耳甲艇位置,所以并没有舒适度问题。稳定性表现在类似体积的带耳挂入耳中属于还不错的。腔体的厚度并不高,所以对于侧躺佩戴来说,它并没有超出耳廓边缘的厚度还挺友好的。

导管粗细适中,但是开口处限位器稍微突出一些。对于大多数常规耳套兼容性良好。

腔体表面的开孔共有两处,一处位于腔体内侧,大抵是用于气压平衡和进气;另一处位于后腔体(面板侧面)的底部,开口明显偏大,也与需要更大量的空气流通有关系。

线材、扬声器配置与功率需求 | Cable, Driver & Power Demand

线材材质具体并没有见到官方给出的详细信息,只知道是两股同轴编织,看上去疑似带镀银屏蔽层。线皮表面有一定阻尼感,线身总体较软,没有明显自缠绕现象。默认可以选择 3.5mm 单端或者两种平衡插头,所有接插件均有金属外壳包裹。

可换线结构基于 0.78mm 2PIN 平座,线材端插针基座有约 2mm 高度的无防呆槽突出,对于一些第三方下沉式母座的使用也可兼容。插针接触紧密程度非常高,母座四周在腔体制造环节就已经预留了一圈保护。

Cloud 搭载了一颗直径为 10mm 的 LCP 液晶振膜动圈单元,双腔体结构。被动振膜与动圈单元非同轴,是一颗直径 6.8mm 的柔性振膜(官方称为“软性体”)被动单元。被动单元无需额外进行分频设计。

阻抗 32Ω,灵敏度 110dB(具体单位未知)。实际搭配下来,Cloud 属于相对比较好推的塞子。在中档小尾巴低增益下就能够有足够饱满、分离度和空间感相对完整的发挥。在相对低推力的老 Network Walkman 或是一些老手机直推的场景下总体的声音走向没有过分变化,只是会空间表现有点拘束,能量不够足罢了。

下面的声音描述将基于原线 4.4mm 平衡驱动、机配“逼真”(大开口)耳套的搭配进行,已经满足所需功率需求。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少一点,厚度和饱满度有所控制,但是能量感并不缺少,听上去弹性还不错,极低频下潜适中。收放速度稍快,保留有不多的残响,听上去没有拖沓感。氛围烘托的晕染程度不多,不浓郁不发闷。Cloud 的中低频没有特别明显偏薄或者过分凌厉,也没有那种存在感很强的现象,听上去是比较舒服、干净的。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前倾问题。

中频,人声的厚度适中,距离比较近,口型大小适中,不会出现血盆大口贴脸的问题,精致程度中规中矩。Cloud 对于人声的表现是质感和线条重视程度基本相当的。对于男女声之间没有明确的偏向,声线的包容程度较高。颗粒感比较小,听上去相当顺滑,我个人认为会更加适合声线不过分粗的类型,但是一些声底厚实、但线条不粗的人声也 OK。音色渲染程度不多,仅在中上盘一些频段有比例不高的一点调整。人声的通透程度出色,听上去明亮、不虚。喉音位置基本正确,气声的比例恰当,齿音有所打磨。

乐器方面,是线条刻画重视程度稍稍更多一些的路子。弦乐器的总体扎实程度还不错,但是这个扎实并不是厚实、能量感很突出的类型,而是稍有弥散。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稍有点亮(不是刺激),拉拨弦细节量稍有突出。大提琴的形体感扎实、清晰,不会在空间里占据特别大的比例。铜管类气势感适中,需要亮感的小号等有着充足的亮度表达。一些偏下盘的音色听上去稍微会有点硬,木管类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空气感相当充足。乐器的泛音量充沛,自然度不错。打击乐器的存在感适当,Kick 比较结实,不会过分抢走注意力,Snare 收得较快,不拖沓。镲片等稍微有一点过亮,但是不至于来到听上去刺激的程度。

高频亮度适中稍偏亮一点,总体的平滑程度相当不错,没有特别突出的尖峰,整体听上去能量分布很均匀。事实上这条塞子总体的能量都稍偏中上盘。极高频的延伸不错,也没有毛躁的问题,滚降不会过早、过快。

声场的规模不算很大,边界感不算十分清晰,不过横纵距离不会有特别明显差别。声音的“高度感”表现尚可,不会有很平面化的问题,还是有层次的。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出色,没有丢失掉结像的整体感。解析能力位于千元附近价位动圈耳塞的中上位置,没有特别过分的“解析感”溢出。动态和瞬态都不至于“爆棚”或者表现拔尖,但也算得上还不错。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Cloud 在默认状态下适合对于低频氛围要求不过分浓重的一些曲风,对于爵士、一部分老流行录音、布鲁斯以及偏重型的一些金属等会有点不太适合。大部分现代流行、稍快节奏的摇滚和大部分泛电子类都有着令人满意的表现,anisong 录音包容性良好,只是看你是不是喜欢明亮的人声风格。Acoustic 录音范畴,对于不插电 live 现场和大编制古典录音的空间还原会有点局促,中小编制器乐相对适合。

在耳套搭配方面,由于在默认的大开口耳套下高频依然没有糙感,这使得搭配第三方大开口耳套的自由度有了扎实的基础。对于低频氛围有所要求的也可以考虑一些管壁稍硬的小开口耳套。线材则不太建议更换,原线和耳机单元的适应性不错。非要更换的话,不建议搭配特别亮的那类混编线,可能会增加刺激感。原线刚好就在那个明亮但不刺激的临界点上取得平衡。

总体来说,Cloud 真正融合了液晶振膜的优势并有效地利用了被动振膜,引入更大的进气量来使得整体的自然度和全频段的顺滑度都有很好的表现。尽管相较于 Wind 对于骨传导合理利用之后呈现出的低频素质还有距离,但是 Cloud 的低频自然程度还是不错的,也没有偏薄偏干的问题。如果你试图找一个通透、平滑、自然,重视音色细腻度而不是大场面、浓重氛围的塞子,Cloud 是个不错的选择,它也能够在千元动圈怪物房中拿到一个不错的位置。

KingTsui, TDS Studio.

June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