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是一种崇高的利他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健康的人自愿将自己的血液捐献出来,用于挽救他人的生命。
无偿献血不仅是一种慈善行为,更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然而,很多人对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还不是很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详细介绍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以便大家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公益事业中来。
无偿献血五大常识1. 献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年龄:18~55周岁;无任何不良反应历史的多次献血者,且符合健康检查标准者,可主动选择延长献血年龄至60周岁。
(2)体重:男性50千克以上,女性45千克以上,且健康状况良好,近期无疾病史,精神状况良好。
(3)时间:捐献全血全程需20分钟左右,如捐献血小板,采血前血小板计数需达到≥150×109/升且<450×109/升,全过程需要100分钟左右。
2. 献血间隔期是多久
全血捐献间隔不少于6个月;机采血小板捐献间隔不少于2周,每年不超过24次;机采血小板捐献后与全血捐献间隔不少于4周;全血捐献后与机采血小板捐献间隔不少于3个月。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让献血者的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和调整,以确保每次献血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状态下进行。
3. 献血对身体有影响吗
一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占体重的7%~8%,以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为例,体内的血液量大约在4000~5000毫升之间。如果一次性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10%,身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很快恢复,而无偿献血一次的量约为300~400毫升,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相反,有研究发现,适当献血不但不会影响健康,还对献血者的健康有积极影响。
首先,献血可降低献血者高粘滞血症风险,提高造血功能,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其次,献血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带来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和延缓衰老。
4. 献血会传染疾病吗
血站在采集血液时都会使用经过国家严格检测合格的一次性针头和血袋,采集过程中,每人都会配备一支专属的针头和血袋,避免疾病传播。所以,献血是一项十分安全的行为,不会感染任何疾病,献血者可以完全放心。
5. 献血前后应注意什么
(1)献血前
献血当天记得携带有效证件,如居民身份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或驾驶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效身份证明的文件。
献血者要求既往身体健康,近期无传染性疾病,未做较大手术。献血前一周无发烧、感冒和腹泻等身体不适,无服药。
为确保献血时身体状态最佳,献血前一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献血当天切忌空腹,宜清淡饮食,不要进食高油、高脂肪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浓油汤等,不饮酒。
(2)献血后
献血的手臂尽量不要提重物,贴在针眼处的输液贴至少保持4小时,并保证针眼清洁干燥。献血后4小时内多饮水,24小时内不饮酒,2~3天尽量不做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及高空作业,避免外伤,献血当晚保证充足睡眠。
无偿献血五大误区误区一:献血前要空腹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抽血前通常需要空腹,这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献血也要空腹。事实并非如此。献血前不进食会导致体内血糖含量较低,献血后血容量减少,容易引起献血反应。献血前适当进食可以增加血糖水平和血容量,从而显著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尤其是重症献血反应。因此,不论是上午献血还是下午献血,记得当天早上和中午适当进食,避免空腹。
误区二:献血前后应避免饮水
事实正好相反,献血前后多喝水是很重要的。献血前喝水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更加通畅,这不仅可以让献血者感到更加安全和舒适,还能确保采血过程顺利进行。
此外,献血后也要多喝水,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让血容量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误区三:献血过程会传播疾病
所有进行无偿献血采血工作的人员都接受过专业的采血培训,所使用的采血器材均来自国家正规厂家生产的一次性器材,并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每位献血者都会使用全新的采血器材,且用后一律销毁,决不重复使用。因此,献血过程是绝对安全的,不会传染任何疾病。
误区四:献血会成瘾
有部分人认为,献血与吸烟、吸毒一样,会“上瘾”,这完全是错误的。献血后,人体会很快恢复血容量,健康不会受影响,也不需要献血者持续献血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稳定。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那些人还是会持续不断地前来献血呢?答复很简单,他们并非是上瘾,而是出于对公益事业的热爱。
误区五:献血会导致人体气血不足
有些人认为献血会导致人体“气血虚弱”或“损耗元气”,这也是片面的。人体血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新,只要自身调节机制完善,献血后可以很快补充,不会导致气血不足等问题。
实际上,当献血者离开献血现场时,他们的身体已经开始自行补充献出的血液了,数小时后,身体就能重新恢复正常的血容量,以保证机体需要,不会引起任何不适。
献血后,捐赠者可以照常进行日常工作,当然,献血后的24小时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并确保充分休息,以帮助尽快恢复体力。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常德市中心血站 王娟】
【编辑:san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