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外号高梁河车神,因高梁河一战宋军惨败,咱们的仅凭一驴车跑了直道、跑弯道,还有那不知名的小道,身兼驾驶员、导航员硬是跑出了重围,这厮可以说上不输高祖弃子逃生,下赢大明堡宗(估计分不清东西南北),男人懂得方向很重要,关键刻能救命,还能封神,真是妙哉!
下面咱们再对比一下这历史上的太宗名号,搞点反差感。咱们这位太宗皇帝,宋朝的的第二代皇帝,既不像唐太宗那样自古君王能军者无出其右者,更有文治灿烂,开疆拓土的美名,也不想明太宗那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没有像清太宗皇太极那样继承先父遗志,西击蒙古,东掠朝鲜,奠定满清的200多年基业,总之一句话,我们这位太宗被人传颂的事情还真不多,总体想起来宋朝亡的窝囊,必然皇帝差点,架不住后世评说啊!话语权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你想啊大唐二郎杀了哥哥弟弟,朱老四把侄子给整没了,四贝勒把后妈给殉葬了,都是后世传颂,到咱们这就成了缺德事了呢。不过今天咱们也八卦一下,整整这好改名的赵老三的那些缺德事,名字改了,事情还是在的,且听娓娓道来!
1、 得位不正。一桩历史疑案烛影斧声足以说明,一直以来,赵老三急匆匆的上位之举都饱受争议,不管他如何解释,也摆脱不了身为千古疑案“烛影斧声”的主犯嫌疑。开宝九年,十月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直像一团迷雾困绕着许多史学家,赵老二的一句话: “好为之”(其他记载说“好做,好做”)成就了这千古之谜,只不过兄弟还是辜负了哥哥,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2、 侮辱皇嫂。赵匡胤死后,遗孀宋氏按理说应该尊为太后,但赵老三却没有如此去做,可能是他觉得这样做了,低人一等,受人钳制。宋皇后死前,一直在换宫殿,搬了两次家。死后,赵光义居然不为皇嫂成服,更不令群臣临丧。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不符合礼法的行为,这也是最大的一次无礼事件。除此之外,赵光义还下令不允许宋氏跟赵匡胤合葬,根本不符合其前皇后的地位。
3、 坑害弟侄。说起这件事,咱们就得说说曾经的金匮之盟誓,当年赵老二黄袍加身,陈桥起兵,一朝入汴京,这皇帝的位子就做起来了,但母亲杜太后不放心啊,苦口婆心的跟儿子说,你看着乱世,皇帝的命也无法长久,还是得做好备案,立个太子啥的,但你孩子小,镇不住场子,你还有俩弟弟都是老练能干的人,都是赵家人,咱们哥哥传弟弟,弟弟传侄子,这不就稳了,乍听起来道理满满,这金匮之盟似乎设定了北宋初期皇位传承的规则。随着老二去世,老三即位,下一步就是老四光美也叫廷美,还有好大侄德昭、德芳,老四因涉嫌谋反被赵光义废为涪陵县公,不久去世。德昭因在军营中提了句赏赐士兵德话,被车神一句你当了皇帝再说吧给吓死了。德芳也不明不白得病而亡,本是一家人,相煎何太急!
4、 烧毁名城。这座名城就是太原,古称晋阳,战国时期赵国起家之地,北朝时期,也有六镇势力产生的军阀巨头在此盘踞,例如高欢,五代有三家起家于此,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可谓虎踞龙盘,有龙脉的地方,赵老三攻灭北汉以后,听信相士所说,烧毁原来的太原城,好多老百姓流离失所,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了不少了,不再赘述了,什么野史所说强幸小周后,钻研毒药害死李后主了,也许有那些事,也许捕风捉影,但亡国之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金人破开封之时所作所为可参照一下,反正什么牵羊之礼总是有的,牵机毒药就不知可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