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争祸国:从砸缸少年到割地宰相,司马光的多面人生!

奇档谈社会 2024-11-20 10:02:50
引言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童年英雄,编写《资治通鉴》的历史巨匠。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究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治世之才,还是一位充满私心的伪君子?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镜鉴著作,让司马光名垂千古。但另一方面,他任北宋宰相时候,却积极推动割地赔款,纵容外戚干政,引发党派斗争,将北宋推向灭亡深渊。

纵观他的一生,会发现这个“砸缸救人”的少年,长大后做的许多事,都让你大跌眼镜。

砸缸的事件是真是假?“正直”的司马光究竟做了什么,让后人评价他“名垂史册,骂声不绝”?

正文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细究史料发现,司马光砸的并非水缸,而是瓮。

《宋史》中明确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里的“瓮”,并不是我们日常用来储水的大水缸,而是一种肚大口小的容器,通常用来储存粮食、咸菜或酒。

宋代的水缸普遍较矮,仅半米至一米高,完全不具备“淹死人”的条件。

而瓮则不同,它的内部弧度陡峭且滑,掉入其中的人可能因为头朝下、脚朝上,完全站不起来。如果不是司马光砸破瓮,孩子可能早已窒息而亡。

故事的真实版本与司马光童年英雄形象相符,但成年后,他的“果敢聪慧”却对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司马光在宰相任上的时候,刚好是王安石变法时期。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要解决北宋财政危机、对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进行改革。这些改革都触动了士大夫阶层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上书批判王安石“新法”,理由是“祖宗之法不可改”。

王安石变法虽然激进,却也是对北宋财政危机的无奈之举,但司马光完全不认可王安石变法,身宰相的他强行废除所有变法政策。

变法里的免役法是为了解决劳役不均问题,通过向官府缴纳免役钱来避免劳役负担,效果在部分地区十分明显。然而,司马光却执意废除,恢复旧的差役法,让普通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

苏轼与司马光曾有一段时间关系十分要好,曾多次劝谏司马光保留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司马光根本听不进去,分愤怒的苏轼曾私下怒骂他为“司马牛” 。

司马光担任宰相短短一年,就将北宋党争推向了党争极端。

他不仅全面废除新法,还对支持变法的新党成员进行大规模清算。许多官员被贬至边远地区,蛮荒之地。他的做法让政治斗争彻底失去了底线,从以往的“文人之争”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权力清算。

苏轼本人在旧党执政时,最远不过被贬到湖北黄冈,而新党上台后,他却被贬到荒凉的海南岛。当时的海南物资匮乏,苏轼无奈感叹:“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司马光最大的争议之一,便是他对外的软弱态度。

1086年,他刚刚成为宰相,就主张将北宋新夺取的安疆、葭芦等四地割让给西夏,并恢复已停止多年的岁币赏赐。

这些领土是宋神宗时期通过元丰西征,付出了巨大代价打下来的, 然而,司马光却主动放弃,只为换取西夏的短暂休战。

事实证明,这种退让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几年后,西夏便恢复了对北宋边境的侵扰。司马光割地求和的方式,给北宋留下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更为讽刺的是,司马光一边高喊“祖宗家法不可更改”,一边却违背祖宗制定的“不许外戚干政”的规定,支持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根据北宋祖制,外戚不得担任高官,不得掌握兵权,更不能干涉朝政。然而,司马光为了得到高太皇太后的支持,积极的支持太皇太后干预朝政, 让北宋的权力斗争进严重恶化。

高太皇太后上台后很快投桃报李,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

司马光上任后迅速展开政治清算,当即开始打击改革派的新党成员,全面恢复旧党势力,彻底终结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为北宋的后续快速衰败埋下了伏笔。

结尾:

司马光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资治通鉴》被誉为治国理政的经典,但他自己却未能践行书中所倡导的“以史为鉴”。

从全面废除变法、恶化党争,到割地求和、纵容外戚干政,司马光的每一步都将北宋推向了深渊。

长期以来对司马光的评价也为成两派:北宋早已积重难返,他只是顺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越折腾北宋可能倒下的越快。

另一些人则直指他是北宋衰亡的罪魁祸首,就是他在任宰相的时候一系列错误做法,彻底葬送了北宋未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司马光所做的一切,确实给北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你对这位“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