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发展和分裂的历史,文章九千多字,比较长,可以先收藏再抽空慢慢看,也可作为参考!
最近身体稍有不适,文章更新有所缓慢,谢谢大家一直的支持!
关于历史,其实是个有趣的话题,它包涵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人物、事件、政治、军事、文化、科技、艺术、环境等等等等。
我会一直更新,带大家了解一些世界上曾经发生或出现过的人和事,通过历史,让我们更明白当下的生活和方向。
以史为鉴,读史有感,欢迎交流!
今天我们谈一下欧洲历史上基督教的三次分裂,初步了解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的建立过程。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三大宗教中,基督教信众最多,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信仰基督教。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其信众被称为基督徒。
基督徒是指跟随基督教、天启宗教以及拿撒勒的耶稣的生平与教诲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教徒的统称。
与之相对应的是,基督教也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那么,基督教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其又是如何分裂为三大主流派系?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基督教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历史上都起源于犹太教,犹太教也与印度教一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且最古老的。
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区。因此,与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的伊斯兰教一样,两者和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视为宗教圣地。
与新兴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同,基督教最初诞生之时,受到犹太教的排斥和打压,基督教被传统的犹太教视为异端,而耶稣的传教也并不顺利。
耶稣出生于犹太的伯利恒,成长于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为玛丽亚所生,受洗于施洗约翰。
耶稣在犹太人中间传播基督教的信仰,由于与犹太教的教理冲突,犹太教的领导阶层联手罗马人将耶稣处死。
公元前63年,庞培征服巴勒斯坦,开始了罗马人对犹太人的统治,罗马人和犹太人的对抗也由此开始。
公元66年,爆发了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大犹太人起义,公元70年,耶路撒冷和圣殿建筑群都被摧毁。
基督徒将这场灾难归咎于犹太人,因为他们拒绝耶稣是弥赛亚,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132年,在哈德良统治期间,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领导下再次发动起义。
136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被镇压,几十万犹太人遇难,幸存者多被迫流亡他乡,犹太人从此流落到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基督教也趁机彻底摆脱了犹太教的压制,正式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
在耶稣受迫害被钉死在十字架前后,基督教仍是一个存在于私人聚会的少数人宗教,其本质上只是犹太教的另一个教派。
同时,在基督教早期的发展中,其教徒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犹太教的影响。
公元2世纪之前,耶稣(及其追随者)仍信仰犹太教和犹太圣经的上帝,而基督教的宣言也必须与旧约的宣言保持联系,基督教的教父们也继续使用犹太圣经来解释基督教。
约公元1世纪30至40年代起,耶稣的使徒在以色列王国的全境和周边地区传布基督教的信仰。
使徒保罗则最早把基督教传向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区域,其推动了基督教摆脱犹太教的羁绊,成为包容多元文化的宗教。
保罗是最早在非犹太人地区传教的传教士,其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埃及的亚历山大、罗马、君士坦丁堡等地较早地建立了教会组织。
公元49年,在耶路撒冷会议上,使徒们作出决议,对基督教的教规进行一定的改革。
其指出要成为基督徒并不一定要遵循犹太人的某些传统和戒律,这一改革被认为是基督教摆脱犹太教而成为独立宗教的标志。
在此期间,由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们将基督徒视为犹太教的信众,基督教的传播因此受到过罗马帝国10次大迫害。
罗马帝国在图密善统治时期,开始对基督教进行不间断的迫害。
当时的古罗马人是多神信仰,其崇尚祖先崇拜,这点与古代中国有些类似。
在古罗马统治区域,除了犹太教的信徒,还有一部分并不奉行犹太传统的人,这些人便是基督徒。
但在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眼中,这是一种宗教信仰上的异端,保守的罗马对新宗教,尤其是来自东方的宗教,有着文化和宗教偏见。
基督教的信徒们为了摆脱罗马帝国的迫害,不断寻求各种方式,如爱任纽主教发明了正统和异端的双重概念,在他的著作中将犹太人视为异端。
实际上,基督徒与犹太教的矛盾由来已久,从马可福音开始,所有四本福音书都将耶稣的死归咎于犹太领袖(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或犹太人集体(约翰福音)。
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基督教教义与罗马帝国的统治理念有了越来越多的契合之处。
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在尼科米底亚的安齐罗纳行宫逝世,其在临终之际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基督教皇帝。
391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将基督教立为国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宗教。
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广泛传播,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很快基督教化了。
基督教获得合法身份后,开始从罗马帝国不断往外扩散,在几百年时间就风靡了整个欧洲。
其在欧洲主要民族之间的发展过程基本如下:
①4世纪开始,基督教被罗马帝国确定为国教,其开始在拉丁人和希腊人中传播。②5—6世纪,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皈依基督教。③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接受了基督教。④8世纪,生活在欧洲大陆上直到易北河畔的日耳曼人改信基督教。⑤9—10世纪,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⑥10—11世纪,基督教传入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基督教诞生后用了一千年的时间,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欧洲社会,成为欧洲两千多年来最主要的宗教。
同时,基督教也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促进了欧洲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交流融合,对于欧洲走出互相隔绝、迈向文化政治逐渐共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督教的初次分裂之天主教和东正教关于基督教内部的分歧,在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前便已经存在,而这种分歧伴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帝国的管理进行分治而不断发展。
325年,第一届尼西亚大公会议召开,定基督是天主及圣三道理。
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基督教内部逐渐分裂,形成了以罗马帝国西部和君士坦丁堡两个不同流派。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西罗马的西派教会间,因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矛盾逐渐尖锐。
此时,由于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首都,其也称为了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同时,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中心也是在东部的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和安提阿。
东西罗马的教廷在谁居教会首席地位的问题上,争斗愈演愈烈。
另外,亚历山大里亚的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之间也有着各种矛盾。
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逝世把国土分给两个儿子继承,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4世纪至5世纪期间,基督教内部有关教义的争论和信经的拟定都是在东部进行的。
而彼得创立的彼得系教会则发展了罗马教会的影响力,由于各地教会尊重彼得,罗马教会获得了西部教会的首席权。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便形成了以西罗马帝国为倚仗的罗马教廷和以东罗马帝国为后盾的希腊教廷,天主教和东正教的雏形开始形成。
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甚至产生了语言上的分化,这在基督教的分裂上也体现出来。
东罗马帝国由于希腊化,其语言也逐渐转为希腊语,而西罗马帝国仍然坚持拉丁语的传承,这导致当时的人们将东罗马帝国教会教父称为希腊教父,而西罗马教会的教父则称拉丁教父,双方以语言进行区分。
随着罗马教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从西部教会的首席权中发展出了教宗集中领导的制度,西部地区各地教会的主教由教宗任免,但这种教宗制度没有得到东部教会的承认。
这一时期,出生于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北非努米底亚王国的奥古斯丁从摩尼教改信基督教,其发展了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他关于“三位一体”的宗教理论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基督教。
451年,迦克墩公会议召开,其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制定了信经,并提出君士坦丁堡主教相对于其他主教具有优越地位,认为其地位与罗马主教相同,但遭到教宗良一世的反对。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教会宣称自己的正统地位,并因此与罗马教会产生更大分歧。
与此同时,由于日耳曼人的活动,整个西欧处于动乱之中,东罗马帝国则因为抵挡了日耳曼人的入侵而获得安定。
当时,在西欧地区,罗马教廷成为唯一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组织。
罗马教会不断救济遭受战乱的难民,并试图让各个蛮族改信基督教,平衡各个新建立的王国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卢人普遍皈依基督教,罗马教廷成为西欧地区的权力中心,其开始对各国国王进行加冕。
590年,大额我略教宗,开始了“教宗国”的雏形,并尝试摆脱世俗政权对教会的束缚。
756年,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开创者丕平与罗马教皇达成一致,教皇支持丕平推翻墨洛温王朝的统治,而丕平则将在意大利占领的土地分割给教皇,教皇国建立,西部教会的中心建立于梵蒂冈。
但从747年至13世纪,西欧的政教混淆不清,其一方面各国国王在世俗上要求教宗须效忠国王,另一方面又要求皇帝或国王须得教宗加冕才可被承认。
罗马教宗甚至因此提出“两把宝剑说”,想将教权置于王权之上。这也引发了王权和教权之间的矛盾。
但总体而言,教权要比王权的影响力更大,教权强盛之时,其甚至能左右国王和军事将领的确立。
在此期间,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东罗马帝国的存在制约了其国内教会权力的扩张。
东部教会不执行教宗制,并形成了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为背景的各自相对独立的牧首制,其中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各正教会中保留荣誉上的首席地位。
东罗马帝国则是东欧各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这也形成了中世纪欧洲的奇特现象,即东欧多大公国、公国,而西欧多王国。
东西教会之间在东欧仍有冲突,由于信仰理念的不同,双方不断争夺信众。
最终,莫斯科大公国和塞尔维亚人皈依东正教,而波兰王国则受天主教影响。
公元800年,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法兰克王国崛起,教宗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帝国诞生。
中世纪并非完全黑暗一片,基督教会在推动欧洲学校、图书馆的建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后期经院的发展,促进了基督教文化教育、文学艺术、逻辑推理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为大学在欧洲的兴起做了准备。
历经6世纪至8世纪的“和子句”纠纷、9世纪的佛提乌分裂、以及11世纪东西教会对意大利南部教会控制权的争夺,基督教的分裂趋势已经无法阻挡。
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牧首互相开除教籍,史称“第一次大分裂”。
从此,西部的罗马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分道扬镳,直到梵二会议期间(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相互主动撤销绝罚,走上了教会合一的道路。
与此同时,天主教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其统治日渐腐朽;而东正教受到来自东方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的影响,加上其一直处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统治之下,其对世俗社会的影响要相对较小。
1095年,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势力不断扩张,曾经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圣城的耶路撒冷沦陷,这激起了西欧天主教的强烈反应。
1096年,罗马天主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发动十字军东征。
此后,一直到1291年,罗马天主教共发动了九次十字军东征(也有把第八次东征和第九次东征算作一次,认为共有八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打着宗教的旗号,却给西欧人民和征战沿途国家造成了一场浩劫。来自十字军的征战对所过之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掠夺,甚至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直接毁灭了东罗马帝国,并在东罗马帝国的领地上建立了属于天主教的拉丁帝国。
虽然东罗马帝国后来得以重建,但作为欧洲基督教抵抗伊斯兰教扩张的东方堡垒,其实力再未恢复,并逐渐在崛起的奥斯曼人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但是,十字军东征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东征中,西欧的基督徒接触了当时领先于他们的伊斯兰文化,并重新发现和整理了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字的已经失传于西欧的古希腊哲学著作。
这些发现为基督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与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接触也激发了西欧神学家的对传统天主教的重新思考。
12世纪之前,天主教的理论建立在柏拉图的思想之上,其主张信仰高于理性,并把理性和信仰对立起来。
而十字军东征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想的著作被发现和传播开来,着重逻辑推理的经院哲学和神学诞生。
此后的天主教神学家开始寻求把信仰与理性协调起来,其肯定了人的理性的相应地位,为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
12世纪开始,基督教神学与西欧文化发展日渐繁荣。
东正教的经济特权和教权限制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作为在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其教会经济发展迅速,教会在世俗中的掠夺方式也多种多样。
可以说,天主教在发展的同时,其经济实力和教会权力相辅相成。
相应的,东正教的教会经济的发展则得益于东罗马帝国皇帝对教会权力的限制。
在东罗马帝国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君主占有绝对主导权力。
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是,东罗马帝国甚至不会存在皇权和教权争夺的事情。因为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还是地位最高的宗教领袖。
但是,基督教毕竟在罗马地位超凡。
对于基督教,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不影响自己统治的情况下,仍然会给予很高的地位。
而关于教会的经济特权的发展,最早源于罗马帝国彻底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之前。
公元34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发布命令,规定与基督教有关的土地全部免税。
其还规定,如果基督教的教徒需要从商,他们的所有商业商品均可免税。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毕竟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都是需要生活的。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实际上的经济特权要比信仰更能让教会高层得到满足。
自此,这一政策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被贯彻了下来,包括西欧地区的天主教和东罗马帝国内的东正教都因此受益。
在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便宣布,教会的土地都可以免除所有世俗义务。
而且,教会随时可以接受捐赠的土地,这对于教会经济的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虽然以前教会也可以接受土地,但是教会拥有的地产并不具有保障,其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而已,其并没有得到帝国的统治者的正式承认和法律认可。
而在这些赦令颁布之后,教会可以合法的随意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甚至可以拥有别人自愿捐赠的遗产。
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帝国内部如果有人因子女不可靠或没有子嗣,那么财产便可以捐献。
教会突然多出各种扩大收入的途径,其经济实力自然得到很大发展。
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9世纪,东罗马帝国内部的教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
当然,在东罗马帝国内部,基督教的势力再如何发展也没有办法大过皇帝。
对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来说,他们不会允许教会掌握太多的权力。
在经济方面,皇帝可以相当大方,因为他们既不希望教会抢权,也不希望教会与皇权做对。
教会不仅能得到君主赐予的土地,还可以合法得到捐献的土地,包括教徒给予的土地。
同时,教会的人还可以从商,只要获得金钱,那就只属于自己。
东罗马帝国的法律还规定,因在男女之事上犯错而被罚没资产的人,教会都可以依法获得他们的一部分财产。
同时,在教会看来,只要获得足够的财产,他们也不想与皇帝产生争执。
虽然皇帝给予了教会很多的财产和足够的尊重,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多的权力。
另外,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允许教会以任何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方面与曾经连续发动九次十字军东征的罗马天主教会截然不同。
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命令发布者,教会只允许获得经济利益。
而随着东罗马帝国内部教会发展日益腐朽,其对民众的经济掠夺也愈发严重。
与西欧天主教兜售赎罪券类似,东正教教会也大肆宣扬“生而有罪”的理论,并提出信众捐赠的财产越多,赎的罪也就越多。
当时不论东正教或天主教,其教会高层对于物质的追求却愈发强烈,许多教会高层的生活极为奢侈,与其宣扬的节俭和苦修毫不相干。
教会有时为了获得钱财,也会不择手段。
其甚至威胁普通民众,如果不捐献相关的财产,那么将会直接开除这个人的教籍,并且不再给予洗礼,以此强迫各地民众向他们捐献一部分财产。
到中世纪后期,教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超过皇帝或国王所拥有的财富。
在西欧地区,天主教会不但拥有最多的财富,还是西欧最大的封建统治者,其有着较王权更高的教权。
而在东罗马帝国内部,则由于东正教教会的经济特权长期影响,教会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皇帝,皇帝缺少资金时,不得不低声下气的向教会牧首求援。
这种情况之下,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皇帝开始转变自己的政策。
东罗马帝国内部的皇权和教权展开了进一步的斗争,教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得益于皇帝掌握的军队的威胁。
而在西欧,王权和教权的斗争则受到天主教内部分裂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建立欧洲在14至16世纪开始复兴,这得益于在这期间发生的两件重要事件的影响,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由于154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伴随着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欧洲中世纪结束,东正教的宗座教堂从君士坦丁堡迁往俄罗斯。
在西欧,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影响,罗马天主教开始走下神坛,宗教改革运动开始。
文艺复兴发轫于1300年左右的意大利,其后迅速波及德国、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
其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冲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为近代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思想、理性与知识的传播,首先促使了欧洲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随着更加灵活方便的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以及成本更为廉价的造纸技术的影响,圣经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人们不再不满足于教会神职人员对解释圣经的专断解释,而是希望通过自己阅读来领会它的意义。
教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神职人员,敢于打破教条,建立新的教义教规。
一些学者也开始将圣经大量翻译成不同语言,不再局限于拉丁文,这使得更多的欧洲人能了解圣经的真实原文,并产生自我的理解。
从14世纪末期起,由于教宗与各国国王的争权,发生长达70年的阿维尼翁之囚,教廷由罗马迁往靠近法国边境的城市阿维尼翁,教皇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
随后又发生了持续40年的天主教会的大分裂,其间出现两个教宗乃至三个教宗对峙的局面,罗马教廷的威信和对各地的控制力大为降低,教会的各种腐败丑闻也被大量流传出来。
1517年,教宗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到德国去兜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于同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前张贴反对兜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16世纪欧洲的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它导致产生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如下:
①瑞士的苏黎世发生了茨温利领导的改革运动,在日内瓦以加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建立市民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由此产生新教加尔文派(即归正宗或改革宗)。②英国在亨利八世国王推动下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圣公会)。③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国自上而下地改革,相继以路德派教会代替天主教为国教。宗教改革运动导致许多独立于罗马的本地教会建立,天主教在西欧的统治迅速衰弱。
1530年,在奥格斯堡召开的神圣罗马帝国会议上第一个本地教会的信仰纲要《奥格斯堡信纲》颁布,其在马丁·路德指导下由梅兰希顿起草。
其强调“因信称义”,反对教宗的最高权威,主张废除豪华仪式,简化教士等级,准许神职人员结婚,在圣餐中信徒与教士同样领受饼和酒,取消修士、修女发愿等。
1555年,这个信纲得到德意志帝国范围内的法律上的承认,而路德宗也成为德国的合法宗教。
另外,1563年发布的《海德堡问答》在德国和荷兰的改革宗中影响最大,并随移民从荷兰横渡大西洋,成为美国长老会信徒所尊奉的信纲。
在近代随着欧洲政治势力的扩张,基督教开始向欧洲以外地区迅速传播,其发展过程如下:
①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天主教国家把天主教传到南美洲。②英国等位于欧洲北部的新教国家把新教传到北美洲。③欧洲列强在瓜分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时候,也把它们各自的宗教派别带入其殖民地。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主要影响如下:
①在政治上,其促使了当时欧洲的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它们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争取独立自主和维护自身的民族国家的利益。②在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展,促使了西欧地区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商贸的扩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工商城市和主张社会改革的市民阶级。近代新教再次分裂近代以后,受到现代理性主义、经验实证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影响,基督教新教阵营进一步产生分化。
自由主义神学重视社会正义与社会实践,主张与时俱进,重新理解古典基督教教义。
保守主义者则强调加强传统教义的宣传,以夺回被世俗的现实主义影响的领域。
这种分歧造成当今社会新教版图两大阵营分立:
①以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为代表的对现代与后现代社会持开放容纳态度的各新教主流教会。②以基要派、部分新福音派为代表持保守立场的教会。小编总结总体而言,基督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1)第一阶段
公元1世纪至5世纪期间,基督教初步创立,并从巴勒斯坦地区向古希腊罗马地区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受到其脱胎的犹太教的打压、罗马帝国的多次迫害,这也导致了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历史恩怨。
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教基本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
2)第二阶段
随着犹太人被罗马帝国驱逐,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流浪,基督教也摆脱了犹太教的打压,开始独立发展。
罗马帝国灭亡之前,基督教被立为古罗马的国教。
欧洲从希腊化、罗马化时代,走进基督教化的时代。
但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分裂为东西教派两个部分。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罗马天主教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东罗马帝国内部的东正教的发展则受到皇权的限制。
1054年,东正教和天主教彻底分裂,史称东西教会大分裂,也称色路拉里乌分裂。
这一时期的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既有冲突又有交流,为日后西欧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第三阶段
经过中世纪时期的长期发展,天主教愈发腐朽,而东正教的宗教中心也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由君士坦丁堡迁往俄罗斯。
这一时期主要是天主教的进一步分裂。
文艺复兴运动和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使得西欧人文主义思想觉醒,天主教权威受到质疑,理性逻辑和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
1517年,天主教通过兜售赎罪券对西欧人民进行进一步的剥削,这激发了社会上强烈的反感。
路德在德国发起宗教改革运动,随后瑞士、英国和北欧国家纷纷进行新教改革,并形成了加尔文宗、圣公会、路德宗三大新教。
4)第四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欧洲殖民的影响,以及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欧洲的基督教传播到世界的各地。
同时,基督教也因受到时代的影响而进一步发展,在新教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即倡导自由主义的开放包容理念的主流教会、坚持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教会。
基督教对社会文化以及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越来越轻微,基督教逐渐回归最初的精神信仰的作用。
谢谢品鉴!
感谢收藏、点赞、分享、关注、转发!
看图、读书、听历史,文章有点长,如果读累了可以点击右上方的“耳机”按钮,听书也很放松!
参考文献:丁光训、金鲁贤.基督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什么是基督教?-宗教知识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ORTHODOX CHURCH by Fr. Steven Tsichlis.
剑桥基督教史.
早期基督教的国教化.中国社会科学网.
What Orthodox Christians Believe.Antiochian Orthodox Christian Archdiocese.
Greek Orthodox Flag.Viewing Gallery .
《创世记》
《马太福音》
Q & A - Greek Orthodox and Russian Orthodox.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
《皮尤调查:世界人口32%是基督徒约1/3称无信仰》. Christian Post.
The Global Religious Landscape. Pew Research Center's Religion & Public Life Project.
《约翰福音》
《帖撒罗尼迦后书》
Rennie, Bryan. Zoroastrianism: The Iranian Roots of Christianity.
Esler. The Early Christian World.
《使徒行传》
基督教简史(四)- 国教时期.
《基督教发展史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