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野骆驼吗?和家骆驼不是同一物种,为何却能交配生下驼崽?

张勋评社会 2023-04-13 02:09:03

骆驼是我国重要的牲畜资源,不仅个体大,役力强,而且全身是宝,利用价值高。驼绒密实柔软,弹性良好,是纺织业的优质原料;骆驼肉质鲜红,含脂率低,味道鲜美;骆驼皮可制成皮质裘衣、皮筋、皮鞋;骆驼乳是荒漠牧民奶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就连骆驼骨,也可以用来制作项链、骨雕等手工艺品。

骆驼生命力顽强,能在猪牛羊无法生存的地方生长、繁殖,是牧区人民重要的饲养对象。我国的家养驼种有很多,比如:阿拉善驼、戈壁红驼、准噶尔驼等,数量多,分布广,相对常见。野骆驼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全球总数不过千峰,是极度濒危的罕见物种,自然种群稀有且珍贵,被人发现的可能性很低。

中国境内有没有野骆驼?

我国不仅有野骆驼,还是世界最大的野骆驼分布国。根据2021年的调查,我国境内的野骆驼已增长到700峰左右,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等地。我国也因此肩负着保护、研究野骆驼的重任。

野骆驼被誉为“沙漠之王”,头体长可达2.2~3.5m,肩高1.8~2.0m,体型比家骆驼高且偏瘦,鬃毛短而稀疏。野生的骆驼成小群活动,数量2~15峰不等,驼群的构成一般为:成年驼、青年驼和幼驼,首领由成年驼担任,负责带头迁徙、活动。沙漠中偶现单独活动的野骆驼,几乎全是雄性骆驼,雌驼及幼驼很少离群活动。

野骆驼生性机警,听觉、嗅觉灵敏,一般在白天成群采食,主要以沙拐枣、骆驼刺木、梭梭、胡杨、芦苇等旱生植物为食,栖息地的植被覆盖率一般不超过10%。由于栖息地偏僻荒芜,条件恶劣,骆驼群的活动一直鲜为人知。

在18~19世纪,西方的动物学家普遍认为野骆驼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不存在任何幸存的种群。根据学界标准,一个物种消失50年就可以被判定为“灭绝”,而野骆驼则在人类的视线中消失了100多年。很多动物学家前去搜寻野骆驼,最终都一无所获,野骆驼的自然种群似乎被宣判了“死刑”。

直到19世纪末,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深入我国新疆进行生物考察,最终在罗布泊以东、阿金山以北的地区意外发现了野骆驼,并采集了实体标本。这次探险的成果在动物学界引发震动。从那时起,中国的野骆驼就成为了各国研究的焦点,但很多人对此却感到疑惑,因为在他们眼中,野骆驼并不稀奇,和家骆驼没什么区别。

野骆驼和家骆驼:为何不是同一物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将野骆驼和家骆驼等同看待,认为野骆驼就是未被人类驯化的双峰驼。还有人认为,家养的双峰驼逃到了野外,自然野化后就能变成野骆驼。

但基因鉴定表明,野骆驼和家骆驼完全不是同一个物种,二者的基因差距高达2%~3%,已经达到了种间差异。而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差异度也只有1.5%。

从基因角度看,野骆驼并不等于野化的家养骆驼,二者在遗传学上并不是同一物种。从进化的角度看,野骆驼也不是家骆驼的直系祖先,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继承关系,这和狼与狗、家鸡与原鸡的情况又不一样。

研究表明,早在80万年前,野骆驼和家骆驼就已经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经过地理隔离和环境影响,形成了两个物种。现存家骆驼的直系祖先已经在野外灭绝,但野骆驼则幸存了下来,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带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野骆驼还进化出了特殊的生理机制,不仅耐酷暑,耐干旱,耐风沙,还成了世界上唯一靠喝咸水、吃盐碱性植物生存的陆生动物。

700峰就是世界第一:野骆驼的危机与中国的保护措施

在历史上,野骆驼曾经历过种群的辉煌时期,栖息范围覆盖中亚、西亚地区的丘陵和平原地带,最大范围向东抵达我国的陕西黄河段,向西抵达里海流域,向北拓展到贝加尔湖沿岸,向南靠近青藏高原北部。

在鼎盛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1/3的面积都是野骆驼的自然分布区,规模达数万峰,但如今,野骆驼现状惨淡,规模远不及家骆驼。2021年,我国家骆驼的存栏量高达46.17万只,野骆驼则因数量少、分布零散而未能得出统计数字,全世界的总数估计不到1000峰,数量不及家骆驼的1%。

我国现存的野骆驼约700峰,数量虽少但却是世界第一。野骆驼生命力顽强,现实中为何比大熊猫还稀少?当前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兼而有之。

人为因素体现在大规模的狩猎、过度放牧、开采矿石等活动,使野生骆驼的自然分布区迅速收窄。100年前,我国的野骆驼还有1万多峰,1980年代就锐减到2000~3000峰,如今的分布范围仅零星存在于中国和蒙古两国。

自然原因则主要是繁殖力低下,天敌较多。野骆驼的自然寿命为25~30年,但幼驼4~6龄才能发育成熟。成年后,雌性的野骆驼每2年生产一胎,每胎只产1崽,生育周期长且效率低,种群难以快速增长。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野骆驼还面临狼群的捕食威胁,存活率不容乐观。

为保护野骆驼,甘肃省在1982年建立了第一个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此后我国又批准成立了安南坝、敦煌西湖湾腰墩、阿尔金山-罗布泊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骆驼是主要的保护对象。

科研人员发现,饮用水源是阻碍野骆驼生存的重要原因。成年的野骆驼能饮用高矿化度的咸水生存,但新出生的幼驼消化能力差,无法适应苦咸水,只能从淡水开始过渡。据考察,一些咸水泉边时常出现死亡的幼驼,生存挑战尤为严峻。

为此,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修整自然盐泉,修建大型蓄水池,通过自流井涌水形成天然的小水面。同时,还在泉水点和蓄水池附近播种柽柳、骆驼刺、芦苇等抗盐碱草种,在解决水源的同时又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得益于有效的保护措施,野骆驼的种群呈现出明显的恢复态势。

神奇的骆驼科:野骆驼和家骆驼交配可产下幼崽

野骆驼和家骆驼是不同的物种,按理说应该存在生殖隔离,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据安坝南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几乎每年都有雌性的家骆驼跟随雄性的野骆驼出逃,少则2~3峰,多则6~7峰,杂交后代也可以正常生长、繁殖。

实际上,整个骆驼科都打破了这一限制。骆驼科由骆驼、骆马、原驼、羊驼组成,共有7个现存物种,野骆驼和家骆驼是其中两个独立的驼种,但二者能够自然交配,基因交流不存在生理和地理上的障碍。

单峰驼和双峰驼也能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有一个大驼峰,但顶部存在小型凹陷。更夸张的是大羊驼和骆驼,前者远在南美洲,后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地理上长期隔绝,二者的形态、习性迥异,无法完成自然交配,但却能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完成杂交。繁育出的后代就是混血骆驼,不仅生长良好,还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这和马、驴杂交形成的骡子明显不同。

骆驼科的动物为什么可以相互杂交,无视生殖隔离?根本原因在于:骆驼科的物种拥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都是74条,37对,不同驼种的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因而容易产生混血后代。骡子不具有生殖能力,则是因为马的染色体是32对,驴为31对,骡子的染色体共有63条,无法完成配对,因此骡子之间不能生育后代。

主要骆驼科动物的染色体对比

但这种现象也给野骆驼的保护带来了难度。20世纪60~70年代,内蒙古额济纳旗牧民的家中就有不少家养骆驼和野骆驼交配,产下了数十峰杂种驼,毛色为黄色或灰色,身躯苗条、细高。在甘肃安坝南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野骆驼的发情期,有些发情的雄性野骆驼匹配不到异性,就会闯入家养的骆驼群中寻找交配对象。

野骆驼和家养骆驼交配并产崽,看似能提高种群数量,实则会污染野骆驼的纯种基因,降低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利于物种保护。为避免这类现象发生,我国在保护区实施了“家驼禁养”工程,或是由当地政府收购牧民的家驼,或是禁止家驼进入保护区,避免杂交的情况发生。

可能有人会认为,野骆驼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奔跑持久力强,不妨适量引入,用来改良家骆驼的性状。但对牧民而言,家骆驼与野骆驼的杂交也是弊大于利,很可能“得不偿失”。

首先,杂交的幼驼性情较野,脾气较差,驯服难度高,不适合作为家畜饲养;其次,牧民喜欢长势雄壮、双峰高大的骆驼,而杂种驼体态苗条、双峰细小,负重能力差,体格不如家骆驼壮实;第三,杂种驼的驼绒产量较低,且毛色多为灰色,受欢迎程度不如浅黄色、红色和黑色;最后,如果管理不善,杂种驼容易混入野生的骆驼群,造成集体丢失,给牧民带来经济损失。

总结

近百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家骆驼和野骆驼的关系就如同狼和狗一样,都是同一个物种,但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野骆驼保留着80万年前的原始基因,在远离人烟的荒漠戈壁独立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特性,掌握了独特的生存技能,这种独特性远非家骆驼所能取代。

野骆驼的保护任务具有挑战性,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野骆驼独自生活在原始栖息地,通过自然繁殖壮大种群,二是避免与家骆驼杂交,或者单独小规模圈养,通过人工繁殖的手段增加数量,条件合适时再放归野外,最终形成强壮、健康的繁殖群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