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谁能想到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法学硕士,现在只能在街道办事处的角落里默默工作。
那句"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不仅让王浩法官从此告别了审判席,更成为了困扰他一生的烙印。
时过境迁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法官,如今只剩下一块摇摇欲坠的门牌,见证着他的落寞人生。
他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这一切还得从2006年11月20日说起。
那是个特别冷的早晨,南京的冬天总是这样,寒风呼啸着掠过水西门广场公交站。
刚刚26岁的彭宇正赶着去上班,他和每个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
因为没有直达的公交线路,他不得不在这里转乘。
就在他从公交车后门下车的那一刻,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他感觉背部似乎碰到了什么,一回头就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坐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在那个瞬间彭宇完全没有多想,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立马选择了上前搀扶。
还好当时还有一位热心的小伙子陈二春也跑过来帮忙,两个人一起把老人扶到了路边。
这位名叫徐寿兰的64岁退休工人,虽然一再表示不想麻烦年轻人,但还是请求联系了她的儿子。
彭宇不仅留下了200块钱作为医疗费,还一直陪着老人等到家属来才离开,这在当时看来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举手之劳。
谁知道这一场善意的帮扶,却成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当医院诊断结果出来时,老人的儿子潘辉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
原来徐老太因为骨质疏松,这一跤摔得不轻,全身多处骨折最严重的是还需要做髋关节置换手术。
高额的手术费让这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此时的徐老太坚称,就是那个送她来医院的年轻人撞倒了她。
潘辉身为警察本该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件事。
但当他看到母亲饱经风霜的面容时,还是选择了站在母亲这一边。
从最初的200元医疗费到后来的4.5万元赔偿要求,事态开始不可逆转地升级。
这个原本应该是街头巷尾再平常不过的扶老助人故事,就这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竟然会演变成一个轰动全国的案件。
案件进入法庭后,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当时的主审法官王浩,一句"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瞬间点燃了整个社会的情绪。
这句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网引发了轩然大波。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王浩法官在一审判决书中居然这样写道:"若被告人是见义勇为,按照常理推断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只顾着扶人。"
这种逻辑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难道见义勇为还得先找到"真凶"才行?
三次庭审中处处都充满着让人费解的疑点。
比如派出所那份神奇的"口供记录",明明在装修期间就已经遗失了,却在三审中突然间就冒了出来。
更戏剧性的是有一张照片直接把彭宇指认为肇事者。
但彭宇凭借着敏锐的职业直觉,一眼就看出照片中的型号有问题。
后来更是揭露出,这份所谓的"关键证据"竟然是潘辉提供给派出所所长的。
一来二去整个案件的公信力都开始动摇。
最终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认定彭宇与徐寿兰确实发生了碰撞,但双方都没有过错。
判决结果是彭宇要承担40%的民事责任,赔偿金额高达4.5万元。
眼看着事态越闹越大,2007年10月就在即将开始二审之际,双方突然达成了和解。
彭宇一次性支付1万元的补偿金,作为交换双方都不能再对外发表任何相关言论。
这个突如其来的和解协议,反而让舆论更加沸腾。
很多人猜测彭宇是不是被迫接受了这个结果?
直到多年以后最高法才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原来彭宇确实承认过撞人的事实。
事实的真相竟然藏在当日双方填写的两份接处警登记表里。
这份文件详细记录了两人相撞的具体情形,也正是这个证据,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和解。
真相大白后这场风波并没有平息,反而让三个家庭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对于徐寿兰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曾经的"受害者"突然间变成了"诬告者",她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他人异样的眼光。
更过分的是有人往她家里扔臭鸡蛋和烂白菜,让这个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不得不多次搬家躲避骚扰。
社会舆论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她深深自责给儿子儿媳带来了这么大的困扰,即便后来花重金做了手术,身体也再也没恢复。
最终这位68岁的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彭宇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从一个热心助人的年轻人,到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焦点人物"。
工作没了生活被打乱,口碑起起落落。
最后他只能选择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南京,从此杳无音信。
年轻人的生活就这样被彻底改变了轨道。
至于王浩法官那句话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停职审查到被调任街道办事处的挹江门司法所,他的法学硕士梦想就这样戛然而止。
一个案子就这样毁掉了三个原本普通但还算安稳的家庭。
这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老话:蝴蝶扇动翅膀,也许就会引发一场风暴。
而在这场风暴中,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
就连当事人的亲属也未能幸免,他们要么忍受舆论压力,要么被迫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
这场风波的杀伤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了,但它留下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看看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吧:每年有超过4000万老年人因为摔跤而受伤。
更可怕的是其中20%的老人会因此导致严重伤势,甚至失去生命。
这哪是冰冷的数字,这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痛!
十八年过去了"扶不扶"的困境依然存在。
不少人开玩笑说:"现在看到老人摔倒,先掏手机录视频,再伸手去扶。"
这话听着像是调侃,但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自保?
好在这些年来法律在不断进步。
各地陆续出台了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法规,给热心人吃了颗定心丸。
但法理和情理的天平,真的有那么容易平衡吗?
王浩当年的那句"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
法官也是人他难道真的认为见死不救才是正确的选择?
恐怕他也是被某种畸形的逻辑所困住了吧。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现在的社会,不是缺少善意而是善意太贵了。"
是啊善意的成本居然会这么高,这才是最让人心寒的。
诚信和道德本该是社会的基石。
但当它们被异化,被扭曲被过度解读,就会变成压在每个人心头的一座大山。
所以当你看到那个在街道办事处默默工作的王浩时。
请不要嘲笑也不要同情。
因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王浩呢?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