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看望岳父,和岳父小酌之间,岳父跟我说起那年挑油和买马的故事,限于篇幅,本篇先说挑油。
大包干前的农村,生产队里一般是到了秋收结束,看看收成怎么样,然后再确定每人分几斤花生。其实也分不多,遇到好年景,每口人也就能分到二三十斤吧。那时候没有榨油设备,是手工操作,所以叫压油,出油率很低,十斤花生出不了四斤油。全部拿去压油每个人分的花生也就能压个十斤左右吧。
这只是拿个总数算算能出多少油,哪里能全部拿去压油。那时候小孩子多,花生米和芋头是小孩子的主食。大人把炒花生米褪了皮和芋头放在嘴里嚼成糊状,然后用食指抹着放到孩子嘴里,就这样喂孩子。过年过节还得炒一点招待客人,有些隔年有喜事的还得备下一些,真正能拿去压油的就所剩无几了,那时候人们的肚里缺油水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肚里缺油水,就引出了后来因为挑油发生的故事。那时候的油坊也不是很多,一般的方圆十几里也就有一个油坊。那年,队里为了给社员节约时间,决定办一件好事,就是分一部分花生,另外再统一发油。
岳父村子离河西村的油坊最近。那时候因为工艺不先进,生产效率低,尤其是岳父这里量大,必须先把花生米送到油坊里,隔几天再去取油。这个送花生米的美差当然落在了岳父和德成叔头上。
河西村离岳父村二十多里,岳父和德成叔一天两趟,上午一趟,下午一趟,还是用独轮小车推,每人一次能推三百多斤,到了油坊过秤交割,连送三天。这三天,两人吃的不算,每次回家还得往家捎一上衣口袋,说是一上衣口袋,也就是两半个上衣口袋,因为装的满了太显眼,你说这是不是肥差。
三天以后去河西村挑油,为什么要挑油,而不是用车拉?因为那时候没有好的交通工具,花生油太金贵,用独轮小车推怕撒了,所以只能挑,用盛水的铁桶挑,每个水桶能盛三十多斤,一个人挑六七十斤。队长安排岳父和德成叔带队,领着十几个人去挑油。
那时候没有柏油公路,只有山路,路上也没有汽车,只有稀稀拉拉的行人。岳父和德成叔领着挑油的大队人马在河西村油坊交割完毕,大家就挑着油浩浩荡荡的上路了。
二十多里的山路,挑着六七十斤花生油,还得担心把油晃出来,所以每个人走起路来还得加着小心,你说挑油这活累不累?岳父说:“大家累了就找个平坦的地方歇歇”
于是大家就各人找个平坦的地方小心翼翼的放下担子,歇一歇。按说歇歇应该喝点水,哪里有那条件,就喝油吧。起初大家也不敢多喝,只是趁人不注意,赶紧把脸趴在水桶上偷偷的喝两口,喝完了还得赶紧用袖子抹抹嘴。其实岳父和德成叔都看见了,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
“都是一个队的,喝点就喝点吧,这样的事也不是常有。”岳父对德成叔说。
德成叔悄悄的问我岳父:“哥,要不咱也喝点?”
“兄弟,上次喝酒的事忘了?你的胃是不是好受了?”岳父小声对德成叔说:“他们愿意喝就让他们喝点吧,咱也不得罪那个人了,我总觉得这东西不能空肚子喝,”
“好,听你的哥,咱不喝”德成叔说。
一路上,挑油的人们见岳父和德成叔一直抱着放纵的态度,胆子就越来越大,最后竟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趴上喝不得劲就把水桶扳歪了喝,岳父后来对我说,喝的最多的大概有两三斤吧。
你想想,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凭空喝进去两三斤花生油,那是个什么情况?当天晚上,村里卫生室人满为患,把赤脚医生忙了一个通宵。
事后,德成叔笑着对岳父说:“哥,还是你心眼多,我真服你了。”
岳父叹了口气对德成叔说:“知道不能这样喝,你还能说什么?不让他们喝,咱就得得罪人,让他们喝,你看他们遭这个罪,都是因为肚子里缺油水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