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寺村位于埇桥区符离镇东部,新206国道东侧,像一个梯子躺在灵鹫山南麓。一条秀美的小河,沿着灵寺村西、南部包围着村子,犹如灵寺村脖子上的一根彩带,给灵寺村带来勃勃生机。
灵寺村因灵鹫山南麓的灵鹫寺而得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带兵路过灵鹫山,见这里树木茂盛,云光缭绕,以为这里日后必有天子出现,即命军师刘伯温斩断山上所有的龙脉。刘伯温把山上所有的龙脉斩断后,又奉朱元璋之命,在山的南麓龙头上建一座寺庙,在寺庙的后面塑一只灵鹫鸟,高一丈二尺,伸头展翅,眼瞅着面前的群山,只要有龙出现,就会啄其眼食其肉。因灵鹫寺许愿特别灵,所以香火旺盛起来,四邻八乡的村民都来这里朝拜,渐渐地这里有了庙会,引来了许多商人在这里摆摊设点,逐渐地有了村庄,人们便以庙取名为“灵寺村”。
其实,灵寺村最有名的要数黄花洞,黄花洞位于灵鹫山脉中段的黄花山上。黄花山又名卧虎山,距宿州市北约35华里。黄花山西部半山腰有一洞,深不见底,传说通到东海。洞里经常有彩色云雾出现,因此黄花洞又名“彩云洞”。洞前有一泉,泉水流向山下,经年不枯,久而久之形成小溪。小溪两旁野草丛生,春夏秋季,野花盛开,犹以黄花最多,因而又取名“黄花洞”。当地人说,民国时期,从山下到黄花洞,有石阶蛇形至洞口,两旁依次排列八座小庙,香火特别旺盛,庙院前后古树参天,林荫浓郁。山下右首,有片大面积的桃园,园内有寺,规模相当宏大;左首有湖,湖内芦苇荡漾,菱藕相间,实为今人游览胜地,可惜庙宇毁于战火。
但最美的还是那段脍炙人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黄花洞中住着一位少女,经常到山下帮助贫苦人家干活。她心灵手巧,缝洗补浆样样能干,村里的一些老太太争着收她为义女,她总是微笑着答应,但她从不认真。大家都想知道她的姓名,在何地居住。但只要一提到这些,她便含羞离开。时间长了,人们见她从山上黄花丛中来,都叫她黄花女。
有一年午季,突然起了暴雨,农民场上晒的麦子,地里收割来不及搬运的麦子,只能眼睁睁地等着被雨淋泡,农民心里像火燎一样。就在这时,黄花女出现了,她舞动着闪电般的身姿,赶在暴雨来临前,把农民的麦子全部运到了安全地方。人们异常高兴,特别感激黄花女。村里一位男青年,对黄花女产生了爱慕之情,想找她问个明白,可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她的踪影。青年人相思难忍,沿着泉流的黄花丛找去,直到黄花洞的深处,猛然看到黄花女站在那里,紧走几步上前与她说话。然而她却不理,惊讶之余,定晴一看,才发现她是一尊石雕像。消息传到村里,男女老少都涌向黄花洞,争看黄花女。特别是她那温柔善良的形象,乐观热情的态度,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让人们终生难忘。为了纪念黄花女,人们约定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在此举行香火会,并把卧虎山改名为“黄花山”,彩云洞改为“黄花洞”。
另一传说也很美:殷商时期,殷纣王听信妲己谗言,残害忠良,逼死了丞相比干,逼反了周王姬发,接着又害黄飞虎。黄飞虎被害得妻离子散,一个人骑着青牛游荡。有一天,他骑着牛驾着云,在天空徘徊,无聊之极。当他路过灵鹫山时,见这里祥云四起,彩气蒸腾。按下云头一看,见山半坡有一洞,洞内紫气冲天,祥云缭绕,洞的周围树木葱茏,鲜花似锦,一片祥和景象。黄飞虎杀气顿消,愁气散尽,从此便在洞里修行。黄飞虎乐善好施,救困扶饥,成为四邻八乡比较受人尊敬的一位道士。后来,姜子牙斩将封神,黄飞虎便成神而去。走的那一天,洞前黄花灿烂,上空祥云缭绕,四周异香扑鼻,方圆几十里都能看见。因为黄飞虎姓黄,又有黄花灿烂,因此人们称此洞为“黄花洞”。
明朝洪武初年,黄花山下有一村名曰黄花洞村,村前有一驿站,是连接宿州、徐州的重要驿站,驿站旁建有一座石桥,被命名为黄桥,成为当时宿州十大名桥之一。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路过此地游黄花洞。正值春季杏花盛开,题诗云:“草色青青云色霞,黄桥湖畔几人家。孤家面临黄花洞,未见黄花见杏花。”乾隆皇帝的诗当时即被官员刻在石碑上,立在黄花洞前,从此成了宿州一大景观。
如今的灵寺村,坚持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立足本地实际,聚焦美丽宜居,统筹谋划、多方发力,相信在不远的还将来,一座崭新的包含着厚重历史传说的灵寺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