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 图片来自网络
枣宜会战之后,宜昌和沙市这两座重镇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虽然因获得了可以直接用于轰炸重庆的宜昌机场而感到欣喜,可这份欣喜随即就被后勤补给线被中国部队阻断带来的苦恼给冲淡了。
宜昌、沙市虽然丢失,但襄河两岸广阔的地区仍然被中国部队控制,他们依托大洪山、桐柏山、武当山屡屡出击,让盘踞在宜昌和沙市的日军大呼吃不消。
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决定,集中主力,对襄河两岸的中国部队来一次“扫荡”,准备一劳永逸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关于抗战的资料上都说在抗战时期,日本中国派遣军一共有三位司令官,分别是西尾寿造、畑俊六和冈村宁次,都有意无意地把山田乙三给忽略掉了。
确实,山田乙三在任期间确实是“毫无建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安分的人,只不过水平不济,屡屡吃败仗。以至于日本大本营也觉得他“才不配位”,把他调回国,改派刚卸任不久的畑俊六再次出任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官。
要想解决宜昌周边的麻烦,可不是件小事,这就意味着日军要对李宗仁的第5战区,陈诚的第6战区和薛岳的第9战区同时开战,这可是一场大战。
既然要打大仗,那自然要做好充分准备。为此,山田乙三在襄河两岸大范围地集结兵力,在开战之前,已经有4个师团的兵力到位,并且配备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
1940年11月23日,日军完成了战前准备。山田乙三踌躇满志地把兵力分为了五部:
其一、萱岛支队,下辖混成第十八旅团以及第40师团一部。
其二、村上师团,下辖第39师团以及特种兵一部。
其三、平林师团,下辖第十七师团以及第十五师团各一部。
其四、北野师团,下辖第40师团主力以及战车一部。
这四路大军部署在当阳、荆门、钟祥以及京山以北地区。
其五、丰岛师团,下辖第3师团,部署在襄花公路的随县段。
山田乙三的意图是,在襄河两岸包围中国部队主力,然后歼灭之。
此役还夹杂着山田乙三一个更大的企图,那就是在1940年12月1日前结束战斗,用取得的“战绩”为日皇即将在11月30日承认汪伪“献礼”。
可是,山田乙三的部署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兵分多路,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突击力量。
这也难怪,山田乙三虽然位高权重,但要论指挥作战,仍然停留在老式的打法中不能自拔,他以为,只要施展出分进合击的战术就能打败中国部队。
岂不知,抗战进入到武汉会战之后,中国部队就已经找到了对付日军的办法,那就是其一,断其后勤补给线;其二,侧击日军侧背。这两个招数在多次会战中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对于日军的企图,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调集了冯治安的第33集团军、王瓒绪的第29集团军和孙震的第22集团军迎敌。
由于之前来李宗仁通过潜伏在日军内部的夏文运已经提早得知了日军的部署,因此,此次迎战早就胸有成竹。
夏文运 图片来自网络
具体部署是:
其一、冯治安第33集团军以一部在正面抗击日军,主力向日军两翼运动,尽量拉扯日军外翼不能与主力汇合。
其二、王瓒绪第29集团军按照预定计划在一线正面防线节节抵抗后把日军引诱至大洪山地区,待到日军兵力愈发分散的时候再予以围歼。
其三、孙震第22集团军在正面阻击敌军后,除留一部继续牵制日军外,主力也向日军外翼拉扯,使其不能合流。
其四、第33集团军主力第59军作为战役预备队集结在襄樊,准备随时策应襄河两岸作战。
1940年11月24日,日军发起进攻。
第33集团军驻守在一线的第30军且战且退,待把日军吸引到预设阵地的时候,除留第30师在正面阻击外,第27师和第31师已经按照预定计划迂回穿插到日军侧后,配合正面部队对敌发起反击。日军遭此重击,战力不支开始退却。
见日军撤退,冯治安指挥部队开始追击,并且有很大的斩获。
京山、钟祥方向的王瓒绪集团军的打法与冯治安集团军类似,以第44军的149师在一线正面防线抵抗,然后节节阻击,节节撤退,到了预设阵地后,第29集团军另一支部队第67军也已经迂回穿插到位。随即,两军前后夹击,对日军发起反击。
山田乙山见前线各部进攻不利,命令此次出战的主力第3师团紧急加入战场,可随即就被孙震第22集团军包围,在随县地区陷入苦战。
战至11月28日,日军开始不支。
按照常理来说,日军的战斗力不应该这么弱,可一来,日军的行动路线早就被李宗仁知晓,早就有针对性的排兵布阵,日军一来,正好进入了李宗仁事先设计好的包围圈,完全是按照李宗仁事先设计好的节奏来打,焉能不败?
二来,日军此来的战斗意志并非有多么坚强,派出的部队除第3师团外,其余各部都是一些警备师团这种三流的部队。
况且,日军此次虽然来势汹汹,兵力也比较雄厚,但却要始终留下相当一部分兵力来预防第6战区和第9战区方面的援兵,因此始终不敢尽全力作战。
更重要的是,日军发起此次进攻,虽然在名义上是为了“扫荡”襄河两岸的中国部队,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给即将获得日本承认的汪伪“献礼”。
日军前线的各级将佐对此次出击没有丝毫动力,因此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也并没有拼死作战,而是一打即退。
山田乙三 图片来自网络
山田乙三见前线战局对己不利,也只得下令撤兵。5战区各部在11月30日均已恢复原来的态势。
自1940年11月24日至30日,日军动用了4个师团的兵力,仅打了7天就宣布结束战斗,这种战例,在日军侵华战争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
因为按照一般惯例,每逢日军动用几个师团的兵力发起局部战役,作战时间通常都在一个月左右。半个月的时间用于进攻,半个月的时间用于反转(撤退)。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日军的战斗力只能维持半个月,半个月之后,要么取胜,完成作战任务后反转;要么失败,带着伤兵逃跑,几乎没有例外。
这是因为,日军随身携带的作战物资和给养仅能维持半个月作战的消耗,过了半个月,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哪怕守护的再严密,也定会被中国游击队给截断。
而此次出战,仅过了7天,日军就宣布撤兵,这其中固然有着事先部署被李宗仁洞悉的原因在内,但更主要的是,他们打的是一场心不甘情不愿的仗,因此遇到挫折就匆匆撤退。
可如此一来,就丢尽了山田乙三的面子。四个师团,近十余万兵力仅打了7天,伤亡不过几千人就仓皇败下阵来,不仅让山田乙三丢尽了面子,连日本大本营也始料未及。
这不仅仅是丢面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想要通过一场“胜利”来为日本承认汪伪“献礼”这场戏演砸了。
1940年12月1日,日皇宣布承认汪伪,可汪精卫的脸上却丝毫见不到喜悦之情。原来,就在之前,汪精卫刚刚得知了日军在鄂中遭到惨败的消息。
汪精卫不禁哀叹:
“老天爷真是不佑人啊!跟老蒋干,老蒋却被日本人打得四处乱跑;跟日本人干,日本人被老蒋打得四处乱跑!”
很有一副生不逢时的感慨。
事后,汪精卫在日本人面前抱怨。日本人也难得的表现出了不好意思,大本营随即就对山田乙三发出了警告:
“再要误国,剖腹谢罪。”
要说山田乙三,一生热衷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抢粮,二是献礼。
他在关东军时期,只干了两件事,一是,不允许中国人吃大米,否则就是“经济犯”,而且还把东北的粮食都抢到了日本,使得东北这个大粮仓竟然养活不了东北人。
二是,他在担任中国派遣军司令期间,先是向日本承认汪伪“献礼”,后又要给汪伪成立纪念日“献礼”。可这两次“献礼”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惨败。
汪精卫 图片来自网络
1941年3月,已经被调任日军教育总监,即将要回国的山田乙三准备再表现一把,洗刷一下在鄂中败给李宗仁的“耻辱”。
同样,此次出兵,山田乙三也有个名义,那就是在3月30日前结束战斗,给汪伪成立一周年“献礼”。
不过,这次山田乙三进攻的对象可不是第5战区李宗仁,而是第6战区的陈诚。为此,日军又向宜昌增兵3个联队。
当时,由于日军的编制进行了调整,过去的四个步兵联队的甲种师团都变为下辖三个步兵联队,只有驻守在宜昌的的第十三师团例外,仍然是四个步兵联队。
此次增兵,就意味着宜昌守军已经达到了两个师团。
可此次作战,日军仍然遭到了惨败,和之前的鄂中之战差不多,仅打了8天就以伤亡4000余人的代价停止了进攻。
那位在南京坐等“喜报”的汪精卫再一次在心灵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本应是喜气洋洋的一个纪念日,汪精卫从头至尾都板着个脸,知道内情的人说,这是和前线战事不佳有关。
直到这时,日本大本营才终于认识到,这位本就应该回国当教育总监的人物确实不是个打仗的材料,还是早早把他召回国吧。
至于接替的人选,在实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只能把畑俊六再次派到了中国。
不过,山田乙三虽然指挥作战不行,但官运却很亨通,虽然在中国战场上毫无建树,却被提升为大将,担任教育总监和关东军司令官,直至被俘。
图片来自网络
永远向我们的伟大的救国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