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港股上市,聊聊余凯和背后的“天团级”投资阵营

萌解创投 2024-10-25 09:57:31

当路只剩一条,你就得信,也必须信,不管这条路有多艰难。

十年磨砺,地平线迎来了高光时刻。

10月24日,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行业迎来好消息:国内外领先的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此次IPO,发行价3.99港元/股,开盘高涨超33%,市值一度超700亿港元。

截至目前,地平线也成为2024年港股规模最大的科技股IPO。

图:地平线创始人兼CEO 余凯

地平线背后,是一位低调的掌舵者——余凯。他本硕毕业于南京大学,后来在慕尼黑大学读博,科研生涯历经多家巨头,从科学家成功转身创业者,于2015年创办地平线,闯入智驾芯片赛道。

一路崛起,地平线火爆融资历历在目:至少11轮,累计融资170亿元人民币,身后集结了一支长长的投资人队伍。如今,地平线终于走上敲钟舞台,成为中国自动驾驶IPO大潮的一缕缩影,也给创投圈带来了久违的振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创业和融资经历。

01

创业维艰,活得长久比炫酷更重要

出生于1976年的余凯,是个地道的江西南昌人,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

从南京大学拿到电子工程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2004年,他又获得了德国慕尼黑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余凯曾任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神经计算部门的高级研究科学家、NEC硅谷实验室媒体分析部门主管,长时间从事研发工作。同时,他还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兼职教师。

2012年4月,余凯回国加盟百度,任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副院长。彼时,他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钻研多年,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被同行引用超过30,000次。

觉察到人工智能将惠及众多行业,余凯判断软件算法与硬件芯片深度结合至关重要。

2015年,他连同两位同事在北京创办了地平线,并将场景聚焦在智能驾驶和AIoT,成为中国第一家做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创业公司。

尽管创业比想象中困难的多,但他们还是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并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公司第一代自研芯片——面向智能驾驶的“征程”和面向AIoT的“旭日”。

2019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寒。当时的「蔚小理」被戏称为「新势力三傻」,面临着资本寒冬的无情考验,造车新势力普遍陷入融资困境。身为蔚小理当中唯一的上市公司,蔚来所受「创伤」最为沉重,李斌也被称为「2019 年最惨的人」。

然而,就在新造车行业黎明前最黑暗的2019 年,余凯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裁掉所有其他已经有明确收入的业务方向,只专注于汽车行业的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并于同年发布了第一款车规级芯片——征程2。

要知道,车规级芯的工艺难度和严苛远超工业级、消费级。这是一条鲜少有人走的路,但余凯认为,要坚持“非共识”,去做非主流的事情,这是创业公司唯一的机会。

其实,余凯在 2019 年进行重大战略调整之前,地平线内部已经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源于余凯对某些业务进展缓慢的深切担忧。比如 AIoT 看起来打开了市场,但是似乎每个垂直领域要做大做好都是要分兵屯田,效率极低。

经过大半年的反复讨论,地平线团队终于达成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共识:虽然 AIoT 领域的市场广阔,但各个场景过于碎片化。要深入打破每个场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与精力,而即便成功击穿这些场景,所获得的回报也微乎其微。最终,他们决定裁撤除智能驾驶以外的所有业务。

当时,地平线的员工人数约为 1200 人,而这一决定意味着将裁员500 人,这几乎是要在公司现金充足的时候,下决心削减近一半的员工来支持战略的调整。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好多的陷阱、暗礁,可能有一万种死法。很多公司关心的怎么挣钱,怎么发展,关注他的「生门」。可是我花70%时间关心的是公司会死在哪,思考「死门」在哪。”

这一把,余凯赌对了。

智能汽车的拐点意外地比预期更早到来。就在 2020年上半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投产,使得特斯拉的市值迅速暴涨,从几百亿美元飙升至几千亿美元。这一变化不仅拯救了「蔚小理」,也使地平线受益匪浅。

作为创始人,余凯一直保持谦卑的心态。他认为,创业有一个核心能力就是运气,不要太夸大自己的能力,什么判断不判断的,狗屎运也很重要。

“你想2020年发生什么事?特斯拉的股价狂涨,从两三百亿美金涨到差不多1万亿美金,其实蔚小理主要应该感谢特斯拉,我们也应该感谢特斯拉。”

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在2020年悄然拉开序幕,地平线成为唯一一个做好准备、挖好战壕并架起枪的公司。2023 年,地平线已与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均达成量产合作。2024 年上半年,征程系列计算方案的累计出货量突破500万套,使地平线成为市场份额仅次于英伟达的汽车计算平台供应商,成功将包括比亚迪、理想、蔚来、广汽、上汽、吉利、哪吒等在内的27家主机厂(42个主机厂品牌)变为客户。

有客户买单对于技术创业者来说就是最大的资本加分项。这让地平线在艰难的资本环境中显得游刃有余,手里有钱就能做出更主动的选择。

图:地平线最近三年的收入明细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地平线的芯片销量一路走高。招股书显示,在2021年至2024年6月,地平线的收入分别达到约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和9.35亿元。同期,这家公司的毛利率也保持着较高且稳定的状态,分别为70.9%、69.3%、70.5%和79%。

地平线能一路走到上市,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地平线能上牌桌,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第一是时机,地平线是中国最早做这件事情的。第二是地平线的独特优势,地平线是一个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算法公司。同时,地平线经营目标是,不要在悬崖边跳舞,离悬崖越远越好。

余凯曾说,至少在地平线,还是希望不做赔钱的生意。如果是非良性的竞争,地平线肯定退出,地平线会在旁边稍微冷静一点看着。活得长久比活得炫酷重要。

02

创投圈现象级项目,累计融资超23亿美元

回头望去,地平线的融资盛况在创投圈非同一般。

自2015年成立以来,地平线几乎未曾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招股书数据显示,地平线共完成了11轮融资,筹集的资金约23.63亿美元。截至 2024年6月底,地平线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104.5亿元。这也使得余凯在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时,能够相对从容不迫。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余凯和几家头部创投机构之间的故事。

早在2014年,红杉中国便与余凯结识。彼时,余凯还是一个怀抱梦想、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据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透露,在人工智能、电商、芯片等大方向上,他们一起讨论创业机会并一拍即合。

余凯和高瓴资本之间,也是颇有渊源。2014年9月,高瓴最先见余凯的人是李良。李良2005年就在高瓴,是高瓴创始合伙人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和系统工程专业,学科上的亲近性让他和余凯很聊得来。很快,李良便带他在高瓴的北京办公室见了张磊。

余凯曾回忆过与张磊的第一次见面:一个半小时,“意义很大”,“特别有共鸣”。此时的地平线还没有完全决定以车为落地场景,但三人聊了很多有关汽车产业链、mobileye(以视觉算法和芯片为核心业务以色列公司)、以及汽车相关的产业和业务场景。很快,高瓴就做出了投资决定。张磊还鼓励他说,“创业者应该去享受一段不被人理解的创业时间。当别人都把你当傻子的时候,正好可以好好去做。”

高瓴投资后,张磊主动向余凯提出,此时的高瓴毕竟不是主业做早期的,还可以给他推荐一个位朋友,此人特别擅长辅导天使轮。于是,张磊又带来了五源资本的刘芹(当时还叫晨兴资本)。

刘芹和余凯在很多场合都回忆过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北京四季酒店,从晚上9点聊到凌晨3点。酒店的餐厅陆续关门,他们被不同的服务员“赶来赶去”。

2015年,地平线成立2个月后,在红杉中国、高瓴、五源资本、线性资本、宁德时代、真格基金、东风资产等支持下,地平线完成约1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估值也达到约1.21亿美元。

经过多次加注,五源资本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地平线最大的外部股东。作为五源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刘芹更是经常与余凯深入交流并提供各类帮助,目前还担任着地平线非执行董事。刘芹说,与上一个互联网周期的企业家不同,余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业务,他的技术背景使他能在全球竞争中立足,业务也必须具备全球化扩张能力,他可以被视为这一代创新型企业家的代表。

2016年4月,他们获得曾投资Facebook、X(Twitter)、阿里巴巴等企业的俄罗斯大佬Yuri Milner的投资。同年7月,地平线又从双湖资本、青云创投、祥峰投资、五源资本、高瓴、线性资本、真格基金等手中拿到融资。

看到地平线一步步成长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祥峰投资管理合伙人夏志进认为,这家公司的成功首先来自于创始团队的远见和超强执行力,也得益于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快速腾飞的大趋势。

2017年,地平线获得英特尔、高瓴、五源资本、线性资本、嘉实投资等投资。2018年11月,他们又完成总金额超过4亿美元的B轮系列融资,投资方包括SK海力士、泛海投资、五源资本、高瓴、线性资本、尚颀资本等。

时间来到2020年,业内对于汽车智能化的发展的产业共识逐步加强,同年搭载地平线产品的长安Uni-T已经量产上市,证明了地平线车规级芯片规模化上车的能力。就在地平线启动C轮融资之前,云锋基金第一时间找到了余凯——其实,云锋基金团队自2016年底就开始持续关注着地平线,2018年时就与余凯结识。

“当天的见面从中午持续到傍晚,双方把地平线围绕汽车智能化的战略、技术、客户、产业链生态等方面做了一气呵成的完整沟通与互动。”云锋基金团队回忆,当时他们花了许多的精力探讨未来的生态强化构建与业务边界的拓展,以及如何打造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智能驾驶技术公司。

2021年,地平线迎来一轮最为重磅的融资——高达15亿美元大C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50亿美元,已公布的投资机构数量超35家——其中云锋基金是领投方之一。

一路走来,地平线从红杉中国、高瓴、君联资本、祥峰投资、五源资本、金沙江创投、创新工场、真格基金、今日资本、云锋基金、CPE源峰、泛海投资、国投招商、中金资本、众为资本、首钢基金、朱雀投资、嘉实投资、尚颀资本、英特尔、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资产、SK海力士、大众汽车、Baillie Gifford等数十位投资机构手中累计拿到超过23亿美元。这也是中国创业公司此前几乎未有的盛况。

上市前,余凯持股14.85%;尚颀资本持股8.78%,为第一大外部股东;五源资本持股5.55%,高瓴持股3.24%,红杉中国持股2.36%。

不难发现,VC对这次地平线IPO的关注度,超乎想象的高。

如今一级市场,“退”的优先级最高。而地平线作为超级案例——11轮融资累计拿了23亿美元,股东多达100家投资机构,可以说事关半壁创投圈的切身利益。即便抛开资方身份,地平线也将是2024年年末最重要的一个风向标。

03

几家欢喜几家愁,VC苦盼地平线的胜出

地平线这个case值得说的非常多。融资层面看,也是个值得细品的精彩案例。

大概由于C轮容纳了足够多的机构入局,圈内没人谈“错过”地平线,但地平线早期是个典型的“非共识”案例。

2015年,AI四小龙还占据着绝对的市场话语权,距离硬科技成为市场主流也还有4年时间。算法出身的余凯却要上难度,选择了当时看来还很遥远、投入更大、门槛更高的自动驾驶AI芯片。

尽管天使轮集齐了红杉、高瓴、五源等资方组成的“天团级”阵营,但很快A轮融资就遇到挑战,“见了六七十家机构,没有人投”。之后两三年,地平线的业务,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预期,都经历不少跌宕起伏。熬过B轮,地平线终于稳固,2019年开启一个几乎空前的 club deal(俱乐部交易)——C轮从C1融到C7,合计融了15亿美金,数十家机构在本轮入局,放在“团购融资”见怪不怪的今天依然挺震撼。

地平线也再次用事实证明,“非共识”才会赚到最大的回报。最早的五源、高瓴、红杉是最大赢家,按照发行市值,三家持股合计约11个点,持股价值至少在50亿港币以上。

现在回头看,地平线的C轮太聪明,可以说是踩在疫情、大国关系、融资环境变化等一连串黑天鹅之前完成了丰厚的弹药储备,意味着在更长周期与对手拉开了赛点,尤其对于重投入的自动驾驶企业而言。地平线至今账上还趴着100多亿资金,相当从容。

有观点认为,地平线的IPO或许有上百家投资机构流动性的考虑,但参照体量、市场地位,这次上市更像水到渠成,也利于企业主动掌握定价权。

然而,club deal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B轮及更早的资方信心很足,气定神闲,十几倍回报打底,稳了。数量占据了大半壁的C轮投资人有些惆怅,C轮50亿美金的估值,照着动倒挂的IPO定价也没有很大的溢价空间,默默感慨着成本高了,只求别破发,换个流动性。虽说C轮可能未必让投资人赚到大钱,但地平线IPO的确承载了相当一部分投资人对于退出的希望。

其实大家心里清楚,退出的路径基本上只剩港股了。尤其是今年,创投圈的对赌回购弄的沸沸扬扬,并购也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行情,价格压得极低,甚至不少买方的态度是“超过10倍PE就不看”,估值差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至于IPO,非常清晰,美股万不得已不要选,参照图森、禾赛的二级处境并不理想,而A股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仍不通畅且摸不清规律,上市的通路有且只有港股。

当路只剩一条,你就得信,也必须信,不管这条路有多艰难。

04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去干充满泥泞的事情

这几年,一级投资人的信心早已跌穿谷底,过去探讨策略、打法之类的发展问题,如今这话题变得特别不合时宜。

过去一年,市场聊的最多的话题大概就是,“保持在场,不下牌桌”,还是“换牌桌,求生存”的问题。谈期待?未免有些奢侈。

今天的一级市场或许比任何时刻都更需要一些希望,地平线可能会带来一些,也可能不会。但是,“有希望”终归是件好事。

余凯说,在整个科技创业史里,很长时间里地平线一直都不是明星,这样反而好。因为当时大部分被资本市场或自认为是明星的企业,后来都变为平庸。地平线叫自己「打剩」的团队,不是打胜仗的胜,是打剩下的剩。地平线少犯错,少当明星,少吹牛,然后(坚持)长期主义,非共识,真正的把利他作为我们价值的出发点。每天修身养性,耐着寂寞去思考。

在余凯看来,很多人说科学家不适合创业,其实跟性格特质有关。越是科学家,越喜欢深思熟虑、万事俱备再去做事,但其认识到一件事,无论你自认为多么聪明、做多么充分的设想、事先对战场状况多么了解,一旦冲入战场,形势的变化会远超你已有的经验。

“创业就是要赌。如果什么东西都看到,完全放在桌面上你才去做的话,那不叫创业,那叫工作。你唯一要做的事是勇敢,勇敢地放第一炮,看第一炮离你的目标有多远,再决定怎么放第二炮。”

就在地平线上市前一天,余凯在朋友圈中表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并配上了一幅征战的图片。

创业曲折,余凯曾在演讲中感慨,自己从前是一个科学家,如今是一个愿意趴在地上,去干充满泥泞事情的人,只有这些事情,才能区分卓越公司和平庸公司;区分那些能够脚踏实地地交付产品和那些最后泯然众人、慢慢消失的公司。

从一位仰望星空的“科学家”逐步成长为脚踏实地的创业者,他一方面持续保持着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和对产品力的专注,另一方面又能务实地建立广泛的客户群体,开展深入合作和服务,一步步将地平线打造成为了目前国内外领先的智驾软硬件服务提供商。

也许,每个科学家创业都是一段艰苦而浪漫的征程。

(备注: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