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除了中美两国在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领域的持续领跑,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开始在这一战略高地上谋求突破。
作为新兴航天国家代表的印度,近几年在月球探测领域动作频频,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美国“太空”网站18日报道称,印度又要搞事情了,这次直接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直指2050年前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
印度在2023年成功完成了“月船3号”月球探测器的软着陆任务,这一壮举使其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国家,并且是第一个探测月球南极的国家。
这次成功大大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声誉,也让总理莫迪得以高调宣称“印度已经登陆月球,这是全印度14亿人的骄傲”。
在这一基础上,印度眼看着中国开启了一系列月球探测计划,自然不甘落后,随即公布了其登月“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印度将在2028年执行“月船4号”采样返回任务,实现月球采样3-5公斤的目标,并将其带回地球。
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因为没有超大推力运载火箭,计划使用两枚国产LVM3大推力运载火箭,将探测器组件分两次送入地球轨道后完成在轨对接。
这是印度首次尝试月球采样返回技术,也是其为未来载人登月奠定基础的重要一步。
第二步,在2040年前,印度将尝试载人登月任务,并计划建造一个环绕月球的轨道空间站,为未来的月球探索和太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第三步,也就是在2050年前实现月球永久基地的建设,实现在月球表面开展常态化科学研究任务的目标。
从时间表来看,印度“三步走”战略目标完成时间略晚于中美,但在规模和野心上并不逊色。
然而,仔细分析印度的航天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其技术能力和经验积累仍然存在显著短板,与中国等航天强国的差距,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缩小。
以印度一贯的“低成本策略”为例,其航天任务的预算一直以来都相对较少,这种模式固然在探测器开发和任务实施中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技术性能的简化和可靠性的降低。
例如,“月船3号”在成功之前,印度的“月船2号”任务因着陆器失控而以失败告终,这反映出印度在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
尤其是在载人航天这种“人命关天”的领域,低成本策略可能不再适用,对任务的可靠性要求将大幅提升。
印度的运载火箭技术也是一大短板。虽然LVM3火箭已成功发射多次,但其运载能力与中美的主力重型火箭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例如,中国的“长征五号”火箭最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而LVM3仅为10吨左右。
这使得印度不得不采用多次发射和在轨组装的复杂流程来完成“月船4号”任务,无疑增加了任务失败的可能性。
此外,在航天器的核心技术上,印度的积累也明显不足。
目前,印度尚未实现过完全自主的载人飞船开发,其载人航天计划仍需依赖俄罗斯的技术支持和培训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航天战略的自主性和持续性。
虽然“加冈扬”计划已经启动,但其进度远落后于中美,至今尚未完成一次真正的载人发射,按最新的计划能不能在2027年完成这一目标都要发个问号!
而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实力上,也体现在整体航天战略的实施效率上。
中国的航天发展长期以来以“稳扎稳打”为特点,从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再到深空探测,几乎每一步都建立在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充分的前期准备之上。
例如,中国的“嫦娥五号”任务通过一枚“长征五号”火箭就完成了包括月球采样、样本返回在内的一系列复杂任务。
中国早在2003年便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在后续任务中不断突破。如今,中国才基本掌握了天地往返、舱外作业等关键技术。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经过3年多的运营,已成为全球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长期在轨科研基地,并在多次国际合作中展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这些都是支持中国筹备更为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的基础。
反观印度的的航天项目,就像“月船4号”一样,虽然成功“落”在了月球上,但依赖了多次发射和对接,“连滚带爬”的繁琐流程背后,还用到了大量美国技术支持。
不可否认,印度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崛起体现了其巨大的潜力和强烈的国家意志。
从“月船3号”的成功着陆到宣布“三步走”登月计划,印度正在努力缩小与航天强国的差距,并尝试在国际航天合作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但现实摆在面前,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领域的风险巨大,还没搞清楚这些,印度就效仿中国急忙发布了“三步走”登月计划,要想实现2050年前建成月球基地的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
在中美两大航天强国的夹击之下,印度仅靠“花小钱办大事”的策略显然是不够的,发展路径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未来几十年中,能否真正实现技术跨越、打破现有差距,将决定印度在全球航天竞赛中的地位。
所以,与其单独放出豪言壮语,不如踏踏实实先精益技术实力,否则一切都是白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