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真是因为国库没钱吗?李自成离开北京时,意外揭露了真相

方圆文史 2025-01-02 15:32:30

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无外乎就三个原因:第一、大势所趋;第二、皇帝愚昧;第三、内忧外患。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因。所谓“大势所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建王朝周期论,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似乎都逃不了这样的、文史君习惯将其称之为——“历史宿命”,它如同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样,从开始、到顶峰、再到衰退,而且,这个历史生命周期,基本维持在300年左右。

此时已经统治中国270余年的大明王朝,也将迎来它历史生命周期的衰退时刻。

第二个原因,皇帝愚昧。崇祯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其人生履历还是比较悲情的,他继位的时候,大明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除了内部的腐败外,还有已经养成的边患,以及频发的蝗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它们无时无刻都在侵蚀着大明王朝最后的一点生气。如此看来,崇祯皇帝的运气实在太坏。

事实上,崇祯继位后也曾想过做一个中兴之主,比如刚上位就发挥了他“乾坤独断”,除去了魏忠贤和客氏,毫无疑问,这是他最光辉的时刻。

但或许是由于年龄太小,亦或是自己无中兴之主的本事,因此他上台后所颁布施行的诸多政策,除了弄得朝野上下手足无措外,并无实际作用。

在对于民众方面,他多次下“罪己诏”,口口声声要爱民,要与民更始,但总是口惠而实不至。在对待边关将士上,所答应的军饷更是迟迟未至。

或许有人会说,崇祯在位后期,大明朝的财政早已是捉襟见肘,他本人也没有钱,为了凑足军需,他甚至都要向百官请求捐款,最典型的莫过于北京城破前,他艰难地从百官手中催捐到二十万两白银,尽管这些钱对于前方来说杯水车薪,但至少可以说明,崇祯皇帝当时的确非常穷,国库确实空虚。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当闯王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

这是《明季北略》中的记载。此外,据明朝官员赵士锦所说,李自成在皇家内库中发现了3000万余两白银、150万两黄金,这些财富都是万历以来所存储的白银。

所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倘若崇祯皇帝能够将这些钱拿出来赈灾、充实兵饷,也不至于闹出后面的种种悲剧。但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

倘若皇库真的没钱,那么自可以理解崇祯的有心无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也难怪后世会有人责骂于他。

当然了,或许有人会说,崇祯面临的巨大摊子如此之腐败不堪,如果全部归咎于他一人是否有些不恰当?

这一说法是比较中肯的,虽然说历朝历代改朝换姓,亡国之君往往都是要被人责骂的,但崇祯毕竟有所不同,因为他接手的大明朝的确是烂透了,加上他又无中兴之主的本事,其人也刚愎自用、多疑而任察,大明朝覆灭也是迟早的事儿。

不过话说回来,相比于其他的亡国之君不同,崇祯皇帝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连亲手敲响大明帝国丧钟的李自成,也在自己的《登极诏》中说:“君非甚暗”。

这位皇帝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但无奈,他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却总是沿着错误的道路行进。

第三个原因,内忧外患。事实上,这一点文史君不用过多赘述大家都很清楚,所谓内忧,一方面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大军,另一方面则是连年不断地自然灾害;所谓外患,则是皇太极领导的后金政权,两者犹如两头猛虎,共同撕扯着大明帝国这头早已病入膏肓的羚羊。但羚羊吃完了,两虎相争也就开始了!

一言以蔽之,导致大明帝国覆灭的原因是多重的,作为当时大明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崇祯自然也是难辞其咎,但不管怎样,在皇城被破时,他没有选择逃跑,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保全了自己作为一位帝王的最后的荣光,践行了祖辈恪守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诺言。

时至今日,他的绝笔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良多: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