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国军二级上将陈仪接到一纸密电:公洽兄,请于12日前抵达南京,共商国是。
电文的落款是:弟,中正。
编辑搜图能让老蒋称兄道弟的人不多,陈仪算是一个,此时他因卷入台湾“二二八”事件而赋闲在家,他已经65岁,如果是普通人,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可是他并非普通人。
在国民党内部,陈仪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他生于1883年,浙江绍兴人,算是老蒋的同乡,陈家是当地有名的儒商之家,他于1902年获官费留学东渡,先入成城学校,随即转入陆军测量学校学习,1906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炮科,后又转为炮兵射击学校第四期生。
那时在日本读书的中国学子,都在秘密商议反清的事宜,他在日本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加入光复会,与徐锡麟、秋瑾、蔡元培、蒋尊簋等人结识。
1907年,陈仪回国后,担任清政府陆军部二等科员,七品武官。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浙江随即光复,陈仪出任都督府军政司司长,由于处世谨慎,工作负责,所以颇有官声。1914年,被袁世凯召去北京,任政事堂统率办事处参议。
袁世凯筹谋称帝的时候,陈仪暗中帮助蔡锷逃离北京。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开始内斗,陈仪于是辞官,领着老婆孩子去了日本。三年后,他回国在你上海经商,开办银行和钱庄。
1924年,孙传芳占领浙江,请陈仪出任浙江第一师师长。陈仪不负所望,击垮张宗昌,被孙传芳任命为徐州总司令。1926年调任浙江省省长。
广州的北伐军抵达浙江的时候,陈仪觉得北伐军才是中国的希望,于是主动向蒋介石靠拢,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
老蒋用人,看中的是嫡系和浙江人,掌控军政大权后,并没有亏待陈仪,先后让陈仪担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军政部常务次长、军政部政务次长。
福建事变后,陈仪被派去担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他在福建主政八年,竭力革除官场积弊,建立新的人事制度,虽然勤于政事,清正廉洁,但国民党内部腐败不堪,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1941年,陈仪离开福建,调重庆任行政院秘书长,并兼国家总动员会议主任,因与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不合,离开行政院。其后虽然多有任命,但都是一些虚职。
抗战胜利后,被老蒋派去台湾,直到“二二八”事件后被解职。
陈仪接到老蒋的密电之后,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
编辑搜图此时国军在东三省的战略局势,已经从进攻变成了城市防守。国军龟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等几个大城市负隅顽抗,东北的大部分地盘都姓了“共”。
而在山东和徐州一带,国军也是连战不利。蒋介石气得大骂傅作义,却又无可奈何。
陈仪到了南京,蒋介石请他吃饭,席间对他嘘寒问暖关爱倍至。
对于老蒋的这种做派,陈仪已经习惯了。用得着的时候,就对你好一点,用不着了,就请你坐冷板凳。
他在抗战胜利后主政台湾,两年多兢兢业业,帮助老蒋稳定台湾局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哪知“二二八”事件爆出来之后,老蒋把他当替罪羊,解除职务找回南京,变成了有名无实的国民政府顾问。
他虽然赋闲在家,深居简出,但对于国共之间的战略局势,还是很关注的。他分析国军作战不利的各种问题,认为关键还在于国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官员腐败。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至恒的道理。
他在对老蒋不满的同时,也开始对对国民党的统治产生了怀疑。
在宴席上,老蒋一番客套之后,直接说出了真实的意图:“公洽(陈仪的字),如今前方战线吃紧,浙江这边,缺少一个可靠的人,我认为你最合适。”
江浙一带自明清以来就是富庶之地,是朝廷的军饷的重要来源地。在清朝,掌握了江浙,就等于掌握了一半大清的命脉。
而且陈家在浙江和上海的商界,都举足轻重。老蒋看中的,正是陈仪身后的陈家势力。
陈仪想了一下,说:“我已65岁高龄,处理事务深感力不从心,还是选派年富力强者为宜。”
老蒋说:“浙江局势复杂,非你这样的元老才能胜任。台湾那边的事情,委屈你了,希望你在浙江,不要让我失望,我还很相信你的。”
在蒋介石的劝说下,陈仪才不得不答应出任浙江省主席。
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陈仪也知道自己不能但光杆主席,必须要有得力的人手,于是想老蒋提出了要求,让他的干女婿汤恩伯,也到浙江来任职,帮助处理事物。
编辑搜图汤恩伯因为在山东那边接连打败仗,被老蒋闲置一边,此时也是在家里喝茶水。老蒋知道汤恩伯的忠心,尽管老汤打仗不给力,但作为一条忠诚的狗,还是可以守门的。
国府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老蒋也打算起用汤恩伯,于是爽快地答应了陈仪的要求,委任汤恩伯为衢州绥靖公署主任。
抡起汤恩伯与陈仪的关系,可追溯到20多年前,那时候汤恩伯从浙军讲武堂毕业,任浙军第1师的排长,是陈仪的部下。
陈仪对这个长相堂堂的部下,另眼相看,在浙军溃败之后,他出资让汤恩伯东渡日本,后来又通过关系,保送汤恩伯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8步兵科学习。
汤恩伯回来之后,陈仪直接任命他为少校参谋,还把自己的干女儿王竟白许配给他。
编辑搜图陈仪是汤恩伯的贵人,汤恩伯正是在这个贵人的提携下,一步步升官。
在陈仪的眼里,汤恩伯是“自己人”,却不知正是这个“自己人”,将他送上了刑场。
尽管老蒋一再表示相信陈仪,但陈仪却不相信老蒋,因为他在台湾主政期间,一切都是按照老蒋的意思办的,结果自己却成了替罪羊。
所以陈仪咒骂上任浙江省主席之后,就考虑自己的退路了。
几次以省主席的名义,给保安司令部和警察局下命令,释放被扣押的进步人士和地下党,并通知枪杀犯人的时候必须谨慎,必须慎杀少杀。
却不知此举,已经被毛人凤盯上,毛人凤秘密给老蒋的情报显示,陈仪有“亲共”的嫌疑。
而陈仪自己却浑然不知。
1949年1月,国民党在东北、华北和中原地区相继战败,老蒋的下一步谋划,就是依仗长江天险来抵御。
月底,陈仪奉命去南京参加绝密会议,在会议上,老蒋当众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主要包括:“陆军总司令”余汉谋调任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参军长薛岳调任广东省主席、汤恩伯升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朱绍良调任福建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张群调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
听到这样的任命,陈仪的心咯噔一下,顿时提了起来:难道策划起义的事情暴露了?
陈仪究竟在策划什么样的起义呢?
陈仪确实已经有了“反蒋”之心,但他对国民党,还是抱着一点希望。
老蒋的嫡系主力几乎损失殆尽,李宗仁联合小诸葛白崇禧趁机逼宫,要老蒋下野,李宗仁顺利成了代总统。
在这次的绝密会议上,与会者都是老蒋的心腹重臣。
面对李宗仁的咄咄逼人,老蒋不得不以退为进,准备下野。
但在下野之前,他还是会好好谋划一番,顺便也听听这些心腹的建议:“我三天后就会宣布下野,今后党国就仰仗诸位了……”
那些心腹一听,也都各怀心事,纷纷表示效忠“蒋总裁”,并做出挽留。
不料陈仪却语出惊人:“在这个时候能急流勇退,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此话一出,会场的气氛顿时凝固,老蒋气得脸色铁青,却不好发作。
陈仪为什么有胆量直接对老蒋说出这样的话呢?
编辑搜图原来他在一个月之前,就给江苏省主席王懋功、福建省主席李良荣分别写了密信,信中阐述了他对局势的担忧,为了江南诸省免于战火,他认为江苏、福建、浙江应联合起来,倡导和平。
王懋功和李良荣也回信,表示考虑和平的问题。
就在陈仪来南京参加秘密会议之前,王懋功被撤职。陈仪给王懋功打电话询问原因,王懋功说:“公洽兄,这次免职毫无征兆,我也是一头雾水。”
在老蒋主持的这次绝密会议上,李良荣又被免去了福建省主席的职务。
其实这是老蒋对陈仪的警告。
陈仪在听完任命决议之后,已经觉察到老蒋已经识破他的和平计划,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自认已经得到他的女婿汤恩伯的鼎力支持,加上自己的资格老,老蒋不可能对他怎么样,大不了被撤职而已。
可惜他还是没有看懂老蒋的本性,也太过信任自己的女婿。
其实陈仪与王懋功、李良荣二人倡导和平的计划,早已被毛人凤密报老蒋。老蒋心中大为不满,但鉴于陈仪是国民党元老、二级上将,在没有确凿证据面前,只能选择隐忍不发。
三天后,老蒋正式宣布下野,秘密谋划一番之后,去奉化溪口老家祭拜。
虽然老蒋已经下野,但仍掌握着军队。陈仪作为浙江省主席,自然要尽地主之谊,他在杭州的“楼外楼”饭店设宴,款待老蒋一行。
老蒋的随行人员,除了老侍卫长俞济时、蒋经国等人外,还有专门从台湾赶来的陈诚。陈诚察言观色,特意叮嘱“楼外楼”的老板,上了几道老蒋平日喜欢吃的家乡菜。
由于老蒋心绪不佳,不愿多说话,吃饭过程显得很沉闷,陈诚、蒋经国等人也识相的沉默不语。
陈仪在一道“西湖醋鱼”上桌后,对老蒋说:“蒋先生,这是楼外楼的招牌菜,尝一尝。”
见老蒋不动筷子,心直口快的陈仪忍不住说:“有时候,要拿得起,放得下。”
66岁的陈仪,在商界和军政上滚爬多年,居然没有这一点眼力劲,说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话。
本来在南京的秘密会议上,老蒋就对陈仪不满,也发出了警告,可没有想到的是,陈仪居然不知进退。
老蒋顿时脸色铁青,把筷子一摔,起身对俞济时说:“不吃了,我们这就去溪口。”
陈仪把老蒋一行人送出门口的时候,陈诚拍了拍他的肩膀,发出了一声叹息。
编辑搜图就是这个漫不经心的动作,陈仪也觉察出了异常,他回到家,打电话给汤恩伯,汤恩伯建议他与老蒋设法缓和一下。
陈仪思来想去,也觉得有些地方做得欠妥。于是特地选择在大年初四这天,去溪口拜访老蒋。
老蒋没有想到陈仪会来拜访,当下也非常开心,以为陈仪终于想通了,站到他的阵营。
两人吃完饭,坐在丰镐房的屋檐下晒太阳,顺便喝茶聊天。
老蒋看似漫不经心地问:“浙江的战备如何?”
其实老蒋这么问,是有玄机的,那就是试探陈仪对他的支持态度。因为老蒋不像代总统李宗仁那样,试图与共产党谈判,而是积极备战。
如果陈仪举浙江之财力物力,帮助老蒋备战,就表明还是支持老蒋的人。
哪知陈仪却说:“蒋先生,在这种局面下,我认为走和平道路才是上策。”
老蒋非常不开心,拿出了自己的底牌:“虽然北边已经丢了,但在军事上并非不可挽回,办法还是有的。”
没想到陈仪根本没有听懂老蒋说说的话,而是说:“既然南京有李代总统主持,我建议蒋先生不妨出国,过段时间再回来,或许局势有大的好转,也未可知啊。”
一旁的俞济时见陈仪根本不会顺着老蒋的话头,再谈下去,老蒋说不定会拍案而起,便上前说:“总裁,门外有好几个将领等候多时了。”
俞济时的这句话,其实也是给陈仪提醒,暗示老蒋还抓着军权,你陈仪别过分,否则有你好看。
可惜陈仪终究没有明白,他回到杭州之后,面对记者对于时局的提问,还坦言自己曾经去过溪口劝过老蒋,要老蒋彻底放手,把国事交给李代总统。
陈仪的这番话,直接犯了老蒋的逆鳞。此前老蒋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陈仪能够悬崖勒马,而此刻,老蒋心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杀。
面对老蒋的杀心,陈仪根本没有考虑到,他还在为起义的事情奔波。
他认为,国军在浙江有几万正规军,他手里只有十几个没有战斗力的保安团,一旦发表起义宣言,不可避免会有一场大战。于是他派人给汤恩伯送去一封密信,让汤恩伯顺应大势,率部起义。
在他看来,二十多年的交情,即便汤恩伯不愿起义,也不至于出卖他。
不料汤恩伯接到陈仪的密信之后,转手就交给了老蒋。
在利益和亲情面前,汤恩伯背信弃义,选择了利益。
也难怪老蒋会丢掉大陆,他身边都是这种唯利是图的小人。
老蒋接到汤恩伯李送来的密信,当即下令将陈仪秘密抓捕。
陈仪做梦都没有想到,出卖他的人,正是他最信任的干女婿。几个月之后,陈仪被押上飞机前往台湾。
1950年6月,陈仪因罪被枪杀,临刑前写下绝笔诗:事业平生悲剧多,循环历史究如何?痴心爱国浑忘老,爱到痴心即是魔。
他到死都没有明白,究竟是忠于国家重要,还是忠于个人重要。
中国几千年历史,忠于国家的,大多没有好下场,忠于个人的,大多飞黄腾达权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