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死,是不可回避的话题,生如夏花般的妍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见证太多的生之欢乐,也体会到死的凄凉,这就是人生之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
三姐是在三十八岁那年离开我们的,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她是投河而去的,至今仍然心存遗憾,不堪生活的重负一直是压死她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心向死,没有生了留恋,数九寒冬,奔向冰冰的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仍下两个孩子,大的只有四岁,小的还嗷嗷待哺。她是对人生的极不负责的心态,逃避现实是无奈的选择,历经艰辛,如今生活照旧,两个孩子早已成家立业,相继有了属于自己的子女。心之所向,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是应该积极应对,还是消极逃避,生活会你最好的答案,弃之而去,去做无谓的牺牲,视生命如草芥,亲人虽然面临更多的无奈,但天照明,月照落,一切不会因你的离去而无法运转。
向死而生和向死而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生之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如何摆脱悲观厌世的苦恼,使生活变得充满阳光,也是人生面临的重大课题。姑父的死给我留下太多的思考,一向勤劳肯干的他,一旦被疾病困扰,就心生邪念,其实本身也不是大病,只不过腰腿疼,不能一如既往的干活,对于六十多岁的人来说,本不算什么大事,安字晚年也是最大的快乐,令人不解的是,他天天哀声叹气:'′我是一个废人,活着就是累赘,只能给孩子增添负担。′'心理的不堪重负,使他丢去了生的希望,这样郁郁寡欢,吊死在院内一棵枣树上。这也许农村人最大的悲哀,干不完地活,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闲散地生活,反而却是不能适应,无法安置自己的心灵,一心向死,结束劳碌而穷苦的一生。为什么保守固定的思维模式,而不知变通呢?车到山前必有路,退步反而亦向前。有些事至死也不明白的道理,只能是遗憾终生了。
同样是一母同胞生,可是他们的生死观却迥异,五叔和二叔都面临绝症的危胁,面对生不如死的挑战,当时五叔年仅四十七岁,正是事业的巅峰期,两个儿女也没有成家,无情地病魔即将夺去他年轻的生命,他选择向死而生,以顽强的毅力同死神进行着最后的较量,然而死亡的到来,终究是无法抗拒的,即使家财散尽,也无法挽回宝贵的生命,带着悲哀和无奈,走向了黄泉路。
同样面对绝症的威胁,二叔却是不一样的选择,当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他义无所顾地放弃治疗,坦然面对生死,不吃药,不打针,放弃所有的放疗和化疗,心静如水地等待死方的到来,他说,生死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怕有何用?与其害怕,还不如坦然面对为好!就是这样自生自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事情就是这样扑朔迷离,有的人本该有生存的自由,但就是过不去心灵的那道坎,选择死亡的道路而无法逆转;有人却向死而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间;有的人面对生死,是顺势而为,符合生命规律,死如秋叶之静美。不同的经历就有不一样的生死观,生命是短暂的,如何在有生之年使自己责任当尽,活出人生的精彩,是每个人却积木及面对的事儿,只有快快乐乐地生,才有无遗憾地死,死亡的到来是人们天法抗拒的。做好当下的事,就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