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展】哈尔滨的流金岁月,都在这家百年博物馆里

文博谈文化 2024-03-20 02:52:36

《哈尔滨往事》展入口

哈尔滨火了,从马迭尔冰棍到索菲亚大教堂,每一个名字,都让人感受到“东方小巴黎”的洋气与魅力。这不是哈尔滨第一次爆火。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的兴建,为哈尔滨的传奇故事拉开了序幕。一时间,哈尔滨人头攒动,很快便成了欧亚大陆东端的国际大都市。

20世纪初的哈尔滨,出道即是巅峰,太多记忆,今天仍在哈尔滨的文脉中荡漾。这段往事,记录在黑龙江省博的常设展《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中。

就个人观感而言,在我2023年看过的100多个展览中,《哈尔滨往事》展绝对是最好的一个城市记忆主题展。

(以下内容均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无特殊说明的图片,均由本文作者于馆内《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现场拍摄,如需原图可联系作者)

黑龙江省博,大厅墙壁及天花板

展览信息

【名称】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

【地址】黑龙江省博物馆

【时间】长期

【门票】免费

【备注】2024年年中黑龙江省博新馆将投入使用,届时展览或将转场。具体信息可关注“黑龙江省博物馆”公众号。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中东铁路机车老照片

1.展览主题:哈尔滨往事,是什么事

和许多展览一上来就引述大段枯燥的历史背景信息不同,《哈尔滨往事》用一位俄侨的诗拉开序幕,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无情的岁月悄然逝去,

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

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

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哈尔滨俄侨诗人:叶琳娜•涅杰利斯卡娅

这样一首小诗,让你想到了什么?来自俄罗斯的诗人,独自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这里尘土飞扬而人声鼎沸,这里嘈杂喧闹而欣欣向荣——这里,便是新兴的铁路枢纽:哈尔滨。

展览现场布景

19、20世纪之交,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了中东铁路,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段复线。呈T字形的中东铁路,西到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端是旅顺口,而铁路纵、横两线交汇处则是哈尔滨(见下图)。

铁路建成通车后,作为铁路中转枢纽的哈尔滨,迅速崛起,不数年间便由一座不起眼的边境小镇,一跃成为远东国际都市——这段历史,便是《哈尔滨往事》展的时代背景。

中东铁路示意图,图源:央视纪录片《中东铁路》

20世纪初,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来到哈尔滨,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许多俄国人也加入其中,包括上文中的俄侨诗人——叶琳娜•涅杰利斯卡娅。

展厅内,带有俄文字母“квжд”(中东铁路)标识的地砖、以俄文刊行的《哈尔滨铁路俱乐部导报》,让时光倒流100多年;今天,走在哈尔滨街头,常能遇到俄罗斯友人——展厅内外的所见所闻,让人感慨:一百多年来,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

20世纪初,带有中东铁路“квжд”标识的方形地砖,曾用于装饰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

1913年的《哈尔滨铁路俱乐部导报》(俄文)

当然,一座新兴的城市,最吸引人的,是它无限的可能。《哈尔滨往事》展,对叙述的结构把握得相当好。

黑龙江省博没有像许多策展团队那样,用习见的三段论、四段论这种平均的篇幅来叙述《哈尔滨往事》,而是在对“中东铁路”的建设作一笔带过的叙述后,立即把重点引向20世纪初哈尔滨的社会风貌。

我在现场看展时,开头一部分内容,除了那首诗,其他都没有感到惊喜,或许是因为类似的展陈看得太多了吧。但是,当展馆的旧照出现时,整个展览开始持续给人惊喜。

1923,黑龙江省博的开端之篇。背景图片为20世纪20年代的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即黑龙江省博的前身。

哈尔滨的繁荣,有太多灯红酒绿的故事,但这种故事加起来,总不及一所现代化的博物馆,更让人印象深刻。

1923年,东省文物研究会成立,并将原莫斯科商场作为研究会陈列所。那是100年前,全国的博物馆加在一块不过二三十家,斯时的哈尔滨,因为这座博物馆,便足以傲视四方。

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旧影

那么,20年代的陈列所是怎么样的呢?

走入一个新的房间,眼前豁然开朗——当时的陈列所,一下子来到眼前,或者说,我们作为百年后的观众,一下子回到了20年代的陈列所里!

这浓浓的氛围感,仿佛展柜的油漆还没干透,不时散发着当年小布尔乔亚的气息——

黑龙江省博,博物馆里的老展柜

黑龙江省博,博物馆里的老展柜

当氛围感拉满之后,展览不疾不徐地向我们展示那些属于哈尔滨的历史瞬间。

有正在将采集到的动植物制作成标本的俄罗斯科学家——

制作标本的场景

有当年穆斯林在此修建的鞑靼清真寺——

哈尔滨鞑靼清真寺模型。始建于1906年,伊斯兰建筑风格,日丹诺夫设计,位于通江街108号。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是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东亚大变局中,由一片处女地,成长为一座交通枢纽、音乐之城和文化之都的。

在展览即将结束时,耳畔飘过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段,身临其境的你一定会想到,当年的哈尔滨街头,也有这样的声音……

现场播放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面

2.有啥宝贝

作为城市记忆主题展,《哈尔滨往事》带给我们的,不是那些文博人眼中的重器,更多的是物件及其背后的、城市与时间的记忆。

(1)百岁老标本

下面这张虎皮,来自一具成年东北虎,1927年12月由俄罗斯科学家雅科夫列夫采集,并于1928年制作成标本。

这只东北虎体长近3米,能做成如此完整的虎皮标本,本已十分难得,更何况,这件虎皮马上就将迎来它的百岁寿辰——

东北虎皮,1927年黑龙江省尚志市细鳞河站采集,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下面这只猞猁则要年轻些。不过,它于1932年来到哈尔滨,在这儿也待了90多年了。

得益于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近百岁的猞猁,依然如此鲜活,仿佛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透过展柜审视展厅内的观众——

猞猁标本,193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横道河子采集,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猞猁标本,193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横道河子采集,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甚至,连当年制作的标本信息牌,也即将跨入百岁大关。当年最普通的信息牌,现在都成为文物了——

20世纪20年代采集的土壤标本信息牌

(2)来自异国的古代文物

20世纪初的哈尔滨,是中东铁路上的枢纽城市,也曾被俄国视作向南拓展的桥头堡。周边的人,汇聚于此,周边征集、出土的文物,也纷纷收藏在哈尔滨的博物馆内。

其中,便有俄罗斯贝加尔湖畔的青铜器——

青铜时代,铜勾兵,后贝加尔奥洛万内车站东南40公里处出土,1910-1911年征集,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有北美阿留申群岛出土的早期玉器——

新石器时代,玉刀,北美阿留申出土,1910年征集,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在国内博物馆中,有这样一批信息档案齐全的异国文物,实属难得。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想见,历史上的东北亚始终是一派繁忙景象,商贸、文化交流不断——也正是这种不断的交流,成就了20世纪初的国际都市——哈尔滨。

3.必看理由:3个小故事

(1)消失的圣尼古拉教堂

上了年纪的哈尔滨人都知道,今天红博广场那疙瘩,原来有一座高大的建筑——圣尼古拉教堂。

教堂建成后,于1900年12月18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此后,教堂曾长期作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朝圣者。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模型

走在哈尔滨街头,遇到几位北京来的叔叔阿姨。他们看我对哈尔滨的历史风貌略有了解,便问我:那座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在哪儿呢?这地图上怎么没有啊?

我不无感慨地说:这座教堂1966年的时候被拆了,现在想看,就只能去黑龙江省博了……

想来,圣尼古拉教堂真的是哈尔滨的一张名片,当教堂被轰轰烈烈地拆除时,哈尔滨的流金岁月,也一去不复返了。

圣尼古拉教堂模型

(2)一个小失误透出的历史信息

下图中的“铜沙曼像”,乍看之下,很正常,也很普通。但是,仔细一想,这“沙曼”到底是啥,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呢?

思考过后,懂了:原来这不是什么“沙曼”,而是萨满啊!

北亚、东北亚地区曾盛行萨满文化,“萨满”为Shaman(原为通古斯语)音译。Shaman直接音译为“沙曼”,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现在通行的标准汉语称谓为“萨满”,这样一来,“沙曼”便显得费解了。

年代不详,铜沙曼像,外蒙古人民共和国出土,1911年征集,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铜沙曼像文物信息牌

这个小问题的背后,可能是工作人员在翻译原展览信息时的小失误,而据此我们可以想见,黑龙江省博旧藏的这批文物,过去的展览信息都是用俄文/英文标注的,这件来自蒙古国的“铜沙曼像”,当时的身份证可洋气得很啊!

(3)珍藏流金岁月的百年博物馆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黑龙江省博是为数不多的百年老馆,其始创于1923年,距今已101年;而当年的莫斯科商场作为博物馆馆址,也已经超过了百年。

这两个百年,沉淀出历史的厚重,眼见博物馆周边的建筑、街道,沧海桑田,博物馆却保留了百年前的历史面貌,不得不说,黑龙江省博建筑本身,便是对哈尔滨那段流金岁月的纪念——

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模型。比例尺1:110,建于1906年,新艺术风格,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列位看官若是去到哈尔滨,别忘了,还有这样一处寻觅尔滨流金岁月的所在,而且,外面天寒地冻的,那里边可暖和着呢~

——全文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