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贵速成

另类评说 2024-10-21 14:05:53

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的七月,吏部侍郎李伯玉上奏说:“人才以培养为重,培养不在速成。清罢停童子科,平息追名逐利的风气来保护天真的孩子们的一颗纯洁之心。”宋度宗接受了这一建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童子科最早诞生于汉代,为选官取仕的科目之一,其首倡者为萧何。东汉之时,儿童年十二至十六岁,能“情通经典者”可以入选,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授以官职。唐以后科举特设童子举。唐制十岁以下能通经者、宋制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皆可应试,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职。而这样的制度设计,或许与“早出人才”为国所用的设想有关。此外,诸如西汉之时的霍去病,17岁就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率领八百骑兵初战匈奴即大获全胜,歼灭敌人千余名,很有可能是这一制度得以坚持的重要原因。

对于帝王之人来说,治国理政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在战争时期,从行伍中发现是很重要的途径;而在和平年代,科举则是主渠道。科举,给年幼者机会,并从中发现天资卓异之人,予以悉心培养,无疑是重要方法之一。也因此,才会有萧何当年的创制,以及后来不同朝代的世代相承。

但是,童子科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参试的人年龄太小,因此,一旦考取了功名,成了朝廷命官中的一员,那么,对名与利的追逐很有可能让他们丧失纯洁的本性——被后者所污染。为什么?因为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太多尔虞我诈、官官相护、贪污受贿一类的乌烟瘴气,哪怕是成年人稍不当心,都有可能沾染或者说是被毒化,何况说没有多少社会经验,世界观也没有成熟的孩子呢?所以,南宋咸淳年间的吏部侍郎李伯玉,才会因此向宋度宗表达了自己的忧思,并建议罢停童子试。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说,孩子小小年纪,记忆力强,外部世界的干扰相对较少,心无二用,委实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因此,如果天资卓异,那么,把他们召入“少年班”学习文化与科学知识,为他们早日成才创造条件,或许真的是很不错的主意。但是,把这么小年纪的孩子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可能还真的有太多的问题,因此,罢停童子试,保护他们纯洁之心灵,乃是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好主意。或者说,对朝廷来说,为什么不能耐心一些,让他们自然生长,静待花开?

不仅如此,童子科延宕了至少上千年,但很少听说有成才的,更别提成大才的。有鉴于此,对李伯玉当年“人才贵乎养,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的建议,我们真的该为之点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