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自秦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东晋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时代,也就是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一文中所谓的“典型的门阀政治”。这种制度,即使在东晋时期,也被人形象地用一句话来形容:“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是从司马睿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自己都不敢独坐在皇位上,非要拉着王导一起坐在皇位上。其本质是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等几个大族借助各自的势力、社会地位和势力,在不与皇室有任何亲属联系的情况下,通过与皇室的共同统治,实现了与皇室共同统治的目的。在中国,自从秦始皇建立了唯一的君王,这是前所未有的。
西晋灭亡后,司马因是一支旁支,在爵位和官职上都不甚突出,在与其余皇室成员的争夺中,被委以重建晋朝,共御外患的重任。司马睿能登上皇帝宝座,和南北两个世家大族的支持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那个时代,各大族之首,有王导,有王敦堂兄弟,他们都出自琅琊王氏,一个为丞相,执掌朝政;一个在外地担任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执掌军政。司马睿虽然有“中兴之主”之称,但是在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众多世家势力的掌控之下,却如同一个木偶一般。对权贵阶层的不满足和对绝对王权的渴望,使他下定决心冒险,通过拉拢党羽和掌握军权来逐渐消弱王导和王敦的势力,巩固王权。司马睿视丹阳尹刘隗和尚书令刁协两人为心腹之患,对他们的话唯命是从。王导的权利在刘隗和刁协等人的密谋下,逐步被削弱。司马睿等人,更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了在当地的势力扩张。
梁州郡守周访在太兴三年(三十二年)因病去世。甘卓,当时的湘州,被调到了梁州。王敦则借此机会,向他的心腹大臣陈颁求得湘州知府之位。司马睿和刘隗认为湘州地理重要,对荆州也有一定的制约意义,于是拒绝了王敦的上书,任命司马承为湘州太守。司马睿的几次“夺权”,都让王敦心生警惕。为了试探出真相,他向司马睿提出了一份奏折,陈了一些历史上的事情,比如那些被皇上猜忌,被小人挑拨,从而失去了性命,最终落得个灭亡的下场。司马睿很清楚王敦的用意,虽然他在明面上增加了王敦的权利与地位,但在暗地里,他对王敦的戒备之心越来越重,从而加快了权利的布置。为了加强自己的兵权,司马睿在大兴四年(321年)采用了刁协的方案,在扬州各郡县重新确立了僮客和良民的身份,使他们成为国家征收赋税和兵役的一个主要渠道;司马睿随即命令亲信戴渊,刘隗,两人出合肥,各据一方,占据淮阴,以求迟滞,甚至消灭王敦一方的势力。司马睿这一连串的安排,表面上是为了抵抗后赵政权的入侵,其实也是为了防范王敦,为日后灭掉王氏做好铺垫。王敦很清楚这一点,也很忌惮。一开始,他还想拉拢。于是,他写信与刘隗重修旧好,以求同心,扶助王室。刘隗看出王敦在图谋不轨,断然回绝。
这时,掌管着东晋最强大军队的祖逖,也就是当时他率领大军,立志北伐,光复中原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朝堂上纷乱的权力斗争,他忧心忡忡,悲痛欲绝,终于在这一年的9月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敦所认为的敌人周访和祖逖的相继去世,使王敦有机会与司马睿等人一较高下。
太让我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