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继续令自身经济政策陷入地缘政治窠臼,并消耗有限的资源,欧洲未来将更难扭转新兴产业地位和国际经济影响力缓慢下滑的趋势。
面对当前地缘政治乱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欧盟把提升经济竞争力视为维护和发展综合实力、支撑“战略自主”愿景及与中美保持平等战略地位的基础,竞争力问题亦成为新一届欧盟机构的核心议程。
近期,由前欧洲央行行长、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领衔撰写的竞争力报告发布,该报告的撰写是受欧盟委员会委托,因此被外界视为欧盟未来打造经济竞争力的路线图。从报告也可以看出,欧盟迫切希望扭转相对于中美自身实力不断下滑的糟糕处境,并在动荡变革期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重拾地缘政治主动权。
▲当地时间9月9日,德拉吉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展示“欧洲竞争力的未来”报告封面。
无论从经济体量、劳动生产率、数字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乃至新兴技术对传统行业赋能驱动看,欧盟当前相较中美无疑都处于弱势地位:自2000年来美国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是欧盟的两倍;21世纪初欧盟经济体量曾高于美国,而2023年其全球GDP占比(17%)已被中国追平,并被美(26%)远远甩开;全球前50大科技公司中欧洲仅占4家;2013-23年欧盟在全球科技产业收入占比从22%降至18%,美国从30%增至38%。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中美经济博弈等冲击也增加了欧洲对自身关键产品、能源等“受制于人”的焦虑,其通过经济、科技、军事硬实力来寻求地缘政治影响力的迫切心理显著上升。
同时,欧洲的焦虑不仅是经济增长落后,甚至事关欧洲何以在全球立足乃至文明存续的危机。竞争力报告指出,欧洲若不采取行动,则未来势必要在社会福利、环境水平及自由方面做出牺牲,因而,提升竞争力是“关乎生存的挑战”。事实上,提升竞争力的急迫性也是此前欧洲多位领导人的呼声。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指出,欧洲在军事、经济及民主秩序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正使其面对“存亡之危”,他同德国总理朔尔茨携手撰文,呼吁欧洲应通过强化经济竞争力成为“世界级工业和技术领导者”,进而强化欧洲主权。两位领导人提及的多项举措也在此次竞争力报告中得以体现。
从变革路径上看,竞争力报告所代表的理想愿景和领导人所思虑的政策现实在战略上高度契合,即在“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强化外部经济安全治理。从内部看,欧盟要通过削减冗余监管规则、放宽企业合并限制、构建能源电信等行业的统一泛欧市场、制定产业政策、加大科研创新支持、强化公私投资等举措为新兴产业注入发展动力。从外部看,欧盟试图把应对传统安全挑战和能源、关键原材料、科技产品“过度依赖”等安全问题与经济竞争力议程挂钩,提出要为“供应多元化”付出一定成本代价,要制定军工产业政策来强化国防工业实力。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强化对外经济安全的举措具有“见人下菜”的特征。竞争力报告提出,欧盟对“提供急需关键技术的国家”保持“高度贸易开放”可确保供应链韧性,比如对美国数字技术和产品贸易应保持开放。而鉴于“脱碳”和“竞争力”考量,欧盟应在“特定情况下”采取防御性贸易措施,是否实施防御措施的标准则是“是否有利于欧洲竞争力提升”。
▲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欧盟总部会见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磋商。
中美欧经济科技博弈加剧和地缘政治紧张趋势,是推动欧盟强化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外部动因,然而,其政策蓝图却掺杂了过多的地缘政治因素,部分经济安全政策主张与促进自身竞争力整合之间存在矛盾,也背离了欧盟自身发展需要。比如,欧盟将美国作为经济竞争力对手之一,却试图加强与美国数字经济产业捆绑。另一方面,欧盟强化“脱碳产业竞争”“关键产品依赖”等对华认知和叙事,并在提振竞争力口号下对华采取更强硬贸易措施,扩大绿色和数字产业合作的“泛安全化”倾向。近期,欧盟在对华电动汽车问题上坚持强硬态度,酝酿在氢能等脱碳行业发起新调查等,意味着其关注竞争力增长可能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更多的摩擦。
实际上,如何促进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各国普遍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国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聚焦打通经济和创新体制机制掣肘,以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欧盟若要实现竞争力自立自强,根本还在于如何平衡好民族国家间经济利益,从而获得足够的政治共识,来推进单一市场和创新,推动产业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如果继续令自身经济政策陷入地缘政治窠臼,并消耗有限的资源,欧洲未来将更难扭转新兴产业地位和国际经济影响力缓慢下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