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女人都有一种“通病”:对别人的感受负责,这种“病”得治

社会说说啊 2025-01-02 22:40:40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人或者某事你情绪低落,然后你认为:

我生气,是因为有人使我生气;

或者反过来,我引得别人生气,就该受到指责;

再或者如果确信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也会觉得别人没必要生气。

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与你的原生家庭有关。一个人越是在原生家庭中与其他成员关系密切,就越容易因为别人的感受和反应追究自己,越容易因为自己的感受和反应指责他人。

不少人常犯的错误是,因为自己引发了家人的某种想法、感受或行为而倍感需要负某种责任。

然而真正的人际关系是,只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认为别人应当对我们的感受负;只担当自己的行为,不担当他人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愤怒的根源,才能让关系得以完善和发展。

无效的自责要不得

来看一个故事。

河北某家医院收治了一名重症孩子,入院后,医生为其做了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了病情,制定了治疗方案。

三天后,孩子脱离危险,病情大为好转。此时,家长提出,带孩子回家过周岁生日。按照当地的习俗,孩子的周岁生日要过得红红红火火。

医生劝说未果,鉴于孩子病情稳定,就答应家长可以离开几天。

然后,未曾想到,三天后,家长来医院办出院手续变成了死亡证明。原来,孩子离开医院第二天就没了。

家长万分悲伤,哽咽着说,孩子或是受到惊吓或是累的,在宴席第二天突然病情加重,在镇上的医院也没能抢救过来,没了。

医生听后流着泪对家长说:“对不起,我没有能治好你的孩子。”

就因为这句“对不起”,家长反复琢磨着,医生为什么说“对不起”,是不是她误诊了孩子?

于是召集众亲友去医院讨说法,将医院围得水泄不通,后来,经过多方鉴定,才还了医院清白,证明该医院和医生没有过错。孩子的家长收回了无理要求。

在这起事件中,医生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觉得自己应该为身边的一切负责:面对他人的问题与痛苦,我们倾向于自责,很容易套上愧疚的枷锁。

殊不知,这种混淆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正是引发无效自责的开始。因为,你说出口的“对不起”,就是在暗示别人:你错了,你在向别人道歉,你在为别人的痛苦负责。

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女人,还容易形成一种信念:只要自己想办法,就能避免问题。其实,内疚自责是女人的一种“通病”。

对自己负责,

朋友给我讲过他的故事。

10年前,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谈了三年恋爱,在做出结婚这个决定时之前,他和自己做了一次深度对话,并回答了自己三个问题,确信已经能很冷静考虑结婚这件事:

·这个女人是否是我理想中的另一半

·相处的日子,我俩的性格和脾气以及彼此的生活习惯是否适合在一起过一辈

·将来,我会不会后悔

当答案得到肯定后,他选择了结婚。

朋友认为,这是对自己的高度负责。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母亲及丈母娘亦曾对他们的婚姻有过阻拦,但是,朋友的做法是明确“自我,”,坚持自己的立场,既不疏远母亲,也不做出过激反应。

如何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呢?

如何将生活中的愤怒转化为明确的个人责任感,使亲密关系更和谐呢?

美国作家哈里特·勒纳总结出三个步骤:观察、确认互动模式、收集信息。

观察

在良好的人际沟通中,要想明确每个人应该负有何种责任,首要的任务是咨询观察,观察和体会那些令我们生气或情绪激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刻,往往会有两种情况:

一方试探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一方则会无比自信的传达自己的观点。当两个人的想法不一致时,就会短暂的争吵,争吵过后风平浪静。

明确互动模式

你有没发现,在亲密的夫妻关系中,当一方意识到另一方在做出决定时候,会出现履职不足的互动模式。

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一方越是强势,另一方就越是弱势;

一方会依赖另一方做出决策,或者懒于动脑筋。

双方存在一种互动模式,一方的特点强化着另一方的对应的特点,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尤其是在压力大的时候,女性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变成名副其实的情绪反应的另一方。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减少情绪反应,务必未获得互动过程的真实情况。

收集信息

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处事方式与父母之间有哪些类似和不同之处?

其实,不少关系中的难点和痛点都是根治与家庭背景中,相当于家庭中的隐形遗产。所以,人际关系中, 我们有必要了解它,这样会使我们更客观。

此外,出生顺序也是影响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另一个因素。

在两个兄弟姐妹中,必然有一个会领导其他人,而他人常习惯让别人照顾自己。尽管一些时候,也会与其领导者竞争,但,他们会避开领导者这一角色。

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压力之下,也许会少一些自责,多一份理解。

写在文末:

在处理任何的人际关系中,将愤怒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中,只需要我们不再想着塑造对方,而是以不带评论的观察互动的方式,并深度思考如何改变,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唯有此,一切变化才有可能。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那就点个在看吧,一起成长,一起智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