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陶艺大师梁亚萍去世,年仅51岁,生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世间万物绘 2024-12-02 10:56:18

文|头号分享

编辑|头号分享

“人生无常”这句话我们听得多了,但真到有人突然离开,还是让人感到猝不及防。

这次的噩耗更是牵动了整个陶瓷界的心——年仅51岁的梁亚萍,这位耀州瓷技艺的灵魂人物,竟因车祸意外离世。

一时间,悲痛的消息在行业内外迅速扩散,熟悉她的人无不感到痛惜和遗憾。

梁亚萍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领域的“一颗明珠”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更是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她用生命中的每一天浇灌着这片陶瓷艺术的土壤,让耀州瓷焕发出古韵新光。

她的离世,不仅是亲友的巨大损失,更是陶瓷文化领域的一大遗憾。

回忆起她总是乐观又努力的样子,再看看那些出自她手的古朴典雅的作品,忍不住感慨:这样的人,真不该走得这么早。

据知情人透露,肇事司机的疏忽导致了这场悲剧——生命的脆弱,再次敲响了警钟。

可惜,警钟来得太晚。

梁亚萍的生平

如果不熟悉梁亚萍,你很难想象,这位成就斐然的艺术大师,其实并非出身陶瓷世家。

她的起点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普通: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的一个普通农家。

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并不宽裕,然而梁亚萍从小就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敏锐和好奇心。

小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就是在学校附近“淘宝”——捡那些碎裂的瓷片。

她总会一边观察,一边用自己的想象力补全瓷片上的图案。

谁能想到,这些不起眼的碎片,竟成了她与陶瓷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起点。

可是生活并不总是善待有梦想的人。

1993年高考失利,让年轻的梁亚萍一度陷入低谷。

但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振作起来,用行动为自己的未来重新开一扇门。

当时耀州瓷厂正在招工,梁亚萍想:“既然喜欢画画,去试试吧!”

于是,她正式进入陶瓷行业,开始了从学徒到大师的逆袭之路。

时间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梁亚萍的努力与天赋,在陶瓷工艺这条路上很快熠熠生辉。

她从简单的刻花工艺做起,每天白天埋头学习,晚上回家琢磨画图。

别人临摹图案是练练手,她是把临摹当成了艺术创作来对待。

她用掉的临摹纸,足足堆满了一个房间。

经过多年的积累,梁亚萍逐渐成为耀州窑陶瓷技艺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作品更是成为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

比如她的《青釉刻花菊纹大盘》,被耀州窑博物馆永久收藏。

《青釉牡丹纹盖罐》也被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收入囊中。

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宋代耀州瓷的古韵,却又在传统中融入了创新的细节。

难怪有人说,她的作品不仅是瓷器,更是艺术。

这位耀州窑的领军人物,不仅有着令人惊叹的艺术造诣,也因其社会贡献而备受推崇。

她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包括“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首席技师”“三秦质量工匠”等等。

要知道,这些荣誉可不是靠运气得来的,而是她用汗水和坚持赢来的。

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本身就是行业中的顶尖存在。

而梁亚萍,不仅站在了这个高度,还用自己的力量让耀州瓷文化在新时代更加鲜活。

作品传承与文化贡献

如果说梁亚萍是耀州瓷的灵魂,那她的作品就是灵魂的化身。

从日用瓷到工艺瓷,再到艺术瓷,她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且深刻。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她的作品古朴典雅,既有传统耀州瓷的厚重,又有现代艺术的灵动。

这种融合,让她的作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价值,因而受到藏家的热捧。

不仅如此,她还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将耀州瓷文化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比如她在作品中采用的“双刀刻花”技术,不仅让装饰更加精细,也让耀州窑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传统的单刀刻花技术,其实已经颇具美感,但梁亚萍不满足于“好看”她要让装饰更加生动。

于是,她在单刀斜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第二层刀法。

这“第二刀”并不是随便一刻,它讲究精准地剔除纹饰外的泥胎,形成深浅分明的落差。

别小看这点落差,烧制后的釉色变化全靠它。

这种工艺一推出,便让耀州窑的纹饰立体感更强,釉色更灵动,瞬间让人眼前一亮。

釉色技术的突破

耀州窑的釉色一直是其文化底蕴的体现,但说实话,很多釉色的制作在现代已经失传。

比如“月白釉”和“天青釉”从历史文献到现代实验,不知有多少人试图复原,却总是失败。

梁亚萍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

复原釉色可不是件轻松的事,这不仅需要对古代制瓷工艺的深入研究,还得进行无数次的实验。

梁亚萍既查阅了耀州窑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前往博物馆观察历史遗存。

为搞清楚釉料和泥料的成分,她还特意向陶瓷领域的专家请教,哪怕是微小的参数变化也不放过。

最终,她成功研制出月白釉和天青釉的配方,这不仅让耀州窑釉色更加丰富,也填补了耀瓷行业的历史空白。

这些技术成果不但提升了耀州瓷的艺术价值,还在实际生产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她不仅复原了历史,更赋予了耀州窑文化新的生命力。

从学徒到大师

很多人羡慕梁亚萍如今的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她背后的艰辛。

她的陶瓷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天才成长史”,而是一部励志满满的“逆袭人生”。

刚进入耀州瓷厂时,梁亚萍的起点只是一个普通的刻花工人。

那时的她,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和一股拼劲儿。

正是凭着这股“轴劲儿”她从一个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耀州窑技艺的行家里手。

她不仅学会了刻花,还熟悉了陶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练泥到装窑,她样样精通。

梁亚萍的成功,离不开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在她看来,陶瓷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从禚振西先生到孟树锋大师,再到高校教授,她虚心请教,毫无保留地吸收知识。

近年来,陶瓷行业的低迷让许多人选择离开,但梁亚萍始终没有放弃。

她不仅坚持自己的创作,还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面对年轻人不愿从事陶瓷行业的现状,她开设了培训班,手把手地教技艺。

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她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学徒去外地学习。

梁亚萍始终相信,陶瓷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只要有人愿意传承,耀州窑的火焰就不会熄灭。

突然离世的悲痛

然而,这样一位充满正能量、才华横溢的匠人,却在今年11月底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意外离世,年仅51岁。

对于行业内外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一颗巨星陨落。

梁亚萍的离世,对亲友来说,更是无法接受的噩耗。

她的闺蜜表示,梁亚萍的儿子在一年前才娶了媳妇,这才当了一年的婆婆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梁亚萍离开了,但她留下的作品、技艺和精神将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有人说,梁亚萍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

如今,她的桥虽断,但她所构建的文化之路,将在后人手中继续延伸。

培育新生力量

梁亚萍一生对陶瓷的热爱,从未仅仅停留在个人成就上,她更愿意看到后继有人。

从她手里走出来的学徒多达90多人,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行业骨干,有些甚至在市级工美行业拿到了“大师”的称号。

你以为她就轻松了?

每次招新学徒,她都亲自面试,从基础动作教起,连画线条的手势都要反复强调。

她不仅是老师,更是“队友”。

她会陪着学徒们加班做实验,一遍遍修改设计图,只为让他们找到技术突破的方向。

在梁亚萍看来,技艺传承不是“教完拉倒”而是用耐心和时间去培育一代又一代热爱陶瓷的新人。

而且作为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梁亚萍的目标从来不仅是“经营公司”。

她更在意的是如何通过企业让耀州瓷这张文化名片焕发更大的光彩。

在她的带领下,公司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平台。

梁亚萍从来不是只顾自己的人。

在陶瓷行业低迷的时候,很多人转行,而她却反其道而行,不仅努力发展企业,还尽最大可能帮助社会上的困难群体。

公司为100多名员工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其中还有不少是贫困户和残疾人。

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捐资助学、扶贫帮困几乎成了她的日常。

这样的善举,在她身上屡见不鲜,也让人们看到了她作为匠人的社会担当。

结语

梁亚萍,就是这样一个人。

她用51年的岁月,书写了一个关于匠人精神的传奇。

可以说,她不是单纯地“做瓷器”而是在通过瓷器讲述一个民族的文化故事。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做那些需要时间打磨的事情,但梁亚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时间、心血和坚持。

她的匠心和坚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哪怕她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她点燃的这团窑火,会继续燃烧,照亮未来。

信息来源: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于2024年3月19日发布的——《梁亚萍:用巧手“刻”出万千世界》

信息来源:光明网于2024年12月2日发布的——《突发讣告!陕西知名艺术家逝世,年仅51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