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争影片《南征北战》台前幕后——央视兵器科技《影视背景》

清浩谈军事 2023-11-11 13:17:11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摄制的黑白故事片,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导演成荫、汤晓丹,主演陈戈、冯喆、张瑞芳、项堃等。

拍摄背景

这部建国初期的战争巨片,是根据一部话剧《战线》改编的。

1951年初,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前线话剧团前身)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话剧《战线》。该剧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我军转战南北、取得胜利的经历。该剧编剧沈西蒙时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曾亲身经历过华东战场的战斗,对战争的经过以及参战的战友们都非常了解,所以整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真实。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观看话剧《战线》演出后,认为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人民战争的思想。于是,华东军区政治部决定把《战线》改编成电影,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沈默君、文化部文艺科研究员顾宝璋参加了电影剧本的创作。

话剧《战线》剧本

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指示也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当时他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特地将该片导演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高级将领的认可。林彪还对陈戈扮演的师长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7月底,剧本完成第四稿,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经三野电影指导委员会和陈毅司令员审阅后,剧本略加修改报送北京。军委总政治部会同政务院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后,剧本又经历了一轮删改。剧本中那个对运动战思想不通想干地方去的王春开小差的情节,被认为暴露政治工作的弱点,改为不开小差;剧本中张连长在阻击敌人突围时牺牲,因为“主要人物不应当牺牲”的要求,改为普通战士牺牲,成片时又被删除;剧本中拟通过高营长与女村长赵玉敏涉及爱情的密切关系,表现部队和群众的鱼水情,但会审意见认为在战争时期军人不应该和地方上的女同志谈恋爱,这段爱情关系被改成似是而非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此后的电影里多次出现,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渡江侦察记》里的李连长和刘四姐,《战火中的青春》雷振林和高山……

《南征北战》剧照:高营长与赵玉敏

为了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创作依据,《南征北战》剧组参加了华东军区英模大会,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分成三个组进一步体验生活:冯喆、仲星火等演解放军指战员的下连队;项堃、白穆等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国民党军官;张瑞芳等演老区群众的去山东农村,与老乡们同吃同住……

电影影响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战争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由于这部电影拍摄的较早,到60年代就很少放过,笔者上小学时最喜欢的“打仗片”当属《上甘岭》《红日》《黑山阻击战》《战上海》等。看《南征北战》那是文革时期了,那时很多影片都被禁演,只有《南征北战》等几部片子和样板戏轮番上演,使得这部拍摄于20年前的影片迎来了“第二春”。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看过《南征北战》的人累计有十几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新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故事片之一。

《南征北战》有许多经典台词,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反攻反攻,反到山东”

“大炮不能上刺刀,要解决战斗还得我们步兵!”

“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没有动静,就是快了”

“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请你再坚持最后五分钟!”

“这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正因为《南征北战》影响大,文革中又组织力量重拍《南征北战》,是文革中重拍的四部影响大的影片之一,另三部是《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年轻的一代》。可是,费力不讨好,虽然是彩色宽银幕,但艺术感染力根本就没法和黑白片比!

穿帮?

《南征北战》有两个细节与事实有出入,有人认为是穿帮:

一、《南征北战》讲的是1947年初的事(莱芜战役),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当总统是第二年的事。1948年4月19日,在国民政府“行宪国大”第十三次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总统。5月20日宣誓就任总统。

二、影片中解放军指战员都佩戴帽徽和胸章。事实上,1947年我军这两样东西都没有。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佩戴帽徽和胸章是1949年。1949年2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及工作人员,一律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我军佩戴“八一”五角星帽徽还要晚些,是在“八一”军徽出现之后。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并规定了帽徽(帽花)的样式和尺寸。由于还有制作和发放等环节,真正佩戴起来已是1949年下半年了,由于行军作战,甚至不少部队是年底才戴上的。不过很多老电影都是这样,如《红日》《战上海》,无伤大雅,也就别太认真了。

《南征北战》剧照:解放军战士都佩戴帽徽和胸章

本片导演

成荫,1917年生于山东曹县。1938年到延安参加八路军,任一二○师政治部战斗剧社导演、副社长等。1947年起先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央电影局秘书长。1956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与水华、凌子风、崔嵬并称北影厂导演“四大帅”。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西安事变》等。

汤晓丹,1910年生,福建华安人。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导演。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擅长导演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战争题材的影片,除了与成荫合作的《南征北战》,以后又执导了《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片。

《南征北战》拍摄现场

《南征北战》剧照,就是上图同一个场景,只是拍摄机位不同。

本片主要演员

《南征北战》影片中人物众多,主要角色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其中,解放军指挥员有三个戏份最多、角色最重要,这就是师长、高营长和张连长。

扮演师长的陈戈:1916年生,四川自贡人。曾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大同电影戏剧学校学习。1938年后曾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演出部主任、四野政治部艺术学校戏剧主任等。1957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陈戈曾在影片《南征北战》《党的女儿》《停战以后》中三次饰演我军将领。他在《南征北战》塑造的师长很有特色,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操着一口“川普”:“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给敌人打烂,不要计较辣(那)一城一地的得失”。是老电影中我军高级将领经典形象。

陈戈饰演师长

1963年陈戈在《抓壮丁》中饰王保长,则完全是另一种戏路,滑稽、猥琐,反差也太大了!

扮演高营长的冯喆:1920年生于天津,上海圣约翰大学一年级辍学,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建国后主演电影《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金沙江畔》《羊城暗哨》《桃花扇》。

拍《南征北战》时,冯喆刚从香港回来,为缩短与角色的距离,他下部队体验,每天上操场练刺杀,还在大冷天下水游泳改变体形。导演成荫根据角色配置和演员实际情况,把高营长定位为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干部,确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调。冯喆塑造的高营长,英俊、坚毅、机智,头脑冷静,语速略慢,显得带有一些儒雅气。是战争时期我军中级指挥员的经典形象,也是观众最难忘的银幕形象之一。这个人物为冯喆以后继续扮演军人角色打下了基础。

冯喆饰演高营长

扮演张连长的刘沛然:1922年出生于河北深泽县。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在部队文工团担任演员、导演、团长等职。1951年,著名导演成荫拍摄战争史诗片《南征北战》选中刘沛然饰演张连长。在成荫、汤晓丹两位导演的启导下,有一定表演基础的刘沛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淳朴、憨厚的张连长。“从苏中到苏北,从华中到山东,我们仗仗不都打胜了吗?我不懂,为什么还要大踏步向北撤呢?”这段冀中腔儿十足,充满生活气息的台词,让观众毫不迟疑地认为他就是生活中的张连长。

部队一个劲地往北撤,就是不打仗,真把张连长愁死了!

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刘沛然调进八一厂任编导,先后导演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黑山阻击战》《金铃传》《林海雪原》等片。

扮演政委的汤化达:1920年生,江苏灌南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1950年汤化达随部队进入上海后,被调到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参演《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伟大的起点》《护士日记》。他在这几部影片中的角色都是政工人员,这也与他儒雅的气质有关。以后改做导演,1960年和汤晓丹合作导演了经典战争影片《红日》。汤化达的姐姐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都当了演员,其中小女儿就是曾主演过《海霞》的70年代上影厂当家花旦吴海燕。

汤化达饰演师政委

饰演刘团长的王力: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演《农家乐》《海上风暴》。曾担任江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销后,王力调往外交部工作。

王力饰演刘团长

扮演教导员的潘文展:1924年出生,河北任丘县人,1938年在冀中三分区地委担任宣传干事,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系学习,后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建国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和导演,1963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曾在《南征北战》里扮演教导员,《大地重光》里扮演指导员,《翠岗红旗》扮演解放军参谋长。

潘文展饰演教导员,这形象和气质,无愧于高营长的搭档。

扮演赵玉敏张瑞芳:原籍北京,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除了《南征北战》,还在《母亲》《家》《凤凰之歌》《聂耳》《三八河边》《李双双》《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1962年主演《李双双》,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

在拍《南征北战》时,导演成荫看了张瑞芳的试镜头后,认为她扮演的村长赵玉敏表情很真实,但是眼神不对应,走路也放不开,提示张注意观察老区妇女怎么看人、说话和行动的,并为她选了一支小马枪做随身道具,让她整天背着并练习军事动作,特别要她学会戏中需要的匍伏前进和扔手榴弹的动作。

看看这村长,演得还真像那么回事。没有“赵玉敏”,哪有后来的“李双双”啊!

扮演敌司令的穆宏:原名刘庆谦,1920年出生于山东泰安。17岁到上海在汽车公司当售票员和驾驶员,后改行当演员。1952年后任天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参演了《翠岗红旗》《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南岛风云》《马兰花开》《雾海夜航》《长虹号起义》《金沙江畔》等片。

穆宏在《南征北战》饰演敌军上将司令,戏份不多,台词很少,但颇有威仪、含而不露的表演,也使观众过目难忘。

穆宏饰演敌上将司令

扮演张军长的项堃:原名王象坤,原籍山东德州,1915年生于河北吴桥。毕业于山东济南师范学校艺术体育科。1937年后当话剧、电影演员。解放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拍《南征北战》时,项堃开始塑造张军长一角按照以往的经验突出角色的狂妄。但样片出来后,导演指出他表演中形式的东西太多,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于是项堃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反复分析研究,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南征北战》的张军长,也奠定了他的“位置”。在本片和《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三次扮演国民党高级军官。80年代在《佩剑将军》中饰演了国民党起义将领。

项堃饰演张军长

扮演李军长的阳华:原名郭寿定,1915年生于天津,1935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表演科。建国后,任上影厂演员。出演了《南征北战》《宋景诗》《母亲》《不夜城》《红色的种子》《乔老爷上轿》《林则徐》《聂耳》《51号兵站》等片,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老戏骨。阳华以饰演反面角色见长,而且很有喜剧效果。他在本片中饰演的敌李军长,老谋深算,小心谨慎,大概是保定军校毕业的,与以张军长为代表的黄埔少壮将领形成鲜明对比。

阳华扮演李军长

扮演敌参谋长的白穆: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天津。13岁在长春当过学徒、杂工等。1941年开始当话剧任演员,1947年从影。1949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他曾参演过《南征北战》《逆风千里》《春苗》《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药》等片。还主演过喜剧《不拘小节的人》。

白穆饰演敌参谋长

扮演国民党军少将的董霖:《南征北战》中,国民党高级军官会议那场戏中,有一个少将军官讲了几句台词:“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演员叫董霖,1921年出生,河北唐山人。抗战时期先后参加文抗宣传队、西北剧社、中华剧艺社等团体。建国后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参演了《南征北战》《红日》《宋景诗》《地下航线》《金沙江畔》《蓝盾保险箱》等片,以演“坏蛋”著称,他和陈述、程之、于飞被并称为“上影四坏蛋”。

“东面是大海,北面是黄河,他还能往哪儿退呢?”

此外,还有很多“小角色”,也很出彩,比如:

扮演胖战士的铁牛;扮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扮演通信员的孙永平;扮演班长的王琦;扮演王春的强明等。

铁牛、王琦、强明、仲星火等在《南征北战》中

仲星火饰演机枪手刘永贵

《南征北战》剧照:中间那位演永贵妻的演员叫张庆芬,她还在《羊城暗哨》中演了一个女特务。

此外,著名演员孙道临也在片中露了一脸,还说了一句台词:“看形势还是很严重的!”另外,本片开头的一段画外音也是孙道临说的。

“看形势还是很严重的!”

《南征北战》,永恒的经典!感谢老一代电影艺术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