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贯南北 诗情画意跃笔端”渤海早报画评朱欣根
(2014年刊于“典藏·书画”)
▎画中话·画家贴近生活最重要
“画家只有画最熟悉最挚爱的事物,才能画出深刻的感情。”朱欣根说画山水的人不能忘记生活,如果画家不重视生活,那么他的画就没有了生命力。朱欣根也画太行山、长白山这些北方的景色,但是他一直认为这些作品不如他笔下的江南水乡。因为江南水乡是他最为熟悉和挚爱的,这些画中有着他最深刻而强烈的感情。画家们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他们画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一切。朱欣根一直认为不管是自然风景还是社会百态,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画家来说贴近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朱欣根(摄影:史淞予)
▎画中人·朱欣根
初和书画界接触,我便听说有位闻名全国的画家人在天津,却在画江南山水方面自成一派。他师从中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邓白、王伯敏、方增先等,又教出了白庚延、吕云所、陈冬至、孙芳等一大批著名画家,他就是著名画家朱欣根。朱欣根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天津文史馆馆员。我一直很奇怪:一位在北方生活了55年的人怎么能将江南的风景画得这么好!不久前,我终于有机会对这位老画家进行了一次专访。近距离接触后才发现,不仅他的作品中有着满满的江南风情,他的骨子里也充满了江南的诗情画意
—— 记者手记
朱欣根作品《渔归》
▎画中情·刚柔相济贯南北 诗情画意跃笔端
作者:王姝雅(渤海早报记者)
在天津画家中,朱欣根可以说是很独特的一位,他生于江南,在杭州求学,工作以后却长期在北方生活。这种得天独厚的经历,使他的水墨画兼有南北画风。多年以来,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水墨润泽、富于变化的南派技法与苍润浑厚、雄峻刚朴的北派画风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不懈追求,他的画表现出一种苍润浑厚、刚柔相济的韵致,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朱欣根的水墨画,既有北方山水的雄奇峭峻,也有江南水乡的轻柔明丽。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无论是雄奇壮美的山色,还是波光潋滟的水乡,他描绘的高山巨谷、冷泉飞瀑、水乡小镇、烟波渔隐,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震颤。
·人物到山水转型路漫漫
1954年,朱欣根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攻人物,兼习花鸟、山水。潘天寿曾诲其弟子云:“为人要老实,作画却不要老实,太老实则死,则匠,则无意境可言也。”朱欣根将这句话谨记于心,潜心研习中国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59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后,他辗转来到天津美院教授人物画。1970年,朱欣根由天津美院调至百花文艺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我们都知道中国画科目多多,但以人物最难。“人物画不仅要有主题,还要有模特,最忌讳凭空想象。”朱欣根说到出版社以后很难找到人物模特,他又不想放弃喜爱的绘画,于是,便由主攻人物画向专研山水画转型。
1980年,《散文》月刊创刊,朱欣根负责装帧和美编工作。书面装帧字体要使用美术字,由于当时没有打印机,初样都是靠人工一点点手写出来的,朱欣根从没学过美术字,为了干好工作,48岁的他只能重新学起。那时,朱欣根觉得挺委屈,学了这么多年的中国画竟然没有用武之地。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稿件,其中有许多文章写得非常好,阅读这些文字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对朱欣根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慢慢地,他发现读这些文章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于是,他主动提出帮助编辑阅读来稿。每一篇稿件都要阅读,再从中挑选出合适的文章反复修改,加上自己要完成的本职工作,朱欣根忙得每天都抬不起头来,这样忙碌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年。然而这十年的积淀,让朱欣根的中国画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的水墨山水画洋溢着散文诗的意境美,于奔放中求笔力,于精微处求气韵,于秀润中求苍古,于笔墨间求骨法,融诗情于画意之中。
·浓浓思乡情提笔见江南
对每个人来说,故乡的印迹会终身留存在内心深处,而故乡也往往是山水画家最喜爱表现和描绘的题材。生于无锡的朱欣根,对江南的山山水水格外钟情。即使他后来长期生活在海河岸边,仍然挚爱着自己的故乡,这种特殊的情感使得他的笔下不自觉地流淌出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的归帆平远月色及湖光山色的空濛秀丽。“江南水乡印在了我的骨髓里,随着每一次心跳从心脏迸发而出,在我的体内不停流淌。”朱欣根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闭上眼睛,江南就在他的脑中浮现。
“提笔即见江南,落墨便有乡情”,这种思乡之情,使他创作的江南系列水墨画独具特色。苇丛外落日余晖、归帆点点的《渔归》;草色初萌、春寒料峭、小舟静泊的《初春》;烟水茫茫、湖天一色、渔舟依偎浅渚而歇的《晨泊》;鳞次栉比的青瓦白墙,微波轻漾小桥流水的《枕河人家》、《摇到外婆的桥》… …在水墨酣畅淋漓的画面中,寄寓着一种莫可言说的缕缕情思。这些作品充满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气息,宛如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撩拨人的心弦。
·意在笔先情融雨景
有的画家技法学得很好,在传统技法的掌握上甚至能追宋元,可以说无懈可击,但一涉及表达情感就“词不达意”了。“这样的技法只是停留在'符号'阶段,尚不能让符号变为生命。”朱欣根觉得看一件作品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能否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只有对大自然有了深切的感悟,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因此,画家不能闭门造画,尤其是山水画家,要以丰富的阅历作基础。
朱欣根生于江南,可以说是在雨境中长大的,也因此对“雨”有着一种格外的偏爱。虽说南方的黄梅季节连绵不停的阴雨令人生厌,但长期生活在少雨的北方,朱欣根便常常会思念起故乡的雨来。每当思念,朱欣根便会以“静处”来构思画的意境,一旦灵感迸发,便将满腹激情倾注于笔端。朱欣根说别以为画家不动笔就不是作画,其实那是在脑子里画画呢,“意在笔先”跃然于纸上,是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他的雨景带着感情在画,于是我们便也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烟雨飘渺之中。《雨中太湖》、《水乡小镇》、《雨巷》……看着这些画中的雨景,不由使人产生大地润泽之感。
(编辑 张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