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到了关键时刻。
1
国潮故事难讲
回看过去几年鞋服类的品牌,李宁总是充满话题。
2018年,中国李宁第一次出现在海外各大时装周,顶着“中国”的名号,以“国风复古+运动时尚”为切入点,掀起了国潮服饰的风尚。
2021年4月,“新疆棉”事件爆发后,阿迪达斯、耐克双双跌落神坛,李宁、安踏等国货则承接了转移出的消费者,尤其是李宁,既顶着民族品牌的光环,又踩中了国潮的风口,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随着“国潮”与质量平平、价格虚高、涉嫌抄袭等问题频繁出现在一起,再加上2022年李宁因部分秀款涉及“伪日”的事件,虽然是一场乌龙,但是仍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品牌形象显然是不敌从前了。
从数据上看,也能有所体现。
3月17日,李宁发布2022年财报。
截至2022年底,李宁营收258.03亿元,同比增长14.31%;净利润40.6亿元,同比增长1.32%。
这样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对比下2021年数据,李宁2021年全年营收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净利润40.11亿元,同比增长136.1%。
2022年的李宁或许可以说是保本,但增长显然是失速了。
失在哪里了呢?
数据显示,2022年李宁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4%降到了48.4%。
李宁在财报中表示,毛利率的下降主要来源于成本的上涨与折扣的加深。
成本的上涨,主要是营销费用的增长。财报显示,李宁2022年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22.79亿元,同比增长28%。
具体到业务上大概就是明星代言、综艺赞助、KOL推广等等。这也可以理解,凭借国潮获取不错的增速后,李宁或许是想通过营销,继续拉近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于是大搞营销。
不过从营收的增速来看,年轻人似乎并不怎么吃这套。
折扣的加深,按照新熵3月22日文中所言,似乎与李宁想通过打折换规模有关。
但是作为鞋服企业,库存压力恐怕是更为直接的因素,这个我们待会儿继续深入分析。
总之财报出来后,在资本市场,似乎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年报发布当日,李宁股价一度大跌11%至56.75港元,最终以57.7港元收盘,跌幅仍有9.91%,总市值1521港元。
或许是李宁业绩不抵预期,或许是对李宁“国潮”路线未来的不确定,李宁似乎难以继续给资本市场讲出一个满意的故事。
2
挥泪去库存
故事讲不下去,传导到销售终端,就是仓库里积压的库存。
躲不掉的库存周期劫,可以说是困扰着包括李宁在内的众多运动服饰品牌。
据海豚投研,参考历史上国际品牌库存的变化规律发现,运动服饰的库存周期一般都在1-2年(参考历史上Nike存货周转天数)。
折价促销作为一种应对库存周期的手段,用在不同企业身上,却是不同的效果。
比如耐克(Nike),在持续的降价促销下,2022年末,大中华地区扭转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增幅恢复到6%,耐克官方也称去库存已经结束,宣布“大中华区域的库存已经恢复到健康的水平”。
不过李宁去库存的速度正在变慢。
李宁存货周期由去年的54天上涨至今年的58天,并且是2015年以来首次抬升。
这还是在大搞折价促销的基础上,但收入增速不仅没能上涨,还从上半年的21.7%降到了8.2%,效果十分有限。
更令人担心的是,李宁的库存周期会不会就此继续延长?存货压力会不会继续扩大?这也成了问题。
从李宁的反应来看,计提的存货减值拨备上调至了1.2亿元,未来的情况,恐怕不会太乐观。
另外,李宁积压的库存,已经拖累了李宁的资产运营效率。
销售端的乏力,将李宁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拉40%,创下近7年来最大跌幅。
李宁回应称,是“为支持供应商,缩短了应付的账期”。
不过根据洞见数据研究院的分析,李宁90天以上应付账款是增加的,90天以下的应付账款才是减少的。
整体还是“拖延”供应商账款。
那么李宁实际的现金流状况,恐怕比财报数据显示的还要严峻。
3
尬在转型中
李宁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增长,还是得益于国潮的路线。
只是发展到现阶段,国潮时尚似乎将成为压垮李宁的负累。
近年来,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人们的健康意识正在逐渐提升,飞盘、露营等新型户外运动,以及刘耕宏、帕梅拉等健身博主,又带动起了运动消费新风尚。
相较于李宁的国潮时尚休闲,Lululemon、迪桑特等聚焦细分专业市场的品牌,似乎才是能给与资本市场更多想象空间的品牌。
市场调研机构NPD的2023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运动产品的专业性和功能性越来越重视,产品科技正在占有更大的权重。
细分专业市场,则对产品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研发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重资金的投入的。
李宁自己过去就是研发这块儿的排头兵,据洞见数据研究院,2008年-2014年,李宁的研发费用比例一直在行业领先,且集中精力在自行研发中底技术上深耕,但在产出上,鞋中底技术是在2016年之后才开始爆发。
但如今风口突变,近几年一直醉心于潮流休闲时尚的李宁,即使想要通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再攀高峰,峰顶也早已插满了前人的小旗。
而李宁在加码研发的基础上,还在“抄安踏作业”,处处都要花钱,更是加重了企业经营的负担。
一方面,李宁也学着安踏,通过买入品牌丰富自己的产品矩阵,包括香港本土品牌堡狮龙的控股权、意大利奢华品牌Amedeo Testoni、英国百年鞋履品牌Clarks,不过能不能像安踏那样造出一个“FILA”,来带动第二增长曲线暂时还说不准,但是收购成本、人工成本等等都会加重企业资金链的负担。
另一方面,中国李宁带动李宁渠道,布局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推动渠道转型与扩张,勇闯高端路线。
不过近些年,随着李宁品牌形象受损、库存承压、经营负担加重等等问题的累积,李宁的转型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昔日的“中国ZARA”拉夏贝尔,曾因库存暴涨、现金流枯竭而退市。
市场竞争向来残酷,即使你叫“中国李宁”。
李宁就李宁,非得在前面加个中国,这不是拿爱国来消费么?
国潮不等于质量价格贵
一个日本牌子叫中国李宁,带上中国你的这点小心思有点恶心人。
现在大家都看中科技含量,这正是李宁痛处,干了几十年了连个拿得出手的鞋底鞋面专利都没有
质量平平。价格虚高。✓
一次去店里看到一个羽绒服,1350,直接把我吓尿了
不是说牌子前面不能加中国两个字吗?难道我记错了?
重来不接受300以上的李宁 安踏 打着国潮的名义消费
土鳖牌子罢了 一个日本牌子印个中国李宁 看着都尬 根本比不了阿迪耐克 价格还奇高无比
设计浮夸,价格上涨,消费情怀,俩字:装B
谁给你的自信印上几个字就敢卖3百多的T恤,印象中这牌子都是老年人穿的,印不印中国两字都一样。
我是跟不上消费这些李宁国潮得买家心态,我看不出潮在那。
国产品牌国产货卖的进口价格,动不动就上千了
自从李宁那场神似日本军服的新品服装发布会被爆出来日本高管以后,就再也不进去李宁的店了
不是我看不起国产,而是国产确实烂泥扶不上墙,特地买了每个品牌的旗舰产品试穿,质量真不是差一星半点。水军也别硬吹,质量才是硬道理。
再贵一点就会好的,安踏也一样,价格比AN还贵,质量还不行。
361的100多的鞋子已经穿了两年了,一点问题都没,花钱买什么阿迪耐克的,除了能让骂我们的人口袋满一点有什么用,省点钱买排骨不香吗
太贵……这价格我都不配走进店面[笑着哭][笑着哭]
国产,买,中国的,买,华为,买,能爱国,买!
服装从业者,不横向比较其他品牌文章就是耍流氓,在疫情打击线下市场萎靡,你怎么不放其他几个国产品牌横向比较,火了一把的尔克仅仅坚持了一个月,产品设计质量才是根基热情总会退却,李宁国风是成功的只是后续没有出现像之前那么惊艳的设计接替,但就目前也是国产市值第二影响第一,多说一句福建高仿做的最多就是阿迪耐克和李宁,可以看看李宁地位。
鸿星尔克的中国运动套装不错。
没买过 不知道
质量不行
这一两年其他国产球鞋品牌加大了营销力度,研发新产品科技,整体内卷严重。安踏,匹克,中国乔丹,特步,361,都有做类似李宁䨻的超临界发泡球鞋。甚至有些评鞋说鞋的博主因为自身粉丝多,也可以造鞋了。(内卷这么严重的情况下,价格下调是必然的,利润自然下降了。)
我之前是买的,自从它把国人当凯子
买了个全城10,600多块钱,一点都不好穿!脚感不好,硬,就是抓地力很好,款式是挺好看的![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不好穿是主要因素,价格到那个档次了,质量没跟上[汗]
我买了双李宁篮球鞋,700块,打球的时候脚太难受,现在只在训练时候穿,1000块的欧文就没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把中国两个字拿来做牌子 这合法吗
太君就只能偷这些东西了[笑着哭]
李大佑
价格越来越贵,不买了。
一个无良的企业早晚倒闭
鞋越做越难看,价格比阿迪达斯都贵
不会买大佐的东西,李宁早就失去了人心
国产就买特步的[得瑟][得瑟]
都穿鬼子军装了,还谈什么国潮?脚盆家的国潮吗?[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要点逼脸吧,为了恰钱又当又立……
太贵了李宁我买不起…
各大平台 电商一折价格拿货 买多少他们都赚 看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吧 国内国外其实都差不多
国产的越来越贵!
李宁,感情牌打不下去了。
国人的逻辑其实很奇怪……一面希望身边品牌跟世界挂钩,又害怕它过于出名[笑着哭]!
价格高的离谱
安踏,便宜实惠。现在设计也好
李宁真的越来越差了
质量真不咋地,现在穿的都是hxek好穿,质量也还行,还便宜
营销远高于产品研发,高价和品不对等,年轻人不好忽悠
价格太高!让我爱不起国
李宁现在是高不成低不就。
主要是贵,不值这个价
李宁的东西就是智商税
日本国的国潮
这就是为啥中国文科生不值钱的原因
李宁,感情牌打不下去了。
以前没钱买李宁,现在没钱买李宁
一个䨻泡沫吹出了天,这价钱全掌zoom真香
怀念旧商标。
您的智商余额不足
鞋子做的大乱七八糟,这不是潮,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