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唐代第一大城长安的水利工程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6-26 20:00:49

在没有自来水的古代,你知道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是如何解决用水问题的吗?

那今天我们不妨以唐代的长安城为例,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

根据文献,古长安城的面积是84平方公里,东西宽为9,721米,南北的长为8,651米。

整个长安的周长更是达到了36.7公里。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百万规模的城市,人口最多可以达到180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城。

我们想一下,这么多人住在一起,每天吃喝拉撒都要用水,这座城市每天对于水的需求量肯定是巨大的。

所以,城市的建造者,应该很早就把水源的问题考虑在内了。

在科技不怎么发达的古代,建都之前除了地势上要易守难攻,要有天险之外,水源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以,靠近水源地很重要。

而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周环山,北依渭水,南临秦岭。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长安城四面环水,背山面河。长安周边主要水系有八条,因此有“八水绕长安”一说。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渭河黄河一大支流,其余七条河流注入渭河。

而这些水系不仅滋润了土地,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活和经济基础。

除此之外,统治者们还会兴修水渠。

比如说隋朝时期就开凿了清明渠、龙首渠还有永安渠。而到了唐朝呢,又开凿了黄渠还有漕渠。

这些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南北走向,它会贯穿整个长安城,然后把城外的河水引入城中。

通过龙首、清明、永安三大渠道网,和后来修建的黄渠、漕渠等,引水入城区萦回曲折并和城区内的曲江、兴庆、蓬莱等池串通。

这些清澈的流水不仅给美丽宏伟的长安增添了不少风采,而且还能补给地下水,稀释地下水的浓度。隋唐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也较汉长安更为完善。

据考古发掘,每条大街的两侧或一侧都有水沟。例如朱雀门大街水沟的形制是沟上口宽3.3米,底宽2.34米,沟东壁深2.1米,沟西壁深1.7米,断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沟两壁均呈76度的坡度,沟壁修制得很光整,未加木板或砖砌,这是大街的情况。

一般坊市也有排水沟,商业区的西市在街道两侧均有水沟,早期的水沟尚未砌砖,但两壁均附有木板,在木板之外竖有木柱,以此来防备沟壁坍塌,这些木板与立柱及柱洞等均清晰可辨。

晚期的水沟两壁均砌以长方砖,沟底平铺素面方砖。另据陕西省文管会的报导,“几年来在西安市东西北郊都发现有唐时石与砖筑的水道,还有用瓦筒与石灰接的水道,在砖石砌筑的水道间还有铁闸门,这种闸门有菱形和直棂形之不同。……可能是唐时通皇宫的水闸门”。

这种水道可能是引渠水而不是排污水。正因为如此,在隋唐初期以至于开元年间,自居民以至于皇宫均饮用井水,而且有不少甜水的记载。

而且,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供应整个城市的生活用水,而且在雨季来临的时候相互通达,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

拥有非常完整的这种水循环系统,也是后来长安城不断繁荣、不断兴旺的基石。

而这个系统的建设,对于长安城除了防洪排涝,当然还有供水,以及整个城市的卫生,都非常非常关键。

另外,我们要讲一讲长安的地势。长安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

每次下雨的时候,雨水可以很自然的顺着地势流入到河里面,也不浪费,也不会由于过多的水造成淤堵。

那么,这些水能达到饮用的标准吗?古人是如何保证这些水的洁净的呢?

这一点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其实,笔者觉得,如今的河水不能直接饮用多半其实是我们工业污染的产物跟结果。

古时候肯定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工业污染的,中原文明是一个农耕文明,男耕女织,顶多就是发展一下商业,没有化工,能源这么多的重污染行业。

其实,笔者记得小时候,玩疯了的时候,自来水管子里面的水,也喝过不少,从来没有出现拉肚子或不舒服的情况。

再加上,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发现饮水质量会带来疾病的问题。早在战国年间的《吕氏春秋》里,就详细论述了“饮水卫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定“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而水质恶劣则会造成“痈疮”“甲状腺肿大”“脚肿”等病症

所以对水质清洁问题,历代古人也不敢马虎。

在中国古代饮水史上,“烧开水”的习惯也是历史悠久。战国年间孟子就说过“冬日则饮汤”,也就是喝热水。饮茶风气普及后,“烧开水”更是成风。

这种饮水的习惯,一定会起到一个高温消毒还有杀菌的作用,双重保障之下,水的安全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可以这么说,古长安的给排水系统,它是一个很庞大而且复杂的网络,而且这些设施,遍布全城。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城市排水系统之一。

可以说,这也是古代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当中的杰出典型之一。所以,总有那么多人喜欢大唐文化,总是希望梦回唐朝呢。

我想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吧。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