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年中国大约有一千多万人会患上这种病,这种病会导致身体易出血,凝血功能也变得较差。其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下简称ITP)尤其棘手,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自己的血小板,同时影响到血小板的正常生成。
ITP的常见治疗方法有:激素药物、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利妥昔单抗”特殊抗体治疗、切除脾脏手术,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但是,有些患者的病情特别顽固,即使尝试了多种方法,甚至做了切除手术,病情还是没有好转,或一开始好转后来又反复。这些难治性ITP的患者,出血情况往往会变得更糟,生活品质大打折扣,而且有更高的生命危险。
2024年4月2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及血液学研究所下的张磊/杨仁池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一篇名为《Explor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Profile of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Prospective, Monotherapy, Phase I Clinical Study》(评估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前瞻性、单一干预、I期临床试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次前瞻性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ITP的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共招募了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
试验设计采纳了剂量递增策略,分阶段实施:首四周内,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成三组,分别接受0.5×10^6细胞/kg、1.0×10^6细胞/kg和2.0×10^6细胞/kg的递进剂量治疗,每周一次。随后,在剂量扩展阶段,所有继续参与的受试者均统一接受2.0×10^6细胞/kg的维持剂量,给药频率同样为每周一次。所有纳入的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定的脐带间充质治疗方案,总体反应率为44.4%,其中4例患者(占22.2%)实现了完全缓解,标志着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结果显示,在提升剂量至2.0×10^6细胞/kg后,相较于1.0×10^6细胞/kg的剂量水平,并未如预期般展现出对长期缓解维持(定义为至少6个月,具体数据未披露)的明显优势。这一发现提示,在追求更高剂量以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需进一步探究彼此的关系及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以优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ITP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所有患者的治疗反应、结果和血小板计数变化
当使用的干细胞数量在0.5–2.0×10^6细胞/kg这个范围内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效果似乎和使用的剂量有关,但把这个范围的剂量效果与其他剂量一起看时,这种剂量关联就不那么明显了,即便是在脾脏手术或使用利妥昔单抗药物治疗后病情依旧恶化或复发的患者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仍然能发挥作用。之前做过脾脏手术的患者中有40%(4人中的1人)和使用过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46.2%(13人中的6人)对这种疗法有反应,而那些既经历过脾脏手术又用过利妥昔单抗的患者,也有40%(5人中的2人)对疗法有响应。另外有数据表明,60.0%–75.0%的患者在治疗后出血症状可以完全缓解。总的来说,这些数据显示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这些难治性病例中仍具一定成效。
这次的新研究给ITP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虽然增加干细胞用量不总是直接导致更好的长期效果,但总体上,很多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甚至有完全恢复的案例,这是很让人振奋的。接下来,科学家们需要更细致地研究用多少干细胞最合适,弄清楚不同用量下身体怎么反应,以及怎么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来定制治疗方案,让治疗效果达到最好。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好或者病情反复的病人,这个新方法的前景值得我们期待。
[1]Chen, Y., Xu, Y., Chi,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prospective, single arm, phase I trial.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9, 102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4-01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