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强迫症:如何识别和治疗?

诸葛康康 2024-02-23 03:55:39

本文来源: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

小霖,14岁,初二,上课时经常摇头、伸胳膊、踢腿,因为影响学习,遂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医院就诊。

据小霖的自述,近半年来,每当上课发现脑中有杂念、注意力分散时,就特别紧张、担心,害怕漏掉知识点,于是开始尝试着摇头,好像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杂念甩掉一样,只有这样注意力才可以再次集中。后来,这种重复的动作越来越多,从摇头、伸胳膊发展到踢腿等,以至上课一半的时间都在重复这些动作,无法好好听课,成绩明显下降。

医生进一步询问小霖后发现,小霖在两年前就表现出写作业慢,往往写到半夜,当时父母还以为是初中课程难度大,未予重视。但小霖说,写作业时,总担心没把题目看仔细,需要反复阅读,确定完全理解后,才能开始答题;对于答案也要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继续下一题;考试时,也因此不能按时完成试卷。

最终,小霖被确诊为青少年强迫症。

青少年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据估计,中国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2.4%,约50%的强迫症患者在儿童和青春期起病,平均起病年龄男性9~11岁,女性11~13岁。

青少年强迫症的典型表现与成年人类似,主要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主要是反复体验到持久的想法、画面、意向或冲动;强迫行为是重复性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强迫思维往往会是危险性的、不完美的、不确定的,会导致患者出现显著的焦虑,而强迫行为是为了“中和”强迫思维而产生的,可以暂时减轻患者的焦虑,但这些行为往往与患者所恐惧的事件之间缺乏合理的联系,或者明显属于过度行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往往不能清晰地表达症状,医生需要耐心地询问和引导。主要表现有以下4个方面。

● 污染和清洁类:害怕污垢、细菌、排泄物及传播疾病的动物,从而反复清洗手和身体,反复回忆和验证自己到底有没有碰到脏东西,回避相关场景等。

● 强迫怀疑类:难以承受各种不确定性事件,总怀疑自己没有弄清楚,常感到紧张、害怕,由此产生的强迫行为有反复检查、反复找人确认和询问、反复回忆、穷思竭虑等。

● 对称整洁类:过分关注和要求对称、秩序、整洁等,由此产生的强迫行为有反复摆放、计数、确认等。有些孩子在写作业前会花费大量时间反复整理书桌、课本、各类文具等,有时长达1~2个小时。

● 过度关注类:过分关注自身感受和外界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过度关注身体感受和眼睛余光;关注注意力是不是集中,脑子里有没有自己认为不该产生的画面、旋律、杂念等。由此而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仪式动作以减少过度关注带来的困扰。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往往会要求家人参与到强迫行为中。比如要求父母按自己的标准反复清洗、让父母反复帮自己确认某些事情、让家庭生活习惯做出调整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情绪等。让父母帮助自己回避某些情景,这种行为叫强迫症的家庭顺应行为。这样的行为只是暂时帮助患者缓解痛苦,长此以往,会增加家庭照料者的负担,并导致治疗结局不理想。

青少年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至中度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常被作为一线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是暴露与反应预防训练。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需要重复并长时间暴露于引起强迫性恐惧的情境中,并且不做任何强迫行为。通过这样的练习,患者的强迫行为会逐渐减少,逐渐认识到即使不做强迫行为,焦虑也会逐渐减轻,强迫性情境中的危险也不会发生。治疗过程需要父母密切参与,父母参与越多,孩子预后越好。

对于症状严重、患有其他疾病、无法配合心理治疗的青少年患者,首先推荐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其中适合儿童及青少年的药物包括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服药8~12周时,药物疗效才会比较充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开始服药时,可能会出现恶心、食欲不好、腹泻、头痛、睡眠改变等不适,有些患者或家长会认为这是服药后症状加重的表现,对身体的损伤会很大,于是自行停药,以至失去药物治疗的机会。多数患者坚持服药1~2周后不良反应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如果药物不良反应在青少年患者能忍受的程度内,应坚持服药;如果不良反应较重,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方案或换药,不建议自行停止药物治疗。部分疗效欠佳者,可尝试氯米帕明等二线药物。

总之,青少年强迫症的诊治有其特殊性,需要有意识地识别可疑症状,及时就诊,实现早诊早治,以帮助患者尽早步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廖金敏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博士

   孔庆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

审核:司天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