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言愚语】上游_难题先解:上游思维的复杂性与实践难题

简墨水 2024-09-27 18:28:5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士大夫文化!

【精彩点评】文章通过历史典故和现代案例,生动阐释了在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出击的重要性。它挑战了我们对问题认知的固有模式,鼓励我们成为积极参与改变的“士”。文章不仅启发我们思考,更激发了我们行动的勇气,让我们意识到,面对社会问题,每个人都能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是对传统“下游思维”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个人责任感的一次有力召唤。

上一篇文章《上游_治未病:探寻上游思维的可行性之路!》讲了扁鹊与魏文王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扁鹊作为一个医生,似乎自带哲学气质,因为他总被哲学家拿来举例。我们来解读一下他们俩对话的内容,比较确定的一个可能是:扁鹊的医术很可能并不比他大哥差,二是行医经历给了他不一样的领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中学课本中还有一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这个桓公据考证就是齐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但是齐桓公没当回事儿,说“寡人无疾”!桓公不但不听,而且还指责扁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句话什么意思?那是很厉害的。桓公的意思就是:你们医生不是整天鼓吹什么“治未病”吗?我看你们是专门给没病的人治病,邀功请赏!结果桓公因为错失治疗时机病死了。

上游思维,即“士”

扁鹊的挑战在于,他拥有一种上游思维。但问题是,他的病人可能并不买账。事后诸葛亮,即使有问题,那也不是你的问题,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却想要解决一个在别人看来并不存在的问题,这难度可想而知。

没人逼你这么做,这也不是你的分内事,它不急,但很重要。所以,你主动请缨,这正是上游思维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上游思维的人,不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士”吗?士有一种使命感,总是积极向前。我是国家的脊梁,我是社会的支柱,你们说我多管闲事,但我就是要管。

上游思维与下游思维

如果你是一名河流的守护者,你的任务是保护河流的健康。如果你只是在河流的下游捞垃圾,那就像是在问题已经发生后才手忙脚乱地去补救,我们称这种反应为“下游思维”。但如果你在河流的源头就开始行动,防止污染,那就是“上游思维”——防患于未然,治未病。

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忙于处理下游的问题,而不是在上游就解决问题呢?尽管上游思维听起来很棒,但它也有它的挑战。

首先,下游的问题就像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显而易见,每个人都能看到。而上游的问题则像是隐藏在水下的污染物,不太容易被发现。

其次,下游的问题往往责任明确,就像河岸边的工厂,大家都知道是谁在排污。但上游问题的责任人就不那么明确了,可能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

最后,下游的问题通常都很紧急,比如河水突然变臭了,这可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上游的问题则往往是那种“重要但不紧急”的类型,比如森林砍伐,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影响。

为什么上游问题发现很难?没事找事的难点就在于大家都觉得“没事”!

假设你是一位马上要生小孩的女士。当宫缩的阵痛开始,你带着宝宝即将到来的喜悦踏入医院的大门。医生检查后发现一切指标都正常,于是给你注射了催产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你在病床上躺了12个小时,但宝宝似乎还在享受最后一刻的宁静,于是医生决定采取剖腹产。手术顺利,宝宝健康,你的产后恢复也很不错,一切看似完美。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开始思考:为什么当初选择了剖腹产?虽然剖腹产已经非常普遍,但它毕竟是一项大手术,风险总是存在的,对宝宝也可能有影响。你开始怀疑,这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

现实是,在欧洲,剖腹产的比例大约是20%-30%,美国是32%。而巴西,剖腹产的比例更是高达57%,在一些高端私立医院,这个数字甚至飙升到了84%。在巴西,剖腹产几乎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实际上,在中国的剖腹产率竟然高达46.5%。

中国的剖腹产率竟然高达46.5%

但在巴西,这位女性经历一切以后,决定要做些改变。

她深入研究后发现,剖腹产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对医生来说有很多好处。手术费用高,而且手术时间可控。顺产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可能需要24小时,甚至更久,而剖腹产则可以按照医生的时间表来安排,手术时间也短。在这个追求效率和可控性的时代,剖腹产似乎成了医生和患者的首选。

这位巴西女士没有选择沉默,她向政府提交了报告,要求立法限制剖腹产。她还发起了一场社会运动,呼吁医院减少剖腹产的比例……正是因为她的努力,巴西的剖腹产率开始下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有上游思维,去探究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现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是两种在下游解决问题的人。但我们同时也有“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两种更像是有上有思维的人,他们不是在解决别人给指定的问题,他们是没事找事。没事找事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大家都认为“没事”!

“从来如此,便对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职场性骚扰在很多人眼里简直是司空见惯。甚至有所谓的“专家”在书籍中大言不惭地建议女性将性吸引力作为职场上的一张王牌!

职场性骚扰是不对的!

美国不像中国有妇联,美国政府也没有站出来引领民众对抗性骚扰的潮流,普通大众对此问题也是视而不见。直到1975年,一位名叫林·福莱的记者勇敢地站了出来,她说:“这是不对的!”正是福莱,创造性地提出了“性骚扰”这个术语,她希望通过这个名词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可以想象福莱当时要承受多大的社会压力啊!人们可能会问她:“你为什么不报道些积极向上的新闻呢?你干嘛非得挑起这个话题,惹人厌呢?”但福莱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她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她“发明”了一个问题,一个当时许多人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然后,她坚持不懈地努力,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莱的上游思维让她成为了一名先驱,她没有选择忽视那些在下游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它们,从源头上寻求改变。然后,人们意识到这真的是个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芝加哥高中生毕业率的逆袭故事

在美国,只要你能高中正常毕业,一般你就能过上比较不错的生活。来看看,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比没有高中毕业的人能高出1/3。这还不算那些没有高中学历的人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然而,现实很打脸。让我们把时间轴拨回到1998年,那时候芝加哥市的公立高中可不怎么风光,毕业率只有52.4%。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就好比说重庆市有一半的高中生都拿不到毕业证书! 但美国人似乎对这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直到有一天,有人用数据分析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高中毕业,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芝加哥的高中生们并不是天生就注定难毕业。

这项研究发现,关键就在高一那年的表现。只要学生在这一年里能跟上进度,哪怕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只要能勉强跟上,他们将来毕业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曾几何时,纽约高中生的毕业率低的吓人!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芝加哥的教育系统有个特点:孩子们从学前班到八年级都在同一个学校上学,然后九年级突然转到高中,开始全新的四年学习生活。高一,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就像是第一次离开温暖的家,踏入一个陌生的世界,老师、同学和课业要求都截然不同。对于十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一年充满了挑战。

芝加哥的教育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提高毕业率是有希望的!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方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以前,学校总是把最优秀的老师安排在高四,现在则把他们放在了高一。以前,老师们按学科分办公室,现在则让高一的老师们都集中在一个办公室里。这样,老师们就可以互相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知道他们各自面临的困难,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到了2018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芝加哥的高中毕业率已经提升到了78%。这是不是就是上游思维的力量?

为什么人们意识不到上游的问题呢?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我们总是对上游的问题视而不见呢?心理学家有个词儿叫“不注意造成的盲点”——说白了,就是你没往那儿瞧。学校眼里只有毕业班,老师心里只有自己的那门课。要不是那些爱写论文的“大数据专家”偶然发现了高一经历和毕业率之间的联系,恐怕根本没人会去研究这些。

一方面是眼睛压根没往那儿看,另一方面是没人觉得自己该负责。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上游思维这种东西根本就不会出现。比如咱们之前聊过的Expedia公司,每个部门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人操心客服电话为啥那么多。

在这种大环境下,就算有人灵光一闪想到了问题,也会觉得自己没必要插手——他们觉得自己“没资格管”这个事。这种心态,专家们叫它“心理旁观”。

直接点名是上游思维的一个小妙招

俗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上游思维却要求你就算不在其位,也得操那份心。那怎么激发大家的责任感,鼓励人们挺身而出,参与到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务中去呢?有个妙招就是直接点名。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在普林斯顿大学如果你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如果项目OWER是普林斯顿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热情。但如果你说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男生和女生的”项目,学生们的参与度都会高一些!哪怕是这么笼统地点名,也能让人感觉自己和这个项目的关系更近了。

也许你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家都要求小孩子需要坐安全座椅,否则违法。其实这就源自于儿科医生站出来说儿童座椅关乎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并推动立法。

很多上游要做的事,第一需要你注意到,第二需要你有“士”的人生态度,为民请命。

应该给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点赞

让我们来总结上游思维的酷炫之处。这玩意儿就像是超级英雄的披风,让你在问题还没变成大怪兽之前就把它们解决掉。

没事找事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大家都认为“没事”!

首先,上游思维意味着你得有一双火眼金睛,在别人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你已经发现了潜在的危机。就像是在游戏《Among Us》中,你得先于别人找出那个冒充者。

其次,即使你不是负责人,你也得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去解决问题。这就像是在说:“嘿,这个派对是我开的,我得确保一切顺利!”

但为啥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思维呢?因为有些人觉得,政府就是那个超级英雄,我们这些小角色只需要坐等救援。但这种想法就像是只带了面包和水去野餐,却忘了带开瓶器一样——不完整。

每个人都应该像对待自家后院的烧烤派对一样对待社会问题。毕竟,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坐等别人行动,那谁来点燃那第一堆篝火呢?

现在,有些人出于一颗炽热的公义之心,想要做出改变。但社会有时候对他们就像是对待那个在聚会上提出要清理垃圾的人一样——有点不耐烦。他们被贴上了“麻烦制造者”的标签,好像他们只是想出名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希望这番话能让你明白,那些愿意站出来的人其实是在玩一场高风险的游戏。他们就像是在《勇敢者的游戏》里的角色,勇敢地面对挑战。所以,下次当你遇到这些勇敢的灵魂,即使你不能加入他们的冒险,至少可以给他们一些掌声和尊重。毕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

(EN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