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已然历经悠悠百年,绍兴考古亦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之华章。
绍兴,城址两千五百余载未变,每一次考古挖掘,一铲之下皆为历史之深深印迹。
汉代“山阴丞印”封泥
近日,绍兴稽中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山阴丞印” 封泥与 “会稽郡壁” 铭文砖等文物惊艳现世,为确认东汉会稽郡治山阴县提供了珍贵线索。
历史上记载的过往与灿烂,如惊鸿照影般跨越千年岁月,再次与世人相见。
战国与汉代建筑基址
稽中遗址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是一处战国两汉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
稽中遗址的建筑基址保存较完整,从整体来看遗址的时代跨度比较清晰,考古发掘材料尤其是未间断的重要建筑的延续发展,充分证明了绍兴古城的历史沿革。
/ “山阴丞印”封泥 /
一印一砖一名片。封泥也称“泥封”或“艺泥”,是一种古代用印的遗迹,它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封泥产生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至汉魏时期,封泥的使用代表了当时的官方文档、信函的正式性和保密性。
/ “会稽郡壁”铭文砖 /
“会稽郡壁” 铭文砖,其上楷体字清晰可辨,据其特征推断当属六朝时期之遗物。观其铭文有 “壁”,此类砖块于早期常为皇宫所用,规制非凡。
如今,这两件意义重大的遗物破土而出,仿若历史的使者,向我们低语,此地可能为东汉至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之所在,为探寻往昔岁月打开了一扇珍贵的窗口。
/ 汉代墨书木刺 /
汉代墨书木刺
今年上半年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汉代遗存时意外发现一件珍贵的木刺实物。木刺长约20厘米、宽约4厘米,正面墨书 “弟子会稽张龙 诣门下 山阴字伯龙” 这是稽中遗址首次出土 “会稽”“山阴” 地名的文物,为研究会稽郡变迁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战国木壁水井
目前,稽中遗址已发现古代水井21口,其中战国时期1口,系木壁结构且首次发现,经碳十四测年井壁绝对年代为距今约2530年。
战国水晶环、汉代盔甲片
汉六朝时期水井18口,近代水井2口,均为砖壁结构。
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余件,其中不乏青铜洗、青铜壶、水晶环等高等级文物,遗址出土了冶炼铁块、铁钳和成捆的铁矛、成组的铁甲叶等与冶金工坊相关遗物。
《越绝书》载,“勾践小城,山阴城也。”绍兴的2500年建城史由此而来,但此前一直缺乏实证。
稽中遗址的发现,让文献上记载的2500余年的绍兴古城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是古城从古至今变迁的重要实证,意义深远。
一刷一铲之间,稽中遗址的一项项考古新发现正拂去历史的尘埃,映照出古越文化的深长根脉。
若将考古喻为翻阅书籍,有时这比喻却稍显 “轻薄”。当面对众多神秘的符号、古老的文字、独特的造型,会发觉将考古比作破译密码本更为贴切。
绍兴山阴道口石碑 | 浙江新闻频道
稽中遗址这本 “史书”,已被翻至2500年前——东汉时期的会稽郡山阴县之页,仿若在召唤我们去探寻山阴点位,那里藏着古越文明密码的关键线索,是回溯历史长河的珍贵入口。
兰亭 | Vo(小红书)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王献之当年走过山阴道,想必也为这“浮云出岫,绝壁天悬”之景倾倒,峻笔轻挥写下这句,给时人“种草”。
山阴道上,闻名天下的胜迹莫过于兰亭。
兰亭 | Vo(小红书)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四十二位名士毕集于会稽山阴,他们襟带飘洒,他们席地宴然,他们高歌狂饮,他们幽诉戚戚。
从放浪形骸,到感慨系之,文人的情愫被宴会主人王羲之以慧眼观之、以文心铭之,成就了永不磨灭的《兰亭集序》。
兰亭 | Keywayi_WSF(小红书)
你会在某一个瞬间,倏然领悟到王羲之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喟叹的真意。而后,逸诗心、抒豪情,信步走进这江南诗画山水间,成为那“应接不暇”的一部分……
鉴湖
一千八百余年前,会稽太守马臻怀利民济世之壮志,不惧开罪豪绅大族,率民众筑就江南最早的系统性蓄水灌溉工程——鉴湖。
古纤道 | 琳 琳在放假(小红书)
自此,山会平原九千余顷农田无惧旱涝,化为 “膏腴之地,亩直一金” 的鱼米之乡。而后,方有山阴道上赏鉴湖浩渺之趣。
山阴,在历经千年的重重叠压后,已然形成厚实紧密却又脉络分明的文化层,构筑起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诗和远方”。
绍兴,于地表之上,是街巷交织、小桥流水的画卷。
然地下世界,又藏着怎样的绍兴?掘地数尺,每一层土壤都似一部史书。亭山、小黄山、恂南、稽中……频繁的考古发掘,揭开岁月的封印,金戈铁马与鸡犬相闻交织,勾栏瓦舍与府台衙门重叠,古城绍兴不同时期的模样渐次清晰。
我们无法尽览绍兴2500余年建城史之浩瀚,但不妨去各遗址看看,在那里,各个年代的绍兴正鲜活重现。
/ 宋六陵 /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史中,宋朝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物质文明,其文化高峰之峻拔,至今仍难以企及。南宋,更为绍兴增添了无与伦比的荣光。
宋六陵,不仅是引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天下名陵,更是独一无二的南宋历史文化瑰宝。一座宋六陵,便是半部南宋史。
图源 | 越城文旅
宋六陵,南宋皇家陵园,与绍兴之缘,似偶然邂逅。其始建于南宋初,据《嘉泰会稽志》载,1131年四月十四日,奉隆祐皇太后遗诰攒殡,仅三十五日程,攒宫即成,此为始。
图源 | 新华社
此后,陆续葬徽宗、高宗等七位皇帝及孟后等七位皇后。元后,依南宋皇帝排序除徽宗,称六陵。其为江南最大帝后陵园,每陵如历史博物馆,神秘地宫引人遐思。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宝山南麓
/ 亭山遗址群 /
图源 | 今日越城
亭山遗址群位于越城区,处在以亭山为中心的会稽山以北C形盆地中,东至坡塘江,南到上港沿河,西至娄宫江,北到风则江,面积约7平方公里。
亭山遗址群,以亭山为核,其考古成果宛如一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东周时期越国核心区域大型聚落的壮丽形态。
绍兴亭山遗址出土青铜饰
它全方位地勾勒出,在那依山面海、河道如织的沼泽之境中,越国立国前后,的社会组织结构、交通贸易等社会生活情状。这一成果为研究东周时期的越国提供了详实的考古学材料,堪称全方位认知越国之根基。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和柯桥区
/ 印山越国王陵 /
图源 | 柯桥文旅 谢国民/摄
“北有秦陵,南有印山”,其间之 “印山” 者,乃至今罕为人知之印山越国王陵也。
其位于里木栅村西南之印山巅顶,为春秋战国之墓葬,亦为1998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源 | 柯桥文旅 锦蓝钻/摄
此墓者,传为越王勾践之父越王允常之陵寝。墓坑乃自山顶岩层开凿而成,墓室以加工规整之巨枋木构筑,呈狭长两面斜坡之状,观之足以颠覆世人对传统古墓之固有认知。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里木栅村
/ 上虞禁山窑址 /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古人对于越窑青瓷,向来不惜赞美之词。若欲探寻千年以前世界制瓷中心之所在,答案或许就藏在绍兴上虞禁山早期越窑窑址。
上虞禁山窑址代表了
东汉至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发展过程
上虞禁山早期越窑窑址位于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是曹娥江流域汉六朝时期典型窑址。出土了大量高质量、高档次的成熟青瓷器。
图源 | 诗画曹娥江
其中,禁山窑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处烧制成熟瓷器的龙窑群,揭示了东汉至西晋时期包括窑炉与装烧工艺在内的系统发展及演变过程。
图源 | 诗画曹娥江
禁山窑址因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禁山窑址,我们真真切切的看见瓷,看见在悠悠时间长河中的制瓷演变。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
/ 小黄山遗址 /
图源 | 绍兴考古
小黄山遗址堪称曹娥江流域乃至浙江省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突破。
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9000年规模最为宏大的聚落遗址,比闻名遐迩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还要早约2000年。
图源 | 绍兴考古
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了石磨盘、磨石、夹砂红衣陶盆、罐等器物数百件,另有大量石料、陶片标本,其中石磨石和石磨盘数量最多。
地址: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
///
考古,让岁月被看见
是历史、是文化
是越地过往
是绍兴生生不息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