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四位恩师:杨昌济、李大钊和九哥等,伟人之路实是贵人共铺

李满谈过去 2024-06-02 05:13:30

毛泽东的起点非常低,他是正儿八经的农民儿子,但最终,成为国家“救星”的人,恰是他。毛泽东能成为“毛主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老师们成就了他。

毛泽东一生有很多老师,其中“恩师”级别的老师就有四位。

第一位:王季范,毛泽东的九哥。

王季范是毛泽东姨表哥,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姐姐文六妹的孩子,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九,被毛泽东亲切地唤作“九哥”。毛泽东与王季范虽是表兄弟,但他的实际年龄却比毛泽东大了9岁。

王季范自幼喜欢读书,他对同样喜欢读书的毛泽东很欣赏。

毛泽东幼年去外婆家时,总爱跟着古文功底扎实的王季范身后,在他眼里:王季范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每次见到九哥,毛泽东都会向他讨教问题,而王季范也总是耐心解答。

毛泽东13岁那年,他的父亲毛贻昌想让他留在家中经营家业,不愿意让他继续读书了。得知消息后,王季范专程赶到韶山,和亲戚朋友一起劝说小姨父。见姨父死活不同意让毛泽东继续读书,急了的王季范当即表示:“以后润之读书的学费,我全包了。”

1930年代,王季范与妻子肖世英在湖南长沙三角塘自家屋前合影

1914年,毛泽东顺利考入湖南一师,而此时,刚刚毕业的王季范成为了一师的学监(教导主任)。

再次在一师相遇时,两人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此时的毛泽东依旧很穷,王季范不得不经常性资助他。

1915年,湖南省议会做了一项新规“每个学生缴纳10元学费”,毛泽东打听到:这是一师校长张干为迎合当地官员,而向政府提议的。

于是,他组织学生们罢课游行。张干为保护学校的平静,决定开除毛泽东等14名带头闹事的学生。

王季范得知消息后,再次前来捞人。他匆匆找到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请他们出面替学生撑腰。最终,毛泽东被顺利保下来,而张干则没干多久就离开了一师。

1925年,毛泽东在革命中被追杀,也是王季范收留他,并给了他盘缠让他得以前往广州。临走前,他嘱咐九哥:“帮我去韶山通知开慧和孩子们,赶紧离开韶山,去广州。”

可以说,在毛泽东的生命中,王季范扮演了最初的“引路人”的角色,是他将毛泽东顺利导入了一条求学深造之路。若没有这一引导,毛泽东哪怕能成为后来的毛主席,其路,也定然会更加曲折。

毛泽东对九哥终究也是不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电话毛泽东,电话接通后,他一句寒暄没有,只提了9个字:“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

毛泽东因觉得此时自己的九哥年纪太大,便没启用他。王季范不服老,继续电话。后来,他更是为了能给国家做点事,直接找到北京。

王季范与儿子王德恒的合影

以往毛泽东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回绝。但面对九哥这样的大才,他无法回绝,他告诉九哥:自己已经为他盘算了一件事——政务院参事,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

1972年,在为国家再做了多年贡献后,九哥含笑离世,享年87岁。毛泽东亲送花圈,上书“九哥千古”。

第二位:杨昌济,毛泽东的岳父。

杨昌济是毛泽东在一师的老师,他是近代著名大教育家,也是北大教授,曾留学日本、英国。

毛泽东考第一师时,校长和文科主任就蔡和森和毛泽东的文章“谁应该排第一”,而争执不下。文科主任认为蔡和森的文章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应排第一;校长认为毛泽东的文极有气魄,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应排第一。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之际,德高望重的杨昌济出场了。他在看了两人的文章后说:

“蔡和森此生春风化雨,娓娓道来,才华横溢,好!但毛泽东此生,文笔虽然粗枝大叶,但文章大气磅礴,此生胆略过人,应排第一。”

杨昌济可以说是让毛泽东得以以“文科第一”成绩进入一师的贵人,毛泽东进入一师后,他更是充当了毛泽东求学路上的明灯,指引他走向一条康庄大道。

杨昌济治学严谨,主张学习不是为了入仕做官,而是服务社会。他的这种理念,深深影响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影响下,认知被拔高。

杨昌济

杨昌济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身心并完”,他平时最爱冷水浴、静坐、长途步行,他的这三样,毛泽东将“静坐”剔除,保留了另两样。受杨昌济影响,毛泽东不间断地坚持冷水浴锻炼,还独创了“日光浴”“风浴”“雨浴”。

在杨昌济的指导下,毛泽东的文笔突飞猛进,越发地敢于表达。

1917年,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指导下,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全国性顶级平台“亮相”,这次“亮相”直接让他得以和顶级文人“并列” 。

杨昌济极其信任毛泽东,那种信任,对于毛泽东而言,是一股无以言说的力量。也是因为信任,他才放心将女儿杨开慧交给毛泽东照顾。

杨开慧曾在前往北大任教前,将毛泽东介绍到了北大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助理。杨昌济在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时,让毛泽东拿来笔墨,强撑着病体,给好友、时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长的章士钊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欲言救国必先重二子。……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从这封信中,便可知杨昌济对毛泽东寄予厚望,这种信任,给了毛泽东极大力量。

青年毛泽东

杨昌济于1920年病逝后,毛泽东在其追悼会上庄重宣读了《治丧辞》,并在现场泪如泉涌。

杨昌济对毛泽东而言,是恩师,是灯塔,也是力量的源泉之一。也因此,后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他坦言:杨昌济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

第三位:李大钊。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李大钊出现的时间极短,但他对毛泽东的影响却极深远。

在认识李大钊之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一窍不通,他当时是个无政府主义者,而在更早的时候,他还和母亲一起信奉佛教。

认识李大钊之前,毛泽东的眼界停留在“出国留学”上,他远未看到“中国的问题还得中国解决”这个层面。

李大钊给毛泽东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毛泽东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并在李大钊的帮助下,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念。

李大钊还在得知毛泽东是杨昌济高徒后,让毛泽东去了湖南,成立共产主义湖南领导小组。毛泽东的革命之路,也是从此开始真正走向光明。

随后,28岁的毛泽东得以以湖南共产主义领导小组的身份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如果把共产主义比作一个巨大的公司,那引领毛泽东成为这个大公司原始股东的人,无疑是李大钊。

李大钊图片

对于毛泽东而言,李大钊是最重要的老师,也是最大的贵人。

在北大期间,李大钊不仅经常指点毛泽东,还常与他一起整理书刊。也是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得以在工作之余,自由旁听和参加各种北大的学术活动,这不仅让他获得了和北大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还让他能接触到当时顶级的文人,如陈独秀以及蔡元培、陶孟和、胡适等等。

第四位:徐特立。

徐特立在一师任教6年,他任教的6年,正是毛泽东在一师的6年。这样的缘分,也多少让后世感叹:一切当真是最好的安排。

徐特立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他也非常欣赏好学且文章大气的毛泽东。

徐特立36岁时就被称为“长沙王”,他非常具有反叛精神,他曾断指血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早在徐特立成为自己老师时,毛泽东就听闻过徐特立的轶事,并对他无比钦佩。

徐特立教育学生,注重“言传身教一致”,他教导学生要艰苦朴素,自己平日也总是极其俭朴。他在一师任教期间,家里离学校有十余里路程,但他每次都步行往返,且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着。

徐特立极有牺牲精神,他一个月20元工资,全部用来投资教育。也因此,他教书育人几年,竟欠债六七百元,别人都说他“傻”,毛泽东却认为:世人对他的讥笑,实际是对他的赞扬。

毛泽东在读书上,奉行“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做笔记。这个读书习惯,正是从老师徐特立那里学来。

在徐特立的鼓励下,毛泽东做了无数笔记,到毕业时,他的各种笔记本,包括听课、自学、摘抄、随感和日记等积了好几网篮。

徐特立常和毛泽东讨论时事,探讨国家的命运走向。

毛泽东和徐特立

后期,毛泽东在考察了农民运动会感触颇深,他建议徐特立“走出书斋,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考察一下,体验一下”。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徐特立放弃了他之前“教育救国论”,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相比杨昌济等,徐特立也极相信毛泽东,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更进一步:他用投身革命的实践,给予毛泽东以最终极的信任。

毛泽东视徐特立为最佩服的人,他对徐特立亦是充满感恩的。

毛泽东一生反对党内为个人做寿,也从不为自己做寿,可唯有对徐特立却开了“特例”。在陕北期间,毛泽东先后两次为徐特立举行祝寿活动,且每次都大张旗鼓。

可见,毛泽东对恩师徐特立之敬重!

除了以上四位,毛泽东的成长路上遇到的恩师还有不少,比如,为他启蒙的二舅父文正莹,启发他的书法的老师孙俍工等等。

看懂了毛泽东与众老师的恩情,便也懂了他为何能从农民儿子,逆袭成为最高领袖了。毛泽东一生遇到无数恩师,这些恩师共同为他的成长、成功铺了一条大道。

走在大道上的毛泽东,终为新中国找寻到了出路……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