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金三角”的神秘战争——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

化学圈李先生 2024-04-28 21:04:34

焦予玲

摘要:1960年11月21日,在缅甸“金三角”地区,爆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缅甸国防军携手的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边境线,追歼外逃到缅甸的国民党残敌。这是我军作战史上一场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中缅两国为什么要联合勘界?又为什么要联合作战?警卫作战的对象为何是国民党残军?战果又如何呢?对中缅两国有何意义?本文将一一对此进行讲述。

英国霸占缅甸后,借机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中缅边界矛盾

1885年英国侵略占领缅甸后,利用中缅疆界不十分明确的状况,借机侵占中国领土。缅甸独立后,西方势力又利用中缅边界问题,挑拨中缅两国人民的感情。

中国与缅甸的边境线长达两千多公里,英国殖民主义者当年在3个地段制造了边境矛盾。

第一段未定边界是佧佤山区一段。英国与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签订的两个关于中缅边界的条约中,鉴于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一段边界长期未划定。英国殖民者想造成既成事实,便于1934年派兵进攻班洪、班老地区,遭到当地佧佤族人民的抵抗,未能得逞。

1941年,英国趁中国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以关闭滇缅公路作为压力,于1941年6月18日同国民党政府用换文方式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将班洪和班老辖区的一块土地划入英国领地。这就是所谓的“1941年线”。

第二段未定边界是在南畹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的边界问题又称“南坎问题”。这个地区是中国的领土,过去英国在条约中也明文承认这一点。但在1897年,英国又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这块领土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承继了对此地区的“永租”关系。

第三段未定边界是尖高山以北一段。这段边界过去始终没有划定,清末时两国都未管。1911年初,英国武装侵占片马地区,制造“片马事件”。英国举动引起了中国强烈抗议。迫于压力,英国政府在1911年4月10日给当时中国政府的照会中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却继续侵占这个地区。

由于中缅边界问题由来已久,问题本身也很复杂,因此新中国政府着手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

1954年6月,应缅甸总理吴努邀请,周总理访问缅甸。两国总理举行了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处理两国关系。

1956年10月25日至11月4日,周总理同前来北京访问的吴努进行了4次会谈,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中缅两国政府取得谅解。从1956年11月底到1956年底,中国军队撤出“‘1941年线’以西地区,缅甸军队撤出片马、岗房、古浪地区”。1956年底以前,中缅两国政府分别完成了撤军工作,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正式缔结了《中缅边界条约》,使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解决。

《中缅边界条约》划定了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这一段未定界。这一段边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原属中国外,完全按照传统习惯线定界。在条约中,缅甸方面同意把为英国军队所侵占的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给中国。

《中缅边界条约》也合理地解决了勐卯三角地的复杂问题,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勐卯三角地所保持的“永租”关系,中国方面同意把这一地区移交给缅甸;作为交换,并照顾到历史关系和部落的完整,缅甸方面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两国政府换文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的辖区划归中国。在条约中,中国政府根据一贯反对外国特权和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政策,正式放弃1941年中英两国政府换文规定的中国参加经营缅甸炉房矿产企业的权利。

中缅两国总理互致照会,对于边界居民的细节问题达成谅解。双方相互协议:一方移交给另一方的地区的居民,应该被确认为所属一方的居民,如该居民有异议,可在一年内声明选择原来一方的国籍,并在两年内迁入原来一方境内居住;关于边界耕地问题,确定不再发展新的过界耕种土地,现有的过界耕种现象,双方政府应在3年内逐步加以消除。换文还规定,双方边境地方官员举行会晤,解决边境上发生的地方性问题。

中缅边界问题的和平、合理解决,成为亚洲各国人民和睦相处的榜样。但中缅双方政府都担心中缅边境勘界问题能否顺利进行,因为国民党残军在中缅边境地区的缅方已侵占了相当于几个台湾的领地。

解放初期,国民党残兵逃到缅甸,在中缅边境地区制造事端

中缅联合勘界,为何还要警卫作战?这是由国民党残军霸占缅甸边境领土引起的。

1950年初,在人民解放军的穷追猛打下,国民党第八军二三七师七○九团800余名残兵,在团长李国辉带领下,从云南逃到缅甸鸦片产地“金三角”地区。4月20日,他们走出森林,来到缅甸东部大其力市的小孟棒,在那里,遇到了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的600余人。

同为天涯沦落人,二七八团副团长谭忠与李国辉商量,同台湾联系,请示今后的去向,并请求物资和装备援助。好不容易把损坏的电台修理好,终于同台湾联系上了。但上司的回电却使他们寒了心:“你部自谋出路。”

面对冷冰冰的回电,李国辉和谭忠谋划不回台湾了,立足“金三角”,谋求发展。李国辉和谭忠拉起队伍,名曰“复兴部队”。他们把部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开荒种地,伐木造屋;另一部分进行山地战训练;还有一部分投入马帮运输,从事鸦片生意。很快,千余人的队伍增至3000余人。

此时,缅甸政府要全歼侵占其国土的国民党“复兴部队”。6月16日晨,缅军发动进攻。“复兴部队”抵住了缅军进攻,打退近万余人的缅甸正规军,夺回孟果,并一举攻占大其力市,缅军惨败。

很快,缅甸政府的照会来了,答应“复兴部队”可以在缅甸境内滞留,但必须撤离大其力及公路沿线,并要以华侨代表换回缅军俘虏。

“复兴部队”战胜的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惊喜异常,中缅边界竟然还有如此能打的“国军”。他立即召见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命他赴“金三角”统率旧部。

1951年2月,李弥来到缅甸“复兴部队”指挥部,慰问安抚旧部,将“复兴部队”更名为“云南反共救国军”,从台湾空投武器装备和给养。之后,台湾又派800名军官及情报人员到缅北充实李弥部队。到1953年1月,李弥部队已扩充到1.8万余人,编制为一个总部、一个指挥部、4个军区、3个师、12个纵队,活动区域甚至比台湾还大好几倍。

缅甸政府难以容忍国土被异国军队长期盘踞,后来又组织了几次围剿,但均以失败告终。无奈,只有向联合国控诉“中华民国”及其后台支持者美国的罪行。东南亚各国联合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纷纷谴责台湾当局和美国侵犯缅甸主权的行径。

中缅两军携手围剿残敌

1960年10月,中缅边界问题最终和平解决,中缅开始联合勘界。正在这时,缅甸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联合围剿国民党残军的请求。

其实,缅甸方面早在围剿国民党残军受挫后就想请中国边防军帮忙。从1957年始,缅甸边防军就几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国边防部队进入缅甸境内协助他们打击国民党残军,但跨越国界的军事行动不是边防部队能作主的,只能等待双方最高决策层的决断。

中国政府对盘踞在缅甸的国民党残军也并非无动于衷。早在1959年5月,毛主席在一份“关于蒋介石接见在缅国民党残军总指挥,令其准备窜扰云南”的情报上,批示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黄克诚:引起警惕,准备应付可能的变乱;军委亦应派员去云南布置对策。毛主席批示后,中央和军委对盘踞缅甸“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高度警惕,并制定了应急方案。

1960年4月,周恩来结束对缅甸的访问后,在昆明听取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汇报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情况时指出,缅甸国会批准了刚刚签订的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依此协定,两国将共同勘定边界,而勘界过程中可能会遭到国民党残军骚扰,要早有准备。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就对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在谈到勘界的警卫问题时,缅甸政府明确提出请求中国政府给予援助,双方协商了中缅携手打击缅方境内国民党残军的问题。

1960年11月初,总参和云南省军区组成的军方代表与缅军代表举行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问题专门小组会议。4日,双方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的协议,明确规定:对盘踞在第四勘察队工作地段,对勘察、竖桩工作有威胁的国民党残军,由中缅双方部队共同负责加以捕歼清除。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根据需要,中方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除残军的行动,双方应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下旬左右。

协议签订后,昆明军区拟制了警卫作战方案,以3个战群22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16个据点。然后,将此方案送中央军委、总参审议。

毛主席、周总理对此高度关注,几位老帅和总参谋长罗瑞卿先后参加了作战方案的审议。

毛主席、周总理关注的重点是出境作战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引起惊恐和不安?会不会以为中国借口打击国民党残军,炫耀武力?因此力求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范围用红线标出。

在作战方案审议过程中,中央军委和总参确定了国民党残军设在孟瓦、孟育、踏板卖等地的据点为重点打击对象,还拟订了重点捕歼的敌人6名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后来形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红线内作战;第二阶段是越过红线为缅甸国防军解围。

1960年11月21日晚,第一阶段的战斗打响。人民解放军22支突击队迅速向残军16个据点移动。据侦察,总参要求重点捕歼的敌人军、师级军官,有5名在红线附近。

按预定计划,战斗应该在22日凌晨6时30分打响。但这场对解放军来说十分陌生的山地丛林战,却没能全按计划行事。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时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时50分才交火。

由于解放军的扑击行动出其不意,16个扑击点只有两个扑空,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守敌,敌第一军第二师师长蒙宝业被击毙。5时40分打响的曼俄乃战斗,虽据点扑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敌第四军第五师师长李泰。

残军不敢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退到红线区域外。解放军由于有不能越过红线作战的命令,只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

直到1961年春,缅甸军才开始实施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缅军调集了9个营约1万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国民党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号称“丛林游击战专家”,他采用“引蛇出洞,将缅军诱入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击”的战法,为瓦解缅军的攻势,先佯装节节败退。缅军落入了柳元麟的圈套,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间。远程大炮难施威力,飞机的战术动作受到限制,缅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时,陈毅正在缅甸访问。缅方提出,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陈毅报告给国内。19日,缅方得到来自北京的回复: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

1月21日下午,缅军方代表飞抵设在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部,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的梦百了、江拉重要据点,打掉残军的第三、第五两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被困缅军。

缅方的要求被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此进行研究。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亏,受蒋残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甸方面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边部队抓紧准备。”

在罗瑞卿的意见报中央定夺的同时,昆明军区接到了罗瑞卿的部署:“按照缅方提供的情况准备,敌约4000,我们使用8个营、两个便衣队。梦百了两个营两个便衣队,梦百了以西两个营,索永两个营,重点是梦百了。”

22日凌晨3时,昆明军区接到作战部转达的罗瑞卿指示:“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缅军作战,但需要时间准备一下,我军尽量迅速出动。请缅军在芒林、王南昆咬住敌人,以待我军南下配合歼灭之。”当天下午,周总理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作战计划。15时,罗瑞卿要作战部通知昆明军区,争取25日打响战斗。

自2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不如第一阶段顺利。因为对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山林阻滞了奔袭速度,而残军具有丛林战的经验,地形又熟,占了一些优势,解放军的伤亡人数比第一阶段要多些。

经受了解放军第一次打击的残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定了遇解放军攻击即逃,在逃中顽抗,以顽抗掩护逃脱,如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的“保山计划”。因此,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被困的缅甸国防军转危为安。

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解放军共歼敌740人,击毙敌师长两名,活捉敌副师长1名,捣毁了逃缅国民党残军经营了10多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缅边境勘界任务完成后,使近百年未能解决的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国民党残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中缅边境地区出现了和平安宁的景象,两国人民迎来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新时代。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