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青海频道
贺勇 乔栋
8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青海分社文章《夏日高原放牧记》。记者深入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对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体验式采访报道。文章刊登后,引发各方反响,其中,AI看后“迫不及待”,它根据文章的文字内容,“绘”出了视频画面。让我们一起跟着原文,来欣赏一下AI“画作”:
“我当时说,我的家乡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从骑马放牧,到后来骑摩托车放牧,再到现在有的人家用上了无人机放牧,我的家乡更现代化了。”忆起那一天,尼东拉毛依然激动。
AI生成,非现场图。 AI训练:万能
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大渡河源头的班玛县,平均海拔4000米。日前,记者前往班玛县江日堂乡,去尼东拉毛家做客。
一大早,阳光洒满绿野,云雾挂在山间。顺着新铺的道路驱车直上山腰,透过车窗,远处的牧居炊烟袅袅。转眼间,尼东拉毛叔叔家的“夏窝子”(牧民在夏季草场的固定住所)到了。
AI生成,非现场图。 AI训练:胡琳
叔叔名叫相求,负责一大家子牦牛的集体放养。这会儿,相求正和妻子忙着照顾牦牛,“我们兄弟3人总共有50多头牦牛。夏天就在草山高处放牧,冬天转到河谷的‘冬窝子’。”
AI生成,非现场图。 AI训练:万能
过去,俄特也是放牧为生。9年前,他放下牧鞭,将10多头牦牛交给弟弟集中管理,全职担任了生态巡护员,加上其他生产性收入,每年能赚7万多元。
夏日的阳光,把兄弟俩的身影拉长。高原上,牧草青,牦牛壮……
AI生成,非现场图。 AI训练:万能
策划:贺勇
监制:乔栋
AI训练:万能、胡琳
出品: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
鸣谢:人民网社交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