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不是决策,是别人的人生:十位名校长的两难时刻

蒲公英智库 2024-02-29 17:52:25

决策,是学校管理者频率最高的行为,也是领导学校发展的基本手段。能不能用好这项权力,是校长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第二十条》电影中,韩明检察官说:“司法工作不仅是一场关乎司法判决的正义较量,更是一场叩问良心的真理之战。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其实教育亦如此。作为校长,他们在某个时刻所做出的判断与选择,往往关系着一个人、一群人的人生。来看看这十位国内基础教育界的知名校长,在面对两难时刻,曾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发生家校矛盾时,

永远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一位家长通过微信群的照片,发现自家小孩手臂上有淤青(玩滑滑梯碰到了器械),连夜赶到学校,班主任和副校长耐心解释了两个小时,还是不依不饶。

我打开照片看了看,不严重,不算受伤。到了会议室后,先听了家长介绍情况,再请班主任和副校长回去休息,特意把两位送到楼梯口,向她们道辛苦。回到会议室,我问家长看过孩子了吗?说还没有。已是夜里十多点,我们找到孩子寝室,悄悄用手电筒照着看,其实半天过去了,淤青都看不太出来了。

回到会议室,家长说了心里话:“我们向班主任反映情况,她竟然让孩子录视频说是自己不小心碰的。这是推脱责任。”

我说:“不管什么原因,都是学校的管理责任。明早我们就送孩子去检查,如果受伤了,学校负责治疗和照护。具体什么情况,等检查结果出来再定,请家长到学校客房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家长说,刚去看了孩子,受伤是没有的,就不去检查了,希望班主任多关心孩子。

我的体会是:发生家校矛盾,首先,永远把学生摆在第一位,这是双方的最大公约数;第二,校长要有保护老师的意识,不要让他们顶到最前头;第三,只要不是实质性的紧迫性问题,适当拖延一下最终的处理结论,不失为一个办法。

是“躲进小楼成一统”,

还是“迎接春夏与秋冬”?

陈刚(天府第七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2021年1月7日,成都下了一场大雪。1月8日早晨六点多,我上班途中看到漫山遍野的积雪,心想,南方人难得遇见如此漂亮的雪景,何不组织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赏雪呢?

到了学校,我决定做一件“疯狂”的事——全校停课,我和老师一道,带着孩子们走出学校,到旁边天府公园的雪地里尽情撒欢。部分老师担心教学进度,我跟他们说:“书可以慢慢读,雪很快就融化了”!课可以暂时放一放,到野地里装一口袋雪,欢欢喜喜打一场雪仗。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教育有温度,课堂无边界。

诗人蒋勋说:“美不应该是知识,它应该是你身体里很多很多的感觉。” 要想发现和感受美,就要唤醒自己的身体系统,用听觉、触觉、味觉、视觉,去感知自己和整个世界,去找回生活里的恬静和安适,去寻觅生命的意义。

我们应该有一种系统性对孩子感知力的培养,带着学生走入自然之中,去看见色彩、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去感受风吹在皮肤上的温度,抚摸一片叶子的触感,在很热的夏天细嗅午后暴雨的气味……

有了感知力,有了和外部的这种独特信息的交换,才能谈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有对知识的辨别力和消化吸收、迁移转化。

把学生当人,有勇气“忍痛割爱”

叶翠微(海亮教育管理集团总校长)

学校生物学科出现了一个好苗子,叫章斐然,高二时参加高三的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拿了一等奖。当时,北京大学承诺他可以进国家集训队,清华大学则答应提前保送。

章斐然自己说:“父母支持提前保送清华大学。”于是我和主教练商量,主教练脱口而出:“根据《浙江省高中学生保送管理条例》,他不符合被提前保送的条件。这个孩子千载难逢,学校又可以多拿一块金牌了!”

在一个很冷的晚上,我在校园值班,九点钟以后,看到生物实验室的灯还开着,便推门而进,发现偌大个实验室就章斐然一人在那读《植物生物学》。看到他在书上写写画画的一些符号,为之一震。我自己就是学生物的,当年读这本书是大学二年级,还是教授领着读的,章斐然才15岁。

一夜未眠。第二天,我请章斐然的父母和他本人来办公室,对他们说,我愿意他提前保送,放弃进国家队。

教育,应该让学生像“人”,把学生当人,使学生做人,让学生成人。不能为了一些当下利益而设置条条框框,要体现学生成长的要求,关键时刻有勇气“忍痛割爱”,走出纠结,走向宁静。

面对孩子的质疑,堵还是疏?

万玮(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总校长)

几名高二学生成立了一个媒体社团,并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大家慢慢发现,这个号经常发一些对学校管理提出质疑的文章。

例如,他们会在校园就一些事项做问卷调查,如食堂餐食、行规检查、教学管理等,然后把问卷结果发表在微信号上。有一天,他们更是登载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的是对宿舍管理的不满,对宿管老师隐隐地有一些非理性言论。

尽管文末注明“不代表编辑观点”,这些文章还是引起很大反响,学校开会讨论 ,校长室的大部分成员表示要解散社团,或者停止公众号运营。面对内部的不同决策意见,我指出学生管理宜疏不宜堵,换位思考,这些孩子的压力更大,未来走出校园,他们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通过坦诚沟通,孩子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偏激,感谢学校的宽容和理解,很快又刊登了一篇观点相反的“读者来信”,在指出宿舍管理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慢慢的,这个媒体社团和他们所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了校园建设的一股积极力量。

刷“题目”,还是刷“视界”?

刘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大课程叫做“知还·去24个乡村”。在做决策之前,我面临三个压力:

一是来自卷面考试评价的压力。既然刷题能立竿见影地获得高分,为什么还要刷“视界”?

二是来自安全的压力。把孩子们放到野外去,自然就存在一定风险。但是,“裤管没有湿过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不能因此就把孩子们束缚了,得让他们听见“野性的呼唤”。

三是来自时间的压力。这个项目,是利用周末带着孩子们去开展实践活动,从学校行政团队,带队的辅导老师团队,以及提供支持性的保障团队,都得集体放弃长达一年的双休。

原本可以不做这个课程的,但是经过价值选择,最终决定付诸实践。一年坚持完以后,今年我们又开启了第二季“知还”,走向更广阔、更延展,更多可能性的空间。

海德格尔说:“人是未经协商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作为教育人,要把孩子抛向怎样的世界?我们选择,把孩子们抛到更复杂、更真实的生活情境、文化情境和思维情境当中去,让他们去思考、实践、建构,去获得更有密度的,更有价值的生活意义。

尼采说:“走出你的洞穴吧,世界如一座花园等待着你。”可惜,很多人看不到这座花园,或迈不出通往花园的脚步……

为了教师的权益,选择打破惯例

陈罡(无锡市新吴区(SK海力士)幸福外国语小学校长)

期末,学校同事拿来一份寒假的教师值班表征询意见。看着这份值班表,我很纠结。一方面,假期安排老师值班,是大多数学校多年的惯例;一方面,老师平时很辛苦,寒暑假应该给他们充足的休息时间。更何况,假期的校园安全可以外包给专业的安保公司,但似乎又跟常规做法不太相符。

经过认真考虑,我最终决定:从2021年起,寒暑假不再安排老师来校值班。

我认为,保障教师的权利是校长的基本义务。按照《教师法》规定,他们可以并必须享受国家规定的带薪休假。这一次深度思考,也引发了若干项的规章制度和制订和调整。

其一,学校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不倡导老师加班。如果确有需要,必须提出申请,经审批后方才可以。并且哪怕只有30分钟,也要依据相关法规支付加班费用。

其二,在每年的预算中,列支一部分固定资金,假期里安排老师们集体的休养和旅行。

其三,我们也倡导家长在不是特别紧急的状况之下,下班后尽量不联系老师,让老师更好地休息,去面对第二天更加重要的工作。

尊重和关爱是可以传递的。我们希望老师尊重和关爱每名学生,就应该同样尊重和关爱每一位老师。即使打破一些惯例,也应该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

管理破局,是用机制撬动

还是靠价值观影响?

庄惠芬(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教育集团成立以后,我们物色了六名骨干到分校交流。结果隔了一个晚上,六位老师都反悔了。有人建议我设计一套机制去撬动。

机制是万能的吗?它撬得动吗?就算撬动了,心头不愿意,效果也不会好。真正的动力是什么?是价值观升级。要让老师成为集团的战略合作者,看到自己的价值实现,看见教育的未来。

我连夜写了一封公开信,谈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组建集团;集团校能给师生和周围百姓带来什么机遇;交流能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成长。

我先给领导班子和中层读了一遍,大家都流下了眼泪,没想到集团化办学意义如此重大,能够引来源头活水,抵达彼此成就的境界,给周边百姓带来“上好学校”的精神满足。大家都表示愿意接受交流。

又给骨干们读了这封信,大家也都表态愿意接受挑战,承担一份责任。最终,我们成功派出了十八人入驻分校,分校也派了十八个人来本部。一年后,分校就在它的百年历史当中第一次获得区素质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如今这所百年老校早已焕然一新。

破局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价值观升级,让老师成为战略合作者,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就学校,成就儿童,成就团队,成就自己。

教师晋升如何取得“最大公约数”?

薛法根(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

实行“岗位晋级”之初,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按教龄长短排名,人人轮得到;有的认为应该按水平高低排名,能者先晋级;还有的认为应该按贡献大小排名,绩优先晋级。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诉求,各有各的理。这是一道选择题,而非一道是非题。

选择题,就交给老师集体讨论,把理由摆在台面上。于是,很多摆不上台面的“私理”就失声了。我们对“岗位晋级”取得了共识:这是一项激励性政策而非福利性政策,不能论资排辈,而是采取“积分制”,就“教龄、水平、贡献”三个方面分别赋分,得分高者晋级。

如何赋分?又是一道选择题。我们仍然在公开讨论中求得和解,表决通过了“积分晋级实施细则”。

本以为万事俱备,谁料想有一位老师质疑“积分晋级方案”的合法性: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的表决结果不能代表全体教师的意见。此话不无道理,于是我们改为全体教师投票表决,最终高票通过了“积分晋级方案”。

由此可见,再难的题也有解。是非题以“教育价值观”为准绳,可以作决断;选择题应以“最大公约数”为依据,兼顾各方利益。唯有坚持原则,心系教师,才能求得“最大公约数”。

“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

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

不恰当的教师业绩评价,常常是搅乱同事关系、破坏校园文化的罪魁祸首。考试分数、备课质量、听课节数、开会次数、考勤结果等......许多时候,这类评价并不能得到老师认可,甚至管理者也感到与老师们的实际表现不符。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这些过分重视指标的带有企业特征的评价并不适合学校。

因此,我们舍弃了这些习以为常的评价方式和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而是通过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分级聘任、双向选择的人事聘任制度。校长只负责聘任中层及以上干部,而包括年级主任在内的中层干部和全体教职工实行双向选择。

聘任是最大的评价。中层干部和教职工双方互相选择的过程,就是双方相互评价的过程。这个评价既综合又具体,事关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聘任制度,代替了许多单项而又无法操作的评价制度,可谓事半功倍。

很多学校有关岗位职责的制度往往占很大比重,但落地效果不好。与其再制定一系列制度去监督如何落地,不如让每个岗位寻找内部客户来得简单。一旦明确了内部客户,客户评价就成为撬动岗位职责落地的杠杆,客户评价就是值得撬动的油门。

是“轻装上阵”还是“负重前行”?

黄莉(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上级行政部门有集团化发展的意识,但集团化发展需要的制度和机制都在探索完善中。这就造成我们办学过程中每走一步都没有经验可循。每走一步都是问题,你很难说哪一个问题更难解决。

这两年,我们集团化办学碰到的一个最大两难问题,是追求符合本地需求的保底均衡,还是追求走向世界的高端前沿?我们兴庆区实验二小有了观湖南校区,北校区、海宝校区、北塔校区、三十小校区后,政府又有意让我们接管了一所生源流出校和一所农村校。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

如果接管,意味着在人员不足、财力不足的基础上,要竭尽全力地去扶持新学校,元气势必受损。有限的优质资源在面对不断扩大的需求时,必然产生稀释,甚至可能影响基本盘的稳定。如果不接,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耕已经探索的领域,行政也不用太消耗,取得的成绩会显而易见。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选择了继续承担使命。

家长和孩子是站在当下的,他们对优质教育有期盼,办好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义务和初心,不能无视他们的需求,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要站在未来,看到困难和希望的相依相生,在行走中动态地解决问题。

责编丨陶小玮

美编丨张天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