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若未牺牲,会授什么军衔?答:最可能被调离部队,不予授衔

历史详说员 2024-11-08 02:19:26

历史上,项英在党内的地位是很高的。1922年他就成了为武汉工人的领袖之一,之后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五卅运动,参与了收回汉口租界和反夏斗寅叛变的斗争。

之后项英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项英还得到了斯大林接见,斯大林送给他一把精美的小手枪。在随后的六届一中全会上,项英当选政治局常委,之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等职务。

1930年底,项英奉命进入中央苏区,担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军委副书记、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34年,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项英作为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留守中央苏区,实际上是中央苏区的一把手。此后,他与陈毅在赣粤边境的油山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这期间,项英对保存革命武装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他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

1937年,项英奉命集结南方八省游击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他在南昌先后接待了闽北的黄道,闽东的叶飞,皖浙赣边的李步新,湘赣边的曾昭铭,闽西的温仰春,浙南的龙跃、余龙贵,向他们了解情况,传达指示,征询意见,最后红军游击队下山集结并接受改编。这是项英在历史上的又一大贡献。此后项英担任新四军副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中央东南分局书记,实际为新四军的“一把手”。

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项英不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中牺牲,他将有机会代替陈毅,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事实上,这种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一般认为:在新四军成立后,项英由于受到王明错误的影响,对于在抗战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认识不足,对向敌后发展的精神领悟不够透彻,使得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前长期得不到迅速的发展,这时项英在37年后所犯的一个影响重大的错误。

项英受王明影响在哪里呢?1937年底王明从苏联回国后,严格遵守斯大林的旨意,认为只有国民党才能脱出日军,让日军无力进攻苏联。所以他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战线”的口号,认为共产党应该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抗日。这和毛主席坚持的“独立自主”,“敌后发展”的战略是严重冲突的。

刘源在《梦回万里,卫黄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一书中指出:当时王明在长江局大力推行“两个一切”,跟着国民党走,不许建立独立政权等。项英负责将坚持在八省十四区的游击队收拢,组建新四军,自然完全听信并执行了王明的主张。以至于在那段时间,华北的工作“轰轰烈烈”,华中的情况却是“冷冷清清”,形成了鲜明对照。

1937年10月1日,中央致电张云逸等指出:“项英同志似还不明白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性原则,似还更不明白不应无条件集中而应保持南方战略支点的原则。他在南昌的做法带有危险性。”类似批评项英不懂“独立自主”的电报还有不少。

在1938年9月到11月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驳斥了王明的错误理念,确定了全党独立自主的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和政策,“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这是党史和军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被毛主席称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一次会议。

这次重要的会议,项英也参加了,但他只参加了前一半,中途就离开了。而前半段会议的议程,王明的错误还未被彻底指出。少奇同志之子刘源认为,项英是带着王明的错误影响回到新四军的,之后他继续反对“招兵买马”,不许建立根据地,怕产生摩擦,刺激国民党……为了维持这种表面上并不牢靠的团结,束手束脚,畏手畏脚,不敢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生死安危寄托于敌人的仁慈上,其结果就是新四军在此后长期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还经历了皖南事变这样的重大损失。

当时在新四军工作的徐海东大将后来回忆,当时他从延安南下后,按照中央的精神,很快将所部由几百人扩充到了两三千官兵,却遭到了项英的严厉批评,要求他实行“精兵主义”,把他的部队看砍到了不足千人。这种自断臂膀的做法引起了徐海东很大的不满。

胡乔木也认为,1941年皖南事变前,项英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央的‘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持有异议”,故对皖南部队的转移迟疑不决。胡乔木指出:“皖南事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中央在事变发生后,对项英、袁国平的批评基本上是对的。当然,打是会打的,如果处理好些,不至于有那样大的损失。”(《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皖南事变后,中央派出少奇同志南下,重建新四军军部,担任华中局书记、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少奇同志到任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分析敌我情况,明确战略方向,批判“两个一切”口号,提出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根据地,敢于“反摩擦”等重要方针。

少奇同志指出:“必须独立去发展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去组织游击队、自卫队和民众,不必等待任何人的允许,不必与任何人商定所谓共同纲领……”他的这些工作,解放了大家的思想,使得新四军的工作迎来了焕然一新的局面。

在此之后,新四军迎来了它历史上发展最迅速、最有成效的一段时期。徐海东大将说,在少奇同志的领导下,他的部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扩张到了5000人。

查阅数据可知,1937年底新四军成立之初,大约有一万多人,到1941年初皖南事变前,发展到了9万。而从1941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1万余人,民兵、人民自卫武装发展到96万余人。前后对比成绩相差还是很大的。胡乔木认为:“少奇同志到华中发展新四军和开辟根据地的工作成绩显著,与项英领导的皖南形成了鲜明对照的两种局面。”(《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1942年以后整风运动,是对王明错误的一次彻底肃清,如果项英没有在一年前牺牲,他大概率会因为他在过去工作中的一些错误遭到组织的批评。不可否认,项英是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生活简朴,军容整齐,平易近人,能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后来很多新四军老战士回忆起项英,对他都充满赞美之词,但实事求是地说,他可能并不适合在军队中领导工作。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2 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