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奶奶卖金戒指给我买钢琴,如今我教钢琴的女儿也有琴行

念之随心生活 2024-11-20 18:06:35

1984年的通化,一个寒冷的冬天。李芷若放学回家,路过邻居家时听见了悠扬的钢琴声。她停下脚步,踮起脚尖向窗内望去。那是一架老式立式钢琴,邻居家的姐姐正在练习《土耳其进行曲》。

“芷若,回来啦!”张翠兰看见孙女站在路边发呆,赶紧喊她。“奶奶,我想学钢琴。”芷若拉着奶奶的手说。张翠兰看着孙女闪亮的眼睛,默默点头。

晚饭时,芷若小心翼翼地提出想学钢琴。父亲李建国放下筷子:“一台钢琴就要三千多,咱家哪来那么多钱?”母亲王秀梅也说:“而且学琴费用也不少,还是好好读书吧。”

张翠兰看着低头不语的孙女,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有过的梦想。那天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手指不自觉地摸着那枚陪伴了她四十多年的金戒指。

第二天一早,张翠兰趁儿子儿媳上班,带着芷若去了当铺。“奶奶,您的戒指。。。”芷若看着柜台里称重的金戒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傻孩子,奶奶早就不戴这个了,压箱底多少年了。”张翠兰笑着摸摸孙女的头。

三千块钱,在1984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们在二手乐器店找到了一架日本二手立式钢琴,黑漆有些掉了,但琴声清亮。

钢琴运回家那天,李建国夫妇又惊又气。“妈,您怎么能卖了戒指呢?”王秀梅心疼地说。张翠兰笑着说:“那戒指戴着也是摆设,现在能让孩子学琴,不是更好?”

从此,李芷若的生活里多了一件事:练琴。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在钢琴前坐上两个小时。邻居们时常能听见断断续续的琴声和反复练习的音阶。

张翠兰总是坐在一旁织毛衣,看着孙女专注的侧脸。有时琴声会戛然而止,芷若会趴在琴键上小声啜泣:“奶奶,我是不是太笨了?”张翠兰放下毛衣,轻轻拍着孙女的背:“慢慢来,世上哪有一蹴而就的事?”

1986年的春天,芷若开始准备音乐学院的考试。那段时间,她每天练琴到深夜。父母虽然还是不太赞同,但看到女儿的努力,也渐渐不再反对。

张翠兰却在这时住院了。医生说是肺部感染,但她坚持不让告诉芷若。“让孩子安心准备考试。”她对儿子说。每次芷若问起奶奶去哪了,李建国都说她去串门了。

考试那天,张翠兰强撑着身子去送孙女。看着芷若走进考场,她在门外念叨着:“一定要考上啊。。。”

结果出来那天,全家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芷若被沈阳音乐学院录取了。张翠兰笑着流泪:“值了,都值了。”

大学期间,芷若遇到了陈明远。他是小提琴系的助教,经常能听到芷若练琴。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合奏了一首《梁祝》,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故事。

1996年,两人结婚后开了第一家琴行。取名“翠兰琴行”,为的就是纪念奶奶。开业那天,年迈的张翠兰坐在那架老钢琴前,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琴键。

2000年,女儿陈悦然出生。张翠兰总是哼着童谣给重孙女听,期待着她长大后也能坐在钢琴前。

2003年冬天,张翠兰病重。临终前,她拉着芷若的手说:“要教好悦然。。。”芷若点头落泪:“您放心。”

悦然果然继承了母亲的音乐天赋。十岁那年,她在那架老钢琴上弹奏出了《土耳其进行曲》,就像当年邻居家的姐姐一样。

2020年,留学归来的悦然接手了琴行。在她的经营下,翠兰琴行开了连锁店。但那架老钢琴始终放在最初的店里,成了三代人的见证。

2024年春天,李芷若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张翠兰戴着那枚金戒指,笑得那样灿烂。

此时的翠兰琴行已经成为本地最大的琴行,每天都有莘莘学子在这里追逐着音乐梦想。那架老钢琴虽然不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却依然静静地守候着这个家族的故事。

奶奶的金戒指早已不知去向,但那份沉甸甸的期望,是否已经实现?如果奶奶知道她当年的决定,造就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音乐梦,她会后悔吗?又有多少人和奶奶一样,在寒冷的年代里,用一个小小的决定,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