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清朝唯一被凌迟处死的藩王

佳霖谈历史 2024-12-09 03:19:54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

大学士明珠上奏说:“靖南王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凌迟处死。

取人性命,三尺白绫足矣。

耿精忠好歹也是王爷,还娶了康熙的堂姐。

康熙为何就不能给这位堂姐夫留个全尸呢?

只能说,耿精忠是咎由自取,充分诠释了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

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督师辽东,处死毛文龙。

毛文龙死后,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感到非常心寒,遂投奔了山东登莱巡抚孙元化。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后金军攻大凌河城,祖大寿受困城内。孙元化命孔有德率八百骑兵赶赴前线增援。

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人素来不和,沿途市镇皆闭门罢市,士兵苦不堪言。

一怒之下,士兵哗变。

孔有德无力安抚,又觉得自己肯定也得受牵连,便索性也反了,率军回师登州。

当时,耿仲明在登州城内。

而耿仲明与孔有德是同乡,关系相当亲密。

于是在耿仲明的接应下,孔有德攻破登州。俘虏守军六千、援兵千人、马三千匹、饷银十万两、红夷大炮二十馀位,西洋炮三百位。

得知登州之乱,明廷派大军围剿。

孔有德、耿仲明等顽抗一年有余,终是力不能支。只好弃城上船,狼狈逃到关外,投降了后金。

由于孔、耿二人带来了后金急需的舰队、红夷大炮及匠人,因而皇太极对他们极为重视。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册封孔有德为恭顺王,封耿仲明为怀顺王。

一同册封的还有明朝另一位降将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

因为封号中都带有“顺”字,所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也被称为“三顺王”。

此后,“三顺王”冲锋陷阵,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降清,受封平西王。

清初异姓王爷增加到四位。

五年后,清廷命吴三桂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

同时,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令其出征广西;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改封尚可喜为平南王,令二人征讨广东。

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率军收复湖南大部后,南下直趋广西首府桂林。

孔有德率军迎战,被打得大败,自刎而死。

由于孔有德没儿子,定南王撤封。

清初四藩也因此变成三藩。

孔有德自杀时,耿仲明已经坟头长草了。

什么情况?

话说耿仲明与尚可喜领命征讨广东,正准备大显身手时,刑部上了一道奏折,称耿仲明的部将陈绍宗触犯“逃人法”,论罪应当处死。

所谓“逃人”,就是不堪压迫,从旗人那里逃走的奴隶。

为维护旗人利益,清廷对这些逃跑的奴隶和私藏奴隶的人,处罚极重。

摄政王多尔衮指示耿仲明自查,看看有多少随征将士私自藏匿逃人。

耿仲明查到了三百余人,旋即上书请罪。

大臣们一番商议,认为耿仲明管教下属不严,应该处分。

不过,处死未免太过分了,可以削去其爵位,以儆效尤。

多尔衮觉得屁大点事,不必赶尽杀绝,便决定宽大处理。

然而,朝廷的处理诏书还没到,耿仲明就在江西自杀了。

既然事不大,为什么耿仲明要自杀呢?

心不安呗。

耿仲明早年就投降过后金。后来见毛文龙在皮岛混得风生水起,又转投毛文龙。

也就是说,耿仲明随孔有德降清,属于“二进宫”。

这段经历让他一直惴惴不安,担心被清算。

然后又遇上这档子事,终于是压力过载,自我了断。

耿仲明死后,多尔衮说他不是令终,不予赐祭,亦不允袭爵。

直到顺治帝亲政,才允许其子耿继茂承袭靖南王爵位。

耿继茂袭爵后,一面继续为清朝冲锋陷阵,一面把三个儿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送到北京做人质。

顺治为了拉拢耿氏,又是封爵,又是联姻,给足了哥仨面子。

其中,耿精忠被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娶了顺治的大哥、肃亲王豪格的女儿。

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鉴于郑成功占据金门岛,屡攻闽浙,清廷命耿继茂移镇福建,对付郑氏。

康熙十年(1671)正月,耿继茂病重。

临终前,耿继茂上书,请求调耿精忠到福州代理藩务。

康熙准奏。

不久,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他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则仍留在京城做人质。

耿精忠跟他爷爷耿继茂一样,既不忠于明朝,也不忠于清朝。只看重利益。

但他这个人,重小利而无远谋,目光短浅。所谓重利,不过也是追求眼前利益罢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主动申请告老还乡,并恳求朝廷允许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

此前因为八旗兵力不足,皇太极和多尔衮给予明朝降将异常优渥的待遇。

像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样级别的将领投过去,封王爵!

哪怕是普通士兵,也能分到一个老婆,牛羊驴等牲畜若干头。

顺治亲政后,更是大方,给予三藩不少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就拿吴三桂来说。

当时云南、贵州的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地方财政收入,朝廷一枚铜板都得不到,全都进了吴三桂的腰包。

吴三桂不仅有钱,还有推举官员的权力。

据《皇清奏议》记载,顺治和康熙前期,吴三桂推举的官员,遍布西南各省。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

耿精忠和尚可喜控制下的福建、广东。以及孔有德死后,其女婿孙延龄控制的广西,也是如此。

见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俨然变成三个独立王国,康熙坐立不安。

于是趁着尚可喜打报告退休,康熙顺水推舟,以广东已经平定为由,驳回了尚之信留镇广东的请求,并令尚可喜率全族迁到海城。所属官兵暂留广州府,交由广东提督管辖。

同年七月,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康熙有意撤藩,主动疏请撤兵,借以试探朝廷意旨。

这时候,朝中诸王、大臣分为两派。

索额图、图海等人认为削藩不可操之过急,建议等吴三桂死后再做计议。

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等,主张立即削藩。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索额图等人的建议显然更稳妥。

但康熙态度坚决,又认为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耿精忠的两个弟弟留在京城做人质,谅他们也不敢造次。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皇帝下了决心,群臣也不再争论。

另一边,朝廷不日就将撤藩,尚可喜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他已年逾七旬,没几天可活的了。撤藩就撤藩吧。

吴三桂则很尴尬。

一来,他当年冒着千夫所指,勒死永历帝,就是希望获得世镇一方的特权。

顺治活着时,虽然没有明说可行,但也没说不行。

怎料康熙一上来就翻脸不认人,让吴三桂沦为世人眼中的笑柄。

二来,朝廷削藩,不仅是针对吴三桂,还针对其麾下的十几万人马。

这些骄兵悍将在云南捧着铁饭碗,吃喝不愁。

而康熙执意削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不活这么多人。

倘若移藩至关外,失去根据地。朝廷又削减编制,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不可能像尚可喜那样,拍拍屁股就走人。

他没有退路。

要么主动一点,带领属下造反。

要么被属下裹挟造反。

吴三桂唯有造反一条路可选,那耿精忠呢?

耿精忠的处境类似,他麾下也有一帮不想失去编制的骄兵悍将。

但他并非没有选择。

因为对于耿精忠而言,冒险造反的回报太小了。

试想,吴三桂赢了,容得下他这个异姓藩王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容得下,他耿精忠不还是一个藩王吗?

用今天的话说,拿十亿资金创业,失败了倾家荡产,成功了保本。

这生意没搞头啊!

耿精忠的老妈周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劝其静观其变,别跟吴三桂沆瀣一气。

只要不入局,就能讨价还价,争取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利益最大化。

但耿精忠不听,把周氏活活气死了。

当然,耿精忠并非个例。

尚之信、孙延龄,跟他一个德性。

他们这些生来就富贵的二代,普遍不懂政治规矩,也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最后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各地党羽纷纷响应,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软禁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

得知耿精忠叛乱,耿昭忠、耿聚忠吓尿了。

二人深知解释已经没有意义,只好置之死地而后生,主动向康熙请罪。

康熙从大局考虑,没有怪罪,令哥俩在家待命。又派人面劝耿精忠,表示只要改过自新,剿灭郑经,耿氏可以继续在福建称王称霸。

相比之下,吴应熊就没有这么好命了。

同年四月十三日,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被处以绞刑。

康熙的这一区别对待,意图很明显。

吴三桂没有拉拢的必要,往死里整就行了。耿精忠还可以招抚。

不过,此时的耿精忠因为连陷浙江数城,还派兵攻打安徽、江西,队伍扩大到十余万人,气焰十分嚣张,根本不理会朝廷的招抚。

见此情形,康熙任命康亲王杰书为征南大将军,南下浙江,讨伐耿精忠。

九月,清军抵达浙江金华。

这时,耿军攻占温州、处州,耿精忠派部将徐尚朝率五万人进犯金华。

杰书命令都统巴雅尔、副都统玛哈达迎击徐尚朝。

两军一交战,耿军大败,折损两万人马。

十二月,徐尚朝不甘失败,率马步兵三万人、土寇二万,再攻金华。

二番战,耿军再败,又折损两万余人。

浙江战场连战连败的同时,耿精忠的后院还起火了。

点这把火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盟友”郑经。

起兵之前,耿精忠考虑到吴三桂离得太远,郑经近在咫尺,便主动示好。希望郑经能出兵声援自己。

作为回报,耿精忠将福建沿海的所有战船,以及漳州、泉州两地,送给郑经。

这天大的好处,郑经没道理拒绝,两家遂结盟。

可结盟不久,耿精忠因为战果远超预期,飘了,不仅没有履行盟约,还重启海禁,断绝了与郑经的往来。

郑经大怒,亲率水师进攻福建沿海,攻占漳州、泉州、金门等地。

耿精忠也大怒,郑经区区岛主,也敢与老子争锋。

于是,耿精忠一面与清军激战,一面与郑经死磕。

得知消息,吴三桂颇感无语,派人携带手书撮合耿精忠和郑经。

吴三桂毕竟还是有面子的。

经过撮合,耿、郑同意罢兵停战。

但梁子已经结下,两家很难再合作。

不久后,郑经又派兵抄耿精忠的后院。

耿精忠盛怒之下,将攻略江西的兵马全部调回福建,打算和郑经大干一场!

康熙得知耿精忠的窘境,催促杰书尽快进军:“你驻守金华,马上就接近两年了,叛军什么时候才能剿灭啊?你应该马上就去进剿!”

这话说的很重,杰书不敢怠慢。

康熙十五年(1676年)初,杰书率军从金华转移到衢州。

耿精忠派麾下大将马九玉前去应战。

马九玉有两把刷子,知道硬拼不是对手,便在江山县大溪滩设下埋伏。

待清军发动攻势时,耿军伏兵四起。

但杰书很勇,尽管被伏击,仍然谈笑自若。

见主将不慌,各路清军很快稳定下来,奋力攻击。

是役,耿军再遭重挫,清军顺势攻克江山,进而克复常山,逼近仙霞关。

仙霞关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这里要是再守不住,清军便可长驱直入福建。

耿精忠到底历练不足,遇到这种情况,不知所措。

同年七月,仙霞关失守。

杰书一鼓作气,挥军直取建阳,随即平定建宁、延平二府。

事已至此,耿精忠大势已去。

康熙为了加速战争进程,命杰书“以时事晓谕耿精忠早降”。

杰书旋即写信给耿精忠:“与其被杀,不如率众归降,仍受王爵,可保百万生灵。而且郑经和你有仇,你应该跟咱们一起进剿郑经!”

耿精忠见信,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擦屁股。

他杀掉了一直被囚禁,知道太多秘密的范承谟。

第二件事,跑路,准备率水师外逃。

耿精忠这时还打着小算盘:只要兵马在手,还可以跟康熙讨价还价。

不料,其亲信徐文焕早已暗投清军,设计诓住了耿精忠,不让出城。

无奈之下,耿精忠只得袒身露体,剃发待罪,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

康熙“言而有信”,仍留耿精忠的靖南王爵,令他率军征剿郑经,将功赎罪。

耿精忠原本与郑经就有仇,现在为了赎罪,自然是玩命猛攻郑经。

郑经被耿精忠和清军一通削,脑瓜子嗡嗡的,只得在虚晃一枪后,溜回岛上。

打退郑经,耿精忠将功赎罪,看起来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他仍不失封侯之位。

但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想要将功赎罪的人,不止耿精忠。

他手下一帮文臣武将,也想图功赎罪。

那这帮人要怎样才能立功呢?

最简单的办法显然是告状,上折子参耿精忠,拿他做垫脚石。

不久,有人暗中告发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

耿昭忠、耿聚忠也趁机踩上一脚,生怕耿精忠不死。

在康熙看来,耿精忠造反,肯定要严惩,否则怎么震慑宵小之辈?

不过,由于清军这时与吴军在湖南陷入拉锯战,情况尚不明朗。

康熙不想再生事端,便将所有弹劾耿精忠的奏折“留中未发”。

另一边,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打破僵持,决定称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

称帝之后,吴三桂下令全线反击。

同年六月,吴军在湖南永兴大败清军,击毙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打退了清军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领的援军。

一场大胜后,吴三桂计划南下广东,先解决南线清军,然后再回身击垮北面之清军。

但还没等计划落实,吴三桂就突然病死了。

吴三桂病死,吴军各部只能退兵。反攻计划不了了之。

而没了吴三桂的牵制,康熙对耿精忠也就不必再客气。

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杰书找到耿精忠,劝他主动一点,自请入京。

耿精忠很明白,吴军败局已定,自己就是砧板上的肉,与其心存侥幸,还不如主动一点。便离开福州,前往北京。

此时的康熙,政治手腕逐渐成熟。

尽管整死耿精忠,也就是一纸诏令的事。

但为了不生事端,康熙还是做了周密部署。

首先,康熙派耿聚忠到福州处理善后事宜,又让马九玉统领耿部人马。避免这帮人因为耿精忠进京,心神不宁,狗急跳墙。

随后,当诸王、大臣在朝堂上历数耿精忠的罪责,主张将其凌迟处死时,康熙并未采纳。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攻克昆明,三藩之乱终告平定。康熙才采纳明珠的上奏,将耿精忠等人凌迟处死。

由于康熙的拖延策略,耿精忠始终心存侥幸。

可事实上,当他在浙江战场被杰书击败后,基本就死定了。

他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无非是死得体面点,保证家眷不受牵连。

耿精忠被诛后,其家属得到妥善安置,被编为五佐领(一佐领统辖两三百人),隶属汉军正黄旗。

他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由于表现良好,未受牵连,均是善终。死后还被赐予谥号。

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要求重点培养点汉军旗人,将尚可喜家族、耿仲明家族、石翰家族、李永芳家族、佟氏家族、祖大寿家族、蔡毓荣家族、王世选家族,定为“汉军八大家”。

这待遇,比起被销户的吴三桂,那是相当不错了。

1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