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车队》,换一种方式打开党史故事

传媒1号 2024-04-19 23:40:08

100年前的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国民革命的火种正是从这里兴起直至遍地燎原。1924年,在这片热土上,孕育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的前身——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也以此为起点,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序幕,开启了党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光荣征程。

广州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纪录片《铁甲车队》,以寻根溯源的影像叙事和用心用情的创新演绎,首次揭开了这支传奇队伍隐没于历史的神秘面纱,以“纪实+演绎”的独特打开方式,引领观众走进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清晰完整地再现这段峥嵘历史,用浓墨重彩的答卷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倾情献礼,也为党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创新贡献了更具时代气象的新思考新路径。

填补空白,于历史切片中探寻铁血征程

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犹如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奋起的光辉历史。在题材富于思想性、历史性和叙事性的艺术魅力之中,激荡起崇高的情感和共鸣的力量。

当下,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已经步入了内容更新、手法更新、表现形式更新的阶段。如何在此类重大内容上进行创新?一方面,是以探索的目光发现发掘出更加新鲜的历史题材。另一方面,则是在创作视角、开掘手法、故事讲述角度及影视呈现上找到新的触达点。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广州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铁甲车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片由广州台全媒体传播中心李林导演工作室花两年时间精心打造而成,在为观众呈现新的感动与思考同时,也为党史、军史的研究提供了寻根溯源、不忘初心的宝贵影像资源。作品以车队成立到改编前短短一年为时间轴,以铁甲车队经历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主线,将周恩来、廖乾五、徐成章、周士第等早期共产党人在广州探索成立军事武装、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支车队因为组建时间早,存在期短,一直以来都是革命历史作品中鲜有涉及的空白地带。但在李林导演团队的多地走访、深度调研中,关于这支特殊队伍的惊心动魄的光辉历程渐渐浮出水面:一支隶属于大元帅府,拥有国民党部队的正式番号的部队,为何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在全队不过100余人的情形下,它以何成为了当时广东武器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它存在的时间仅仅1年,却是如何在支援广宁农运、第一次东征、讨伐杨刘、省港大罢工、封锁香港等众多重大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顺着纪录片的线索足迹,在极富电影感的条分缕析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铁军在革命熔炉中被锻造被磨砺的心灵史、成长史,更是那个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宏大英雄时代的精神剪影,传递的是中国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

创新演绎,在多维表达中重温燃情岁月

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拍摄,不仅要求团队具备文艺创作的基本素能,还要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有足够清醒正确的认知。如何在“铁甲车队”的幽秘历史中采集精华,在两集不到100分钟的体量内梳理好史料中历史与现代、人性与革命性、战争中各方面各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富有时代感的方式鲜活讲述好革命故事,在这方面,《铁甲车队》团队有独属于自己的心得。

首先是在多线并行的叙事逻辑中编织好精神图谱。《铁甲车队》团队在周士第将军次子周强、外孙彭宏远、国防大学教授徐焰等众多著名的党史军史研究专家学者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以开国上将、铁甲车队队长周士第的次子周强到广州、广宁、深圳等地寻访父辈革命足迹为线索,史料场景、实地探访、专家解读多点衔接为呈现的叙事方式,珠玉串联起整个故事的脉络。观众跟随摄制组的脚步,在上个世纪的风云传奇中追寻、考证与实录,在历史与现实、过去与当下的时空中保持对话,以“凝神注视”的方式穿越时间与空间,生长出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结。在平视视角和郑重表达中,革命先驱们质朴的家国情怀和热血精魂亘古不灭,拉近着历史与现实、领袖与人民的情感距离。

其次是在故事化演绎中强化艺术张力。为了解决好史料稀缺,遗存极少的问题,《铁甲车队》的表现形式以情景再现为主、实地走访为辅,其中,情景再现部分在浙江横店拍摄。李林导演表示:“在不悖离历史真实的大原则下,我们力求影片中呈现出来的革命人物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而不是一个个符号。”在纪录片的演绎场景中,既有表现车队队员们在狼烟炮火、战场厮杀之勇,也有坦然鸿门赴宴、将计就计之智,既有支援农民运动、同舟共济之爱,更有奋勇反击英帝国主义,勇救队友之义……在演员用心用情的演绎中,一群信仰坚定、勇敢无畏的战士群像跃然于屏幕之上,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讲述,展现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浴血奋战”的理想主义和情感力量。

在节目最后的字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支铁甲车队最初的队员平均年龄也只有20出头,与屏幕前的青年并无不同。但这100多名队员几乎全部在北伐和南昌起义等战斗中先后牺牲,将青春与热血留存在了历史深处。透过该片,观众以真切的视觉体验和强力的情感共鸣感悟着他们用生命诠释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让历史“活”起来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理想、信仰、人性之美滋养、陶冶和丰盈人们的内心。

回望地标,从“小大之辨”中传承红色精神

1924年的广州,因革命、运动、战争而注定波澜壮阔。

2024年的广州,因铭记、传承、创新而再次焕发生机。

作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广州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广州广播电视台一直深耕纪录片生产和传播领域,深挖广州文化底蕴,讲好本土人文故事,近年来硕果累累。纪录片《铁甲车队》全力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广州的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中共三大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省港大罢工纪念馆等一系列红色地标伴随着叙事的节奏有机串联起来,在映照出广州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的同时,润物无声传递着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红棉精神。

在《铁甲车队》对历史、城市与人相对关系的精细化处理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节目团队在对时间、空间及人物的“小大之辨”,以及当下我们为何需要此类作品的“时代之问”作出的思考与回答。拍摄中,大到一个场景的搭建,小到一个仅作为镜头背景的道具的选择,每处细节都在团队的精益求精中最大化地还原历史、还原记忆。在导演组、美术组、三维动画组的多方联动、深度钻研下,尘封于历史的“铁甲列车”以光影形式重现于荧屏之上,以“图腾”般的姿态,擦亮了这支传奇军队的无限荣光。这种对地标符号的深度挖掘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既是纪录片对历史的一种深情回望,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民族精神的深刻传承。

百年前横刀立马,一世纪薪火相传。相信在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引人入胜的电影化叙事、细腻生动的影像表达加持之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会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铁军精神中找到更多力量,焕发无穷生机。

(温庆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