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位,可谓是战国高富帅,出身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裕家庭,更是儒学门徒,师从圣人,辈分高的惊人。他不但是曾子的徒孙,更是孟子的师兄。之后,就算是弃文从武,也帮助弱小的鲁国三次打败强大的秦军,在后人的眼中他的名字与兵圣孙子并列为“孙吴”!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有钱、有才、有学问的人,竟为了上位当将军,杀掉妻子?
其行为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偏偏是有迹可循。
少年吴起:好面子,怒杀乡亲三十多人年轻时的吴起,出生在卫国的一个富有家庭,但其却不爱钱财,偏爱权!为了谋求仕途上的进步,吴起不仅多次奔波、四处撒币,还跑到鲁国权贵家庭里面和人把酒言欢、打点关系。
可没曾想,这卫国虽然是姬姓诸侯国,但是这周礼却没学到半分。卫国的贵族们,是典型的光拿钱、不干事,直到肉吃完、酒喝尽,吴起也没弄到一官半职。反倒是其散尽家财的举止,受到了乡邻的嘲笑:“好一个败家子。”
吴起这个人,本来也就性格容易偏激,再加上仕途受了打击:“钱花关了,事没干”。当然,忍受不了旁人的奚落。
一口气杀光了嘲笑他的三十多名乡亲。从此举来看,暂且不论吴起的才能有多高,但这份怒而杀人的心态,就输了后世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不止一筹。
杀完人后,也不能坐以待毙,吴起于是便连夜逃到了鲁国。
到鲁国后的吴起:为当上将军,杀掉妻子做垫脚石来到了鲁国后,吴起觉得,自己原来“撒币求官”的思路行不通。于是,便换了思路,拜曾参(曾子)的儿子曾申为师父,在儒家门下学习儒术。
同时,曾参还是孟子父亲的老师,就这样,吴起一只脚踏进了儒生的行列,决心要以儒入士。
要知道,那时还是战国时期。当时的儒学在孔子的带领下,是鲁国的一个大学派,儒生在鲁国的地位是很高的。
就这样,背靠大树好乘凉,吴起很快的迎来了第一个“机会”。
公元前412年,齐国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穆公有点慌,于是便想任用吴起做大将军,以抵抗秦国的进攻。
但是,吴起虽然武力得到了大家公认,可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
鲁穆公心想:这吴起,不会打一半反水吧?
吴起倒是也想得开,做事干脆,刚听到要任命自己做大将军的风声,回头便回家把妻子杀死祭了军旗,彻底打消了鲁穆公的顾虑。
当时的鲁国,能抵御齐国进攻且愿意出征的将军,可谓是一个也没,就算吴起不杀妻子,鲁穆公也得派吴起领兵。
可是吴起太渴望一人之上的功成名就了,男人的事业容不得一点的风险,还是彻底杀掉妻子,来的保险一点。
就这样吴起把握住了人生的第一个机会,从此一发冲天不可收拾!
三姓家将:鲁国强时仕鲁,魏国强时仕魏、楚国强时仕楚公元前412年,吴起没有辜负妻子的英魂,如鲁穆公愿以尝的打败了齐宣公进攻军队。
之后,看魏国势强,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公元前409、前408、前38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军,吴起三次大败秦军。不过魏国也不是久留之地,三次大败秦军,给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口碑和名声,有了再次跳槽的资本。
纵使强如魏国,也不过是自己升级打怪的剧本之一罢了。
之后,看楚国势强,吴起离开魏国前往楚国。
吴起做人狠辣,但带兵很有一套古代做将领,最重要就是收买军心,稳定人心,而在这方面,吴起很有一套。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吴起做将领时和底层士兵同衣同食,甚至还睡同一张床(草席)。行军时士兵走路,他也走路从不驾车马,甚至还亲自裹扎挑负粮草,帮士兵们分担劳苦。
有一个士兵生疮化脓,吴起还亲自替他吸吮脓液。那个士兵的母亲听到了此事,痛哭流涕。有人说:“你的儿子是当兵的,吴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你为什么还哭呢?”
那个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的。当年吴将军曾经为孩子的父亲吮吸疮脓,事后他父亲作战奋不顾身,最后死在战场上了。
现在又给我儿子吮吸疮脓,不知道将来他会死在哪里了,所以我才哭他。
这样的治军之法,焉能不胜?可令人深思的是,为何吴起可以待普通士兵犹如亲人一般,却视同床共枕的结发妻子、受足至亲为寇仇呢?就连母亲将死之际的弥留之时,希望能看到吴起最后一眼,吴起都没顾得上?不说什么三年之丧的守孝之礼,可能连母亲的葬礼他都没有参加吧?
从此处来看,素来冷酷的吴起行辣手摧花的杀妻之举,也算是有迹可循。或许,也正是这些令人难解的疑惑,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和经历。
吴起死后,李悝形容其:“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当世兵法家,对吴起的《吴子兵法》是赞不绝口,其性格虽然极端,但是统兵才能,是无可挑剔的。
后人,更是把吴起和孙子两人,并尊为“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