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病例分享:杨某,女48岁 ,白坭人,初诊日期:2018年1月3日。自诉近一年右侧头痛并牵及眉棱骨处,时轻时重,伴头晕不适,烦躁易怒,口渴不想饮水,,恶心欲呕,胃脘不适,苔白脉弦。辩证中医证系土虚木乘,肝胆虚热挟胃气上逆,累及少阳,拟:平肝降逆,疏经止痛法。取穴:太阳、率谷、风池、合谷、太冲,用泻法,针患侧,留针三十分钟。
1月5日,针后头痛大为减轻,感轻松许多,仍烦躁口渴,胃脘作痛,时时欲呕,脉弦。前方加中脘、足三里、章门。
1月7日,头痛症状消失,胃脘亦不作痛,烦躁口渴减轻,仍欲呕,脉稍弦。据此症情,少阳经脉已通,肝木尚未平复,予平肝降逆为主。取穴:中脘、太溪、率谷、足三里、太冲,配以合谷,手法同前,期门、足三里、太冲均针双侧,合谷、率谷列缺均针患侧,留针三十分钟。
1月10日,针后诸症消失,再以原方针一次,痊愈。
按:头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偏头痛在针灸门诊中占有相当多的数字,剧烈发作的时候,能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经典文献对本症的原因,治疗做过言简意赅的记载。《灵枢·厥病篇》云:“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历代医家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对本症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本病发生,内因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头为诸阳之会,精华升降之所,外有毛,发,肉,筋,骨所卫,内有清阳煦化,若外固内充,诸邪不能上犯,必待卫外失职,或清阳窒塞,诸邪方能侵袭。细言之,有风邪乘虚客于少阳者,多属风寒,有阳气窒塞,少阳经脉不通者,多属脾虚湿盛,有肝胆风热,挟痰上逆者,多属痰火。实为风,痰,火合而为病。
外因方面,六淫中的风寒最为多见,但从临床看来,风寒是外因是“条件”。发病的根据仍是“内因”。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肉腠闭据,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为害。”正是恰当地反映了内因和外因在该病发生发展上的客观作用。
临床辨证对此病分型:
(1)外风型:外风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素问·风论篇》记载:“……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其邪从俞穴入,循经而上,或并入少阳经俱入而致脉道不利等多种方式造成半侧头部经络凝滞,发为偏头痛。所以在病史上,夜卧受风,汗出当风等是划分本型的重要根据,在症候上,出现头部偏侧持续性胀痛,每遇风寒则加重,更有风池穴位部痠痛,拘紧等,或兼咳嗽,项强畏寒,全身骨节疼痛等症,脉多浮弦。在病机上为风邪客络,脉道闭塞,在治疗上用疏风通经法。
(2)实热型:肝胆郁热为本病发病的基本原因。肝属风木,藏魂,在志为怒,主条达,若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风。在症候上,偏头部呈跳动性疼痛,疼痛如裂,面红目赤,性情急躁,舌红苔腻,脉象弦劲等。在病机上系肝胆炽热,上逆头目,甚则为肝胆火炽生风。治多以平肝泻火法。预后较上型为差,治疗过程较长,其兼外风者近期效果好,也易复发。
(3)湿痰型: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肝木乘土,挟痰上逆,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在症候上偏头钝痛,胀闷如裹,多兼胸脘痞闷,恶味少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或迟滑。在病机上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能运化水谷,痰湿阻滞中焦,肝木乘土,循少阳经脉挟痰上逆,或更挟三焦虚火上浮发为偏头痛。治疗宜健脾化痰,平肝降逆并施。在预后上健脾和平肝两法的选择与配合,对本病疗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运用适当,可以取得痊愈。但这种类型的偏头痛比较复杂,难于取得速效。
避免头痛诱发因素:要预防偏头疼的发作,首先消除或减少偏头疼的诱因,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强光线的直接刺激,如避免直视汽车玻璃的反光,避免从较暗的室内向光线明亮的室外眺望。避免对视光线强烈的霓虹灯。避免情绪紧张,避免服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避免饮用红酒和进食含奶酪的食物,咖啡、巧克力、熏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