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寒山大师:“师父!你能让死人复活吗?”

海蓝聊佛法 2024-08-06 22:58:34

接上文:

苏州,在唐朝时代还是称为姑苏。春秋战国时,它是吴国都城,山川形胜,物宝天华,一直是繁华之邦。

在姑苏城的间门外,姑苏江在静静婉蜒。穿过一座大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枫桥。因之桥旁的集镇也以桥得名,称为枫桥镇了。

就在桥旁不远的江畔,有一座寺庙,叫“妙利普明塔院”,香火一直很盛。因为枫桥是水陆码头,河上帆穑林立,岸上客商云集。四方的贾到姑苏一带行商,顺便也到寺庙进香,以祈求财源茂盛,家人平安。

这座寺庙内,新近来了个和。每天拿着一个化缘鉢,四处为贫苦乡亲治病。

一天,这和尚来到离枫桥五里路外的太平乡;只见村口一户人家围着不少人,门口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有哭声、喊声,也有叮叮噹嚐的钟鼓之声。

他挤进人群一看,只见堂屋的门板上直挺挺躺着一个死人。旁边披麻戴孝的妻子儿女正在呼天抢地的嚎哭。八仙桌旁,一个老道正带着两个小徒弟,在吹吹打打地超度亡魂,为死者送行。

“冤枉啊—阿根,你死得好冤那......”做妻子的头总白布,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与倒在死者身旁,用双手不住拍摇着他的身子。

“阿爹,你不能走啊,为什么撇下我们....”一个稍大的女儿也在哀哀恸哭。

哭声十分凄楚,场面也悲哀动人,使这和十分揪心,于是他悄声问旁边的乡邻:“他是怎么死的?为何年纪轻轻过早天亡?”

旁边一位扎青布花头巾的老太太,十分同情地长叹一声说:

“唉!说起来确实冤枉。这阿根和他妻子,都是靠养蚕维生,长年忙到头,没一夜安心睡觉过。好不容易结出一批茧子,卖给枫桥的丝行,换一点柴米油盐钱。这次一批春茧有了收成,就拿到丝行去卖。”

“丝行老板是姑苏府一位师爷的小舅子,仗势欺人,千方百计压价,硬把阿根雪白的上好茧子说成是黄茧,只能卖次等的价钱。阿根不服,同老板争吵起来,老板叫出了打手,给了阿根当胸一拳,阿根就立时倒地,气绝身亡了…”

“哦原来这样…”这和尚听了颇为忿不平。他走进了堂屋说:“让我看看。”

死者的妻子见蓦地走进了一个陌生和尚,感到好生奇怪,不禁停止了悲哭,用一双泪眼望着他。

这和尚朝死者身上打量了一番,用手在他胸又一摸说:“这是一时气急,气闷在胸,因而断了气。现在看来还有救。”

这么一说,屋内屋外人人眼中都露出希冀的目光,高兴地纷纷议论起来。

死者的妻子也转悲为喜,一下拉着和尚的手问:“师父!你能让死人复活吗?”

“试试看。”和尚点点头,拿下悬在腰间的葫芦。

全场大为雀跃,不少人禁不住笑了起来。这时,只有做法事的老道士停止了诵经,很不高兴地朝和尚冷冷看了一眼:

“你本事有这么大吗?竟能让死人活转?可不要是别处化不到缘,到这儿来骗口饭吃。哼!”

这和尚也不计较,笑嘻嘻很诙谐地说:“我不是来抢你的饭碗,你别误会。我本事不大,有罪而死的不可复生,冤屈暴亡、不应死而死的另当别论。”

道士的话激起众人的反感,人人都把希望寄託在和尚身上。死者的小儿子跑过来,拉住和尚的手,用稚气未脱声音喊着:“师父!快救救我爹吧!”

这和尚就从葫芦里掏出三颗用草药研制的药丸,拿过一杯开水,给死者吞下去。

全场静极,所有目光全都望着死者。

少顷,只见死者的腿动了一下,所有的人心都随之一跳。

再过一晌,死者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鼻翼开始微动了,似有气从体内透了出来。

死者妻子喜形于色,小心地推着他的身体叫喊着:“阿根,阿根….”

如大气喷涌,如河水决堤,一股郁结在胸腔的闷气终于喷了出来。死者长长吐出一又气,全身活动起来了。

“活了!活过来了!”全场发出了欢呼,一齐拥到门板边上。

阿根终于在大家的叫唤声中,慢慢睁开了眼睛。他从恍恍惚惚中慢慢定了定神,惊愕地望着大家,不解地问:“你们这么多人……这样围着我干什么?”

这一问,可把大家惹笑了,妻子含着晶莹的泪水说:“你已经死过去半天了,多亏这位师父把你从阎罗王那儿拉了回来。”

“我死过了,没有啊!”阿根还是瞠目结舌。“我只是痛痛快快睡了一觉。”

妻子真是又可喜又好笑,嗔怪地戳了他一下脑门说:“你的灵魂还没有回来,仍是糊糊涂涂。不信,你可以问师父,是他用仙丹把你救活的。”

阿根看见了面前立的和尚,也看到旁边做道场的道士,才相信自己真死过一次。他连忙坐了起来,对和尚感激地说:“多谢师父救命之恩!”

“不必谢了。”和尚咧嘴一笑。“只要活过来就好。不然到了阴间,阎罗王也要为你鸣冤伸屈的……”

和尚说完转身就要告辞,阿根一家哪里容许他走,拉的拉,扯的扯,喊的喊,一齐要留他吃过饭再走。这和尚摆摆手说:“饭我不吃。和尚青菜淡饭,食无所求。如果你们要表心意,化点小缘,替寺庙重塑十八罗汉金身。”

这一说,阿根夫妻怎会不答应,连忙捧出一只陶罐,把历年积蓄倾其所有,倒进和的化缘钵。

“不!你们积点钱也不容易,我取一半足矣。”和尚把一半银钱倒还给阿根妻子。“你们一家有如此善心,佛祖定会保佑你们去灾去难,全家平安。”

其他的人一见如此情况,也纷纷慷慨解囊,你一两,我百文,捐助了不少银钱。只有道士一见情况不妙,就悄悄收拾好法器,走出门去,连饭也不吃了。

“师父,你是何方高僧,在那个名刹落脚?法号怎么称呼?”不少人异口同声地问。

“贫僧乃天台山国清寺的寒山和尚。新近云游四方,正好到枫桥落脚......”

“啊—是寒山大师……”人们同声欢呼。

一下子,寒山的名字很快在枫桥一带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如有急难,快去求寒山大师。

明日更新。

2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