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朔风史记
编辑|朔风史记
1949年的春天,中华大地上处处洋溢着解放的喜悦,北京、上海、广州,一座座城市从战火中解脱,迎来了新生,工人欢呼,农民唱歌,战士们抬起了头,仿佛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苦难都随着硝烟的消散而结束。
但开国少将殷希彭的心里,却并不轻松,此时的他,面对一件多年来努力掩盖的事情,终于觉得再也瞒不下去了。
这件事,与他的两个儿子有关,1943年,他的长子殷子刚和次子殷子毅相继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当时的他,作为八路军卫生系统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无数人的生命与健康,内心的痛苦只能压在心底,他选择了隐瞒,殷希彭知道,如果妻子知道了这件事,再也承受不住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整个家庭可能就此崩溃。
1949年的5月,殷希彭终于意识到,这件事再也瞒不下去了,他的妻子随着全国解放的消息,带着最后的一丝希望,盼着能与两个儿子团聚,多年来的沉默已经让他内心饱受煎熬,而胜利的喜悦此刻竟成了揭开伤疤的时刻,当他把两个儿子牺牲的真相告诉妻子时,妻子的哭声在那个夜晚久久回荡。
殷希彭,这位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他的战场在后方,在手术台旁,他的兵器不是枪炮,而是手术刀、纱布和消毒水,1938年,当他毅然决然地抛下教授的身份,加入八路军时,他就已经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战地医护工作。
实际上,在国共合作破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国民党曾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许诺以高官厚禄,希望他能继续留在国民政府的教育系统,甚至还许诺让他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这样的位置。
但殷希彭看得清楚,在那样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刻,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走向光明的力量,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随国民政府南迁,而是选择隐居冀中,暗中观察着各方势力。
冀中地区的局势混乱,各种武装力量鱼龙混杂,殷希彭最终发现,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因此,当八路军冀中军区卫生部长张珍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加入八路军的请求,他没有等张珍派人来接,而是自己雇了马车,亲自前往冀中根据地报到。
1939年,白求恩来到冀中,与殷希彭一拍即合,两位医学家在战火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白求恩看重殷希彭的才华,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推荐他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务长。
在那里,殷希彭不仅要教授组织学和病理学,还要负责整个学校的教学规划和管理工作,他提出了“急用先学”的教学理念,将战时紧急救护技术放在首位,培养了大批适应战时需求的医护人员。
殷希彭的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他不仅亲自参与绘制了病理挂图,还带领学校师生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自己动手制造教学设备,绘制了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
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白求恩的赞赏,被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殷希彭用最简陋的条件,打造出了最具实用价值的教学成果。
1943年,冀中的战局愈发艰难,日军的“扫荡”行动不断升级,殷希彭的两个儿子先后投身抗日,年仅18的长子殷子刚带领武工队夜袭阳泉车站时不幸牺牲,仅半年之后,次子殷子毅在神仙山反扫荡中同样牺牲。
面对这样的巨大打击,殷希彭带着这份痛苦,继续在抗战的战场上忙碌着,继续为前线培养更多的医护人员,但当有人提及他的两个儿子时,他都只是默默地转身,回到工作中去。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殷希彭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他的领导下,军区卫生部不仅组建了四所大型医院,还组建了大量的手术队,专门负责前线的战地救护工作。
他提出的“集中技术力量到前线”的策略,使得前线的战伤救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医疗措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殷希彭担任了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长,他提出了“政治、军事、技术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为新中国的军事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在他的领导下,第一军医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和防原子放射医学系,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和放射医学人才。
1958年,他被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后升任院长,继续推动我国军事医学的发展。在他的领导下,军事医学科学院在三防医学、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殷希彭的一生从一个医学教授,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从一个学术精英,成为了战地医疗的开拓者,他没有像其他将军一样,手握兵权,指挥千军万马,但他的贡献却同样巨大,他的战场,是在手术台旁,是在教学讲台上,是在无数伤员与健康之间的那条生死线上。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